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地師詹仲芳序【朱升】 葬書之道二,形勢也,方位也。形勢如相人之許負(許負(公元前221-公元前138年),女,字莫負,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漢初年著名相士,溫縣令許望的女兒。學習易學,精通相術,曾為許多王公貴族相面,預言非常靈驗。得到漢高帝劉邦賞識,受封"鳴雌亭侯",成為古代少數的女性列侯之一。適婚的年紀,嫁給裴鉞。建元三年,去世,時年八十四歲。著有《德器歌》、《五官雜論》、《聽聲相行》等。外孫郭解,是漢代知名的游俠。),方位如推命之李虛中,(李虛中,字常容(716-813年),出生河南,祖籍隴西,魏侍中李沖的第八世孫。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后官至殿中侍御史。關于他的推命情況,現在可看到的只是唐朝詩人韓愈為他寫的一篇墓志銘中的介紹:殿中侍御史李君……喜學,無所不通,最深于五行書。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于,相生勝衰相王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起其年時,百不失一二。其說汪洋奧義,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學者就傳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星官歷翁,莫不能與之較得失。(《韓昌黎文集·李虛中墓志》)他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推算一生的貴賤夭壽,百無一失,他死后韓愈還為他作墓志銘,稱他最深道于五行書。后人推他為星命家之鼻祖。)二者各精其一己足。為術合而一之,人焉庾哉,(一個人能躲到哪里呢?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自楊救貧(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救貧,古竇州馬貴鎮(今高州市馬貴鎮)人。是楊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在堪輿學的基本理論方面,楊救貧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擇穴,觀察龍脈,分析地勢、方位,從而擇定陰宅、陽宅的最佳伅置,漸漸演變發展成為風水地理的"形法理論",世稱"形勢派"、"巒頭派"或"江西派",亦稱"贛派",被后世堪輿界尊為"形巒派"風水地理祖師,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個學派源遠流長,迄至于今。海峽兩岸、港澳和東南亞等地,自稱楊救貧若干代傳人的,大有人在。楊救貧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疑龍十問》、《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奧語》、《天玉經》和《天玉經外編》等堪輿學專著流傳于世,并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以前皆合而為一,厘為閩贛,(宋代風水中最有意義的事件,當推萌芽于漢分野于唐的形勢說與理氣方位說。至此,風水已派生出正式的流派和體系,這便是著名的江西派與福建派。)不能合者,蓋四百余年。中間宏博碩大如(清閑居士)王樸之孫伋(王伋(約1007-1076),宋代堪輿家。祖籍洛陽,祖父王處訥在五代時(907-960)仕周為司天監,因與樞密使王樸爭議歷法,貶江西贛州。王伋也因屢試不第,忿而改攻地理,隱居松源鎮(今福建省松溪縣政府所在地)。遺著有《心經篇問答語錄》,宋大學士范淳仁為之作序。據傳王伋從江西移居福建后,復活了被人們淡忘的八宅風水理論,形成新的理氣學派,又稱為閩派或福建派(與楊筠松的形勢派相對應)。"其為說主于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因此,有人將王伋尊為理氣派的祖師。)、趙卿著指蒙書、撥砂詩(舊時堪輿家謂卜斷墓穴吉兇之事。 宋 陳師道 《后山談叢》卷十九:" 閩越 黃撥沙 善視墓,畫地為圍,即知休咎,故號'撥沙'。"《宋史·藝文志五》著錄有 魏文卿 《撥沙經》一卷。)、心經等文,出入經史,幾于得乎?形勢之綱維,方位之領袖,達者尚有憾焉,況其余乎?里人詹仲芳,世傳閩術也,而學于贛,自以為盡贛術矣。而猶講學于閩,足力到,目力熟,人皆信之,方將進焉而不已,里之治此而能行者未有,或之先也,青出于藍,氷寒于水,其吾仲芳乎?