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里寒 【辯證診斷】 1、人身心火之氣,宣通不及,則現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宣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辯證治則】 1、吃到寒涼藥會打嗝,就知道胃本來就是寒涼的。胃寒根據嚴重情形,有三個經典方劑: (1)里寒非常嚴重,四肢冰冷,腸胃已經不蠕動了。用四逆湯、茯苓四逆湯; (2)癥狀稍輕,病人感到里面冷,吃東西沒有胃口,也吃不下,用理中丸; (3)最輕的癥狀,病人吐酸嘔酸,胃口不好,用吳茱萸湯。這種寒都是因為肝寒造成的,所以臨床上,長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這個現象。吳茱萸湯是止嘔酸的圣藥,實際上這酸是從肝里來的,肝液進入胃裹面的時候是酸的。 2、暈眩有寒濕的人,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站也站不住,頭重腳輕,而且又特別怕冷,這是“水氣凌心”。用真武湯。此時病人也可能會有水腫,這都是陽虛的表現。 3、里寒的身疼痛,四逆湯。 4、若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久寒者,水毒之寒、下焦之虛寒、疝毒、宿飲之類,阻塞胃口,抑遏陽氣,妨礙飲食腐熟。臨床上,或見宿食停滯中焦,而見吐酸吞酸等證,或因冷氣沖逆、迫于心下、攻于胸脅、而見干嘔、吐涎沫,或腹病,或吐利,或轉筋,或婦人血寒凝滯,經水短少,腹中拘攣,時迫于心下脅下,肩背強急,頭頂重痛,概為久寒。其脈證若見手足寒冷、脈細,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必效 5、少陰癥,寒利嚴重(下利、里寒),但是皮膚溫熱,脈細微,通脈四逆湯。 6、郭雍《傷寒補亡論》:“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煩躁的,不論其它余證,當先服吳茱萸湯;如手足厥冷不見煩躁者,當先與四逆湯;如 果手足厥冷而又下利,脈沉微不見者,則當急服通脈四逆湯。” 7、補血的藥有很多,當歸建中湯、四物湯、當歸加黃芪二味藥配合在一起(當歸五錢、黃芪一兩,用一比四的比例)都是補血湯,也可以幫助病人補血,但是都無法同時去寒。病人寒多又有血虛,只有當歸生姜羊肉湯。寒多可以加一個生附,或者人多一起吃時,我們可以加兩個或是三個生附下去一起煮。生附會行走全身經脈,此時羊肉湯一下到肚子里面,生附就會將之帶到全身,于是身體馬上就熱起來。當歸和羊肉都入血分,入到臟里,當可將臟里面所有的濕都清出來。 8、血虛則經無物可行,寒凝則經澀滯不通,故月經閉止而不潮。方取當歸生姜羊肉湯,可使血充滯通,月經自潮。 9、「疝」大部分講的是腹痛,我們所謂的疝其范疇比西醫廣,我們的觀念還包含有疝氣,腸子墜下來也是一種疝氣。一般疝氣臨床上治療時,有時處方是用當歸四逆湯做加減,有時是用附子湯做加減,當病因是下焦寒造成的時候可用烏頭桂枝湯,有時卻是利用防己黃芪湯來做加減。 10、當歸四逆湯是去血虛造成的里寒。 【辯證比較】 1、手足冰冷,或數厥逆,身戰畏寒,假寒真寒者,何以辨之? (1)假寒之癥,手足冰冷,或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不太甚,有時而安,然有時而發搐; (2)真寒之癥,手足寒久不回,色變青紫,身戰不已,口噤出聲而不可禁也。方用附子三錢,肉桂一錢,干姜一錢,白術五錢,人參一兩,急救之。附、桂、干姜祛逐其寒邪。 2、(1)附子湯:全身虛寒、關節疼痛; (2)真武湯: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瞤動; (3)白通湯:里寒下利、上焦虛陽下不來; (4)四逆湯:手腳逆冷,腸胃的陽沒有了; (5)通脈四逆湯:里寒表虛熱,手腳溫,但是脈幾乎沒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