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飛鴻印雪 文/生子 印,yìn,會意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上方是一只手指張開的人手的象形,下方是一個半跪著的人的象形。兩部分合起來,就表示出了一個人在用手按壓另一個人的意思,“印”字的本義是按,是“抑”的古字。“印”又可解釋為印章、官印等。《說文解字》釋印字為璽印之印,是后起義,非其本義。印字從甲骨文、西周金文、戰(zhàn)國文字、《說文》小篆形體上看,都像人以手抑按人而使之跪下的樣子,即后世“抑”字初文,后世抑表示印字本義,印字只表示引申義。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為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舒,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為卿大夫,以祖字為姓,為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后人世代沿襲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玉璽在古代是皇權(quán)的象征之一,可不管哪朝哪代,國家的印章都是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小篆則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書同文讓李斯新發(fā)明的文字。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新刻制了一方開國大印,大印字體一改前人使用篆書的習慣,轉(zhuǎn)而改用宋體。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人人平等,宋體方正美觀,方便老百姓辨認,更能記住印章上的字。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shù)作用并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fā)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shù)得以形成。通常一副書畫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有些水準的作品就要用到閑章,以起到布局裝飾為作用。書法作品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2022年2月11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