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隱秘的學習角落 見字如面,你好,我是阿木,現在仍專注于孩子教育、家庭教育領域,幫助更多孩子和家長,也能夠找到獨立學習與輔導方案。 圖注:咨詢免費 這次,我想對同學們說幾句話。 在雙減落地的第二年(2022年),基礎教育正在從原來的校內外雙輪運作,轉向學校單體循環的體制;從“時間-成績”,轉向“能效-素養”的教育格局。這對于習慣了“雙輪驅動”的我們,難免會感到有些恐懼。 有的人可能是樂極生悲;有的人可能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恐懼,有的人可能是感到壓力倍增,而感到恐懼。無論是興奮、不確定,還是感到壓力倍增,我們都需要積極識別和利用這種情緒,讓自己盡早盡快地調整節奏,明確一些微妙的學習指標,進而幫助自己成功。這樣做并不是我們無視恐懼,而是要培養深刻的自我意識,并進行深思熟慮的風險評估,從而與恐懼建立起獨特的關系。 這樣一來,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在恐懼面前的我們,都會是一個腳踏實地的浪漫主義者心態。 你看過谷愛凌的新聞,但你對谷愛凌進行過主題搜索嗎? 我秉承一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作風,對谷愛凌進行了主題式搜索,其中馬東對她的采訪,有一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說從三歲起,媽媽凡事就讓她自己選擇,要求是,既然選擇了這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每一次的結果,都是自己的最佳狀態呈現) 在2022北京冬奧會自由滑雪大跳臺的賽場上,谷愛凌兩跳結束后,以182.25分掉到了第三位,落后法國和瑞士選手。這個時候,谷愛凌給媽媽谷燕打了個電話,媽媽讓她做個左邊的1440,這樣就可以確保拿到一枚銀牌。但是一枚銀牌當然是不足夠的,“所以我當時決定跳個左邊的1620,媽媽就說,當然,這個主動權在你。” 谷愛凌賽后說“在那一秒我在想,如果我不贏的話,我也會對自己感到驕傲,我就是想挑戰自己。” 她在關鍵時刻之所以能夠這么選擇,我想和谷媽媽從小就給予信任與鼓勵是分不開的。 專業支持是天才迅速成長的土壤。在諸多天才的案例中,我們都會發現一個相似的情節,那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浸潤在家長的喜好或才能中—— 莫扎特有一個音樂家的父親,在莫扎特4歲時,父親全職教他小提琴,家里全都是樂器; 鄧亞萍有個當乒乓球