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的除夕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虎年春晚。舞者以絢爛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將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只此青綠》編導周莉亞、韓真介紹,創作靈感來源于《千里江山圖》。 何為“青綠”?千里江山 北宋有過兩幅鉅跡,一幅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另一幅便是這《千里江山圖》。而如此鉅跡,竟出自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十八歲少年之手。《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畫家王希孟在18歲時用半年時間畫成。不同于黑白色調的水墨畫,該畫因用石青石綠色的礦物質顏料繪成而得名,絢麗的青綠色調交織描繪著千里江山的錦繡恢弘。這也是《只此青綠》中“青綠”的來源。《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的傳世作品,他在美術史中記載很少。其生平事跡最確切的,還是當時太師蔡京在此畫上的跋記:“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逐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己”。
北宋蔡京題跋 從題跋上看,當時王希孟只有十八歲,以刻苦勤奮得到皇帝趙佶的青睞,并以己為師,親自教導和傳授技法。在皇帝地指導下,半年就完成了這幅不朽畫作。史載他獻畫之后不久,便離開人世,時年才二十余歲。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以大青綠設色,長卷制式,全畫設色華麗,物象氣勢恢宏,是工筆金碧青綠山水畫中的經典之作。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細的筆法,描繪出祖國山川的錦繡美麗。畫中的峻嶺高山,平坦坡岸,水際茫茫中點綴有樓閣亭臺,村舍茅屋,水磨長橋,捕魚艇船,行旅之人,集市鬧處,飛流瀑布,鳥飛天空,樹林竹映,景物繁雜,整個構圖運用“平”,“高”,“深”等三遠法則,表現出大自然景物造化的鬼斧神工。山石以墨線勾勒,披麻與斧劈皴法相結合,以褚石色為襯托,石青,石綠為主導,在藍綠色調中求變化,使得畫面是那么的繁復,又是那么的融合。 林容生是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綠山水畫名家,林容生長期致力于研究墨與色的關系,將“隨類敷彩”上升為“以意敷彩”,控制墨與色的比度,把握色調的美感,讓人看到一種滲透了當代意識的“青綠山水”。面對他的山水,一股無有霧霾的清爽氣息拂面而來,總是讓人滿目明澈。福建素有“山海畫廊”之稱,地處東海之濱,綠水青山環抱。林容生,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福建福州人,他的繪畫既承襲著中華文脈,又融匯了福建地域東南疊翠的審美屬性,在守正創新中呈現出當代青綠山水獨特的審美特征,受到畫壇矚目,在全國的影響力日盛。林容生在青綠山水畫藝術上的造詣與學術高度得到了國家最高創作機構的肯定,并于2009年調入中國國家畫院任研究員、專職畫家。林容生筆下的山水有時是很工致的,從筆墨、造型到結構。即使山石上的一條紋路,水波間的一縷波紋,都在若隱若現地映出畫家細膩的筆觸。本來青綠山水就是屬于工筆重彩的范疇,只是畫家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不同的審美元素,致使畫面表現脫離了傳統青綠的固有格局,呈現出更清新的形式美感。故而他的畫中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比如那朦朧的雨季山景,仿佛浸漬了大量的煙云水色,為山巒和天空蒙上了薄薄的水氣,色彩也在漸濃漸淡的變化中暈散開來,化作迷蒙的山嵐云霧,使筆下的山水氤氳而又濕潤。 林容生作品 重彩的雨季之一 180x145cm 2009
林容生作品 微風65x65cm 2010 
三坊七巷16 絹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14 絹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之四 絹本重彩40x40cm 2000 
三坊七巷13 絹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09 絹本重彩 40x40cm 2006 無論是衛視節目還是個人創作,基底都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卻很多樣。 “不喧嘩,自有聲” 藝術的底氣是什么?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這些傳承者讓大眾發覺,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同樣可以引領新時代的潮流。只要保持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古典藝術也能煥發生機。 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再創造,賦予其時代生命力,才是真正的中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