余故喜斯道之將昌,而閩贛四百余年之判而不合者,其將合于吾歙xī (1. 收斂,吸進:“將欲~之,必固張之”。2. 古同“翕”,和洽。)矣,故書而贈之。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1367年)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避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歲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塋"為由告老還鄉,辭官隱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績,意欲重封,但朱升執意退隱。朱升退隱時并未回老家休寧,也沒有去原隱居地安徽歙縣石門,而是攜帶著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東海轉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龍港建了房屋。 書徐進善三命辨后【蘇伯衡】 三命:術數家以受命、遭命、隨命為“三命”。《禮記·祭法》“曰司命”漢 鄭玄 注:“司命主督察三命。”孔穎達 疏:“案《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兇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南朝 宋 鮑照《在江陵嘆年傷老》詩:“五難未易移,三命戒淵抱。”唐 宋 以后,星命術士以人生辰之年、月、日所屬干支推算命數,亦稱“三命”。宋 孔平仲《孔氏談苑·陳靖附婢子語》:“為吏部員外郎,曉三命,自言官高壽長。”宋 洪邁《夷堅志補·汴岸術士》:“適術士過前,共坐旅舍,詢其技,曰:'能論三命。’乃書年月日時示之。” 總兵徐進善,喜弈,善吐納。總兵慕三道骨仙姿,嘆謂:'余擁軍四萬,不及仙翁朝游滄海,暮宿深山,悠悠天地,樂哉善哉!后總兵謝印,拜萬三為師,與點蒼七子遍游五岳,魚龍變化,潛于人海。萬三斗酒海量,常飲于五華樓西雙鶴樓,醉則魚鼓道情,內藏玄機。常嘆世人弗識。后返遼東。”以五十一萬八千四百之四柱(《易經》中的術語,古代星命家以年、月、日、時的干支為八字排成四柱。四柱即出生人的出生年、月、日、時分別稱之為年柱、月柱、日柱和時柱。),包括天下古今生人之命,蓋昉( 1.日初明。 昉,明也。——《說文新附》2. 起始、 呼黑為青,莫究所昉。——清· 譚嗣同《學篇》)于(始于)虛中,夫造化之妙,其變莫測,雖圣人有所不能知。而欲以有限之數,推無窮之命,誠難乎矣。雖然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侖磅礴于三十八萬四千里之外,而厯家測以三尺之箭,五斗之瓶,(其引自蘇軾《蓮花漏銘》)而不能逃此,與人之生于兩間,十二紀萬有一千七百八十載,之內往者過來者續,而星翁包括之以五十一萬八千四百之四柱,而不能外,則何以異?殆亦未可遽以二者多寡之懸絶而詆之也,其四柱同其賢愚異者有之,其四柱同其貴賤異者有之,其四柱同其脩短異者有之,其四柱同其休咎異者有之,存乎世運焉爾,(亦作“焉耳”。于是,而已。《穀梁傳·僖公二十年》:“秋,齊 人 狄 人盟於 邢,邢 為主焉爾。”何休 注:“焉爾,猶於是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焦循 正義:“焉耳,當作焉爾。”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魯迅《<嵇康集>序》:“恨學識荒陋,疏失蓋多,亦第欲存留舊文,得稍流布焉爾。”)存乎地域焉爾,存乎氣焉爾,存乎稟賦焉爾。否泰理亂,升降消長,此之謂世運。五方九州,山川限隔,此之謂地域。一時離為八刻,一刻離為初中,末此之謂氣。受形之初,胎氣所鐘,此之謂稟賦。稟賦有厚薄,氣有早晚,地域有南北,世運有盛衰。明盛衰之機,別南北之辨,審早晚之節,權厚薄之等,以斷賢愚貴賤脩短休咎之故,此談命者之所以征也,豈惟四柱哉?豈惟四柱哉!原性(凡'性與情',皆有上、中、下三品也,其"可移"還是"不可移"就見仁見智了。原性即是一個人的性情品味和品行品德,是中國唐代韓愈關于人性論的代表作,收入《韓昌黎集》雜著部。)讀書而邃于方技進善之論,如彼余之說如此,原性其亦能折衷之也夫。 蘇伯衡(1329-1392)字平仲,金華人。明代散文家,博洽群籍,為古文有聲。蘇轍九世孫,蘇友龍(1296-1378,字伯夔)三子。蘇伯衡1362年中舉,后授國子學錄,遷學正。明太祖辟禮賢館,伯衡亦被延致。擢翰林編修,乞省親歸。學士宋濂致仕,薦伯衡自代;稱他"文詞蔚贍有法,殆非虛美。"復以疾辭。1385年聘南京主會試,1387年為處州教授,坐箋表誤下吏死。著有《蘇平仲文集十六卷。