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津湖之水門橋》有感 厚德外國語學校五年級 羅子涵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1950年長津湖戰役后期,美陸戰一師在中國志愿軍的猛烈打擊下,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潰退。而在美軍南逃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座橋,叫水門橋。如果志愿軍成功炸毀了水門橋,那美軍就成了“甕中之鱉”。所以,這座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橋,在此時卻成為了影響和改寫整個戰局的關鍵。為了成功炸毀這座橋,志愿軍戰士們憑借靈活的戰術、團結的精神,用血肉之軀撕開敵人的“火力網”,前赴后繼向這座橋周圍的敵軍工事發起一次又一次沖鋒。即使手掌、胳膊斷了,也繼續用斷了的手臂拉住炮繩向敵人開炮...... 記得前作《長津湖》影片中指導員梅生曾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如果我們不打這場仗的話,那我們下一代就要打。”我聽了這句話的時候,不禁覺得志愿軍戰士就是那“最可愛的人”。他們穿著單薄的軍衣,吃著凍的硬邦邦的“干糧”,不僅要打敗“美帝國主義者”,更用頑強的意志與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抗爭。他們握著最為簡陋的武器,拼命與敵人的坦克、大炮、飛機一決高下;他們隱蔽在皚皚白雪之中,同冰雪融為一體,有的戰士甚至犧牲時仍高傲地聳立在自己的陣地上,再也沒有醒來。 我們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當好好學習,發奮努力,才能對得起70多年前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我們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