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gè)美麗女人的最高贊美,以前的人是說國色天香、傾城傾國、閉月羞花、花顏月貌、沉魚落雁、如花似玉等等,那么現(xiàn)在如果你再這么說,那就OUT了,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人就會(huì)說:“四海八荒第一絕色”! 那么問題來了,四海八荒到底指哪四海、哪八荒呢?我先留一個(gè)懸念,先來說說九州,看過《大秦賦》的人都知道,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把所有的兵器熔鑄了九個(gè)鼎,放在九個(gè)州,這就是定鼎九州的由來。 一、那么九州又是哪九州﹖ 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shí),將全國劃分為九個(gè)區(qū)域。根據(jù)《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yáng)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愛看三國的人對這些地域應(yīng)該不會(huì)陌生,幾乎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天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yáng)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yīng)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而《周禮》的記載稍有不同:“東南曰揚(yáng)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xùn)|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nèi)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相傳大禹治水時(shí),把天下分為九州,于是九州便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其中冀州范圍較大,因此成為九州之首。《山海經(jīng)》中記載,黃帝便是在冀州斬殺的蚩尤。 不過關(guān)于“九州”的說法也并不統(tǒng)一,《爾雅·釋地》中,并沒有青、梁二州,而有幽州和營州,《周禮·變官·職方氏》中則沒有梁、徐二州,而有幽州和并州。 用“九州”泛指天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瘖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淮南子·地形訓(xùn)》:“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nóng)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九州”原是虛指,后來逐漸具體化,九州的大河稱為“九川”。又指大九州,中國僅其中之一州,戰(zhàn)國時(shí)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二、九夷、八狄、七戎、六蠻、六合是哪些地方﹖ 《禮記·王制》:“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語言不通,嗜欲不同。” 從名稱(夷狄戎蠻中國),方位(五方),飲食,服飾,居住等方面指出中國夷狄戎蠻的特征和區(qū)別。文中的“雕題”是指刻其肌膚以丹青涅之,和“文身”差不多,“交趾”就是足相向,是南方人不穿鞋子跣足的反映。 九夷 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又泛稱少數(shù)民族。《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東方之夷有九種。”明袁袞《遠(yuǎn)游賦》:“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 《爾雅·釋地》“九夷”又稱:玄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 《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孔傳:“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誠》:“故秦楚燕魏之歌,異聲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唐李白《明堂賦》:“九夷五狄順方向而來。”明陸深《傳疑錄》:“諸侯述職,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 八狄 是古代對北方部族的泛稱,一般只有5狄: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其他都是泛指當(dāng)然后來也有白狄、赤狄、長狄,加起來就是八狄。 《墨子·節(jié)葬下》:“昔者,堯北教乎八狄。”《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故、秦、楚、燕、魏之歌也,異轉(zhuǎn)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北史·高麗傳》:“若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 七戎 是古代泛稱為我國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七戎的名稱為:茅津、陸渾、義渠、大荔、烏氏、句衍、綿諸。《墨子·節(jié)葬下》:“舜西教乎七戎。”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郭璞注:“七戎在西。”《北史·高麗傳》:“若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七戎、六蠻,充牣邊鄙。” 六蠻 古指我國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六蠻的名稱為:庸、濮、蜀、髳、微、越。《爾雅·釋地》:“九夷、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郭璞注:“六蠻在南。” 《北史·高麗傳》:“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七戎、六蠻,充牣邊鄙。”唐劉禹錫《原力》:“我之力異,然以道用之,可以格三苗而賓左衽;以威用之,可以係六蠻而斷右臂。” 六合 這個(gè)是指上、下、東、西、南、北,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賈誼《過秦論》中有“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之語,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皆指天下。 不過,“六合”也是一種古代歷法用語。在《淮南子·時(shí)則訓(xùn)》中,六合指相關(guān)的兩個(gè)月份。在擇良辰吉日時(shí),要求年、月、日干支六個(gè)字都相合,稱為六合。還有屬相之間的六種相合等等。 三、四海八荒又是哪些地方﹖ 據(jù)《中國神話大辭典》,《楚辭》中曾出現(xiàn)“四海”和“四荒”。在《楚辭·九歌》中:“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禮記·祭義》云:“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傳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所謂“四海”,即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 據(jù)《古今韻會(huì)舉要》“荒”的涵義有幾種:一指草雜水淹之地,谷物不生;一指寬廣遙遠(yuǎn),九州之外的荒夷之地;一指政教荒忽不常。《楚辭·離騷》中則有“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爾雅》解釋“四荒”為“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到漢代,“八荒”則泛稱“八方荒忽極遠(yuǎn)之地”。賈誼在《過秦論》首句稱“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后面“四海”“八荒”泛指天下。在唐代“四海八荒”已連用,成為仕子熟知的詞匯。成玄英曾在他的莊子注《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中說道:“堯治天下久以升平,四海八荒盡皆清謐”。杜甫詩《秋雨嘆》也有“春風(fēng)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之謂。 還有一種說法,元代道家文獻(xiàn)《沖虛至德真經(jīng)四解》認(rèn)為“觚竹、北戶、西王母、目下謂之八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即以四荒為八荒,這種解釋在道家系統(tǒng)之中比較小眾,可備一說。宋元時(shí)期,人們普遍接受“八荒”即“八表”的說法,“八表”指八方以外,極為遙遠(yuǎn)的地方。 看了以上這么多的介紹,現(xiàn)在大家應(yīng)該已經(jīng)了解了九州、九夷、八狄、七戎、六蠻和四海八荒這些詞是什么意義了,其實(shí)它們是指古代的是一些位置,也是一些地域的泛稱。不過現(xiàn)在早就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大家已是一家人,九夷、八狄、七戎、六蠻這些詞已經(jīng)不用了,所以大家有些陌生。 寫于湘南千年水鄉(xiāng)古鎮(zhèn)大浦 2022.2.11.1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