《蕭壽傳》、《翰林應奉唐君肅墓志銘》《重修江口陡門記》《夢芝軒贊序》《清趣亭詩》《太素原》、《心學圖說后序》、《李文忠勛德碑》《宋忠簡公畫像贊》《松陽縣學射圃記》題吳太守忠烈儷美祠詩》《中丞劉先生齋閣前山茶一枝并蒂因效柏梁體》《蕭壽傳》《臥云圖卷》《核田記》《西枝草堂記》等都很著名。 贈筆生張蒙序【孫作】 昌黎韓子傳,(即《毛穎傳》)毛頴為中山人,中山非晉,乃唐宣州(徽州宣城)中山也。宣州自唐來,多擅名筆,而諸葛氏尤精。(東晉時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筆莊——宣城諸葛氏。在王羲之時期宣州諸葛氏和陳氏就赫赫有名。)諸葛嘗遣其子授筆柳誠懸,(柳誠懸(778—865),即柳公權,唐書法家。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幼嗜學,十二歲能為辭賦。官至太子少師,人稱柳少師。平生致力于經學的研究。工書,正楷尤知名。初學王羲之,后得力于顏真卿、歐陽詢,骨力遒健,結構勁緊,自成面目,對后世影響很大,與顏真卿并稱“顏、柳”。書碑很多,以《玄秘塔碑》、 《金剛經》、 《神策軍碑》最著。傳世書跡有《送梨帖題跋》、 《蒙詔帖》等。 《度人經》為柳書小楷,已失傳。)且語其子曰:“柳學士善書,當留此筆。”不爾即以常筆與之,既而柳果以不入用,別求他筆。其子不能知,諸葛語之曰:“前所進者,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不能用也,栁為一代法書,而不知諸葛之用意。”諸葛之藝,乃能過誠懸之書,信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國初,此法流吳興(浙江省湖州市轄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位置)自馮應科(善璉人。元代著名筆工,時人稱趙子昂(趙孟頫)字,錢舜舉(錢選)畫,應科(馮應科)筆為 吳興三絕 )、陸頴(陸文寶[1] ,明初制筆大師,永樂狀元曾子啟有詩贊曰: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陸文寶,深得馮應科真傳,是中國古代的毛筆制造專家。)輩,首被趙文敏賞識,而宣州之筆,殆(幾乎;差不多)無聞焉。余嘗以宣筆何勝于湖筆,工有不能言,此蓋未見韋續(韋續,唐代書法家,生平事跡不詳,著有《墨藪(sǒu)》二卷 。)論筆之過,其法取崇山絶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毫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為善,大抵巖石斗絶,其兔下上犇突,舉身之力皆聚于毛,至八九月霜降竹枯,聳身曲脊以耐寒栗,則其毛愈勁。宣湖又山郡,兔材易集,故家有其葉,業有其人。至于用意之妙,鋒齊不難,而腰強為難。鋒齊者,腰不能強,腰強者,有不能齊。雖趙文敏用馮陸筆,亦僅得其齊,而罕得其強。余雖不善書,然知識其故,而有以知韋說之不謬。吳興陸用之精于為筆,不在馮陸之下,徙居婁江(婁江,西起蘇州婁門,東至昆山、太倉交界的草蘆村,下接瀏河,流經虎丘區婁葑街道、吳縣(今吳中區、相城區)跨塘鎮、斜塘街道、唯亭街道和昆山,全長53.13公里。其中吳縣21.63公里,昆山28公里、蘇州市區及虎丘區3.5公里。橫穿蘇州境域腹地,河北為陽澄區,河南為淀泖區,兩岸支流港浦眾多,水網發達,為蘇州市腹部一條重要的引排調節河道。),授其甥顧秀巖。秀巖又授其甥張蒙。世傳筆法,如出一手。自漳泉廣海(四個州名),賈舶來吳,艤舟岸下,百金易之,殆無虛歲。雖淞之士大夫求筆,有不待逺走百里而取之幾席(幾和席,為古人憑依﹑坐臥的器具。)之下矣。生論筆之利病辨析至到始,余識之吳郡學宮,數求余言,時方次羣書未暇也,后余還淞,其請益堅,故序以廣士君子之知,而嘆識者之稀也。 孫作,(1340前后~1424),明初詩文家,學者,藏書家。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孫權四弟孫匡的后人,后唐三司使孫岳二十世孫,江陰人。號東家子,學者稱清尚先生。元至正末,避兵於吳,乃上海燭湖孫氏始祖。元末學家,戰亂起,攜家避兵于吳,盡棄家產,唯載書兩車。張士誠據浙東,作受其康祿,旋以母病謝去,客松江,友人為買田,筑室居之積書萬卷,讀書自娛。洪武六年(1373)聘修《大明日歷》,授翰林編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為國子助教,尋分教中都。逾年還國學,把受司業。以事廢為民,復起為長樂縣用學教諭。歸車于家。其詩力追北來黃庭堅,在元末自為別調。工為文,嘗著書十二篇,名《東家子》。另著有《滄螺集》六卷。 宋濂為作《東家子傳》 ,推挹甚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