![]() 讀書恐怕是世人心中最常見的詞語,請問有人沒聽過讀書的嗎?只要是正常人,都聽說過讀書。世人都知道讀書的作用嗎?我想從小學生到古稀老人都知道,我們小時候都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為什么,真正書讀好的人為什么這樣少? 以前常聽說寒門出貴子,而現在也有寒門出貴子,可是寒門出貴子的幾率越來越少,這是什么原因?寒門家貧,孩子接觸書本少,父母多是文化素質低,沒有往讀書這方面引導,現在大學生也不分配,所以導致“讀書無用論”廣為傳播。這樣下去,肯定讀不好書,所以眾多人走上社會后悔不已,后悔當年沒好好讀書。 其實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活到老,學到老。沒讀好書的人,也不要太后悔,現在也來得及。東北有位知名作家姜淑梅,六十歲還一字不識,然而她退休后開始學字,七十六歲開始出書,現在已出版多本書籍,所以說讀書永遠不晚,今天我們就簡單談談讀書。 一、多讀書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要求我們多讀書,書讀多了,見識也就多了,我們便會有自己的主見,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讓自己談吐不凡。當然讀書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時間長了便有腹有詩書氣自華。 大凡知名人士都特別看讀書,并且很對人都有讀書規劃。房地產大佬,任志強從1985年起,每天堅持讀六萬字,三十余年從沒間斷;俞敏洪在三個月內讀了60本書,平均每月20本書。這些名人都是讀書的受益者,正是因為多讀書的緣故,讓他們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英國文學大師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大家都知道教員從小就熱愛讀書,一生到逝世書不離手,并且他讀書很雜,既有中外小說、散文、詩詞、馬列名著、軍事、哲學、經濟學、歷史、人物傳記等等,很多都是跨學科,世人都不知道他讀多少萬本書,只要有空閑他就讀書。正是通過讀書他寫了軍事名著《論持久戰》、哲學名著《實踐論》及《矛盾論》、詩詞名著《沁園春·雪》,豈不正好與培課所談不謀而合。 二、讀好書 在這個世界,書的品種太多,作者水平也參差不齊,我們的人生也有限,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性讀書。讀哪些書好呢?經典名著,對自已有用的書籍。 先說經典名著,既然是經典名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書,書寫的特別好,讀了以后受益無窮。比如說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提高我們的心理素質,增加我們的斗志,讓我們大開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讓我們從中學習許多生活技巧,給了我們許多經驗教訓,讓我們少走彎路。 比如說經典《論語》,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莊子》一書,讓我們領悟到語言的魅力,豐富生動的句子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讀經典,對于我們知識轉化很快,這就是為什么眾多人喜歡經典的原因。 說一下對自己非常有實用的書籍。我們在生活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某些方面的書籍對我們很實用。比如有些朋友口才不太好,就想提高一個口才,讓自己能言善辯,那就讀《演講與口才》,好好了解學習、交流。再如有些朋友習慣不好,想改變壞習慣,那就讀讀《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對于養成好習慣具有極大的作用。 三、書讀好 我們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實際應用。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讀了許多書,學了許多知識,而是沒有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應用成果,那你讀這些書作用就不大。把書讀好,就是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取得非凡的成績,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中有不少人學歷比較高,書也讀了不少。在實際工作卻沒有干出成績,很大的一部分是生搬硬套,不注重客觀實際,不懂變通,導致自己不被重用,工作中沒亮點,缺少業績。 我們以毛教員為例,進行闡述。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毛教員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分析中國現狀,總結經驗教訓,寫出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從而系統地說明中國的革命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是山溝里的馬列主義。 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留洋生,文化程度高,馬列著作倒背如流,學習蘇聯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不顧客觀實際,攻打大城市,與敵人進行硬拼,最終導致長征。在關鍵時刻教員站起來,扭轉乾坤,解放了全中國。 所以說我們讀書,千萬不能讀死書,把書讀透,進行靈活運用,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多分析,多總結,切忌生搬硬套,這樣就達到我們讀書的目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工作中進行學習總結,相信我們讀書的成果很快就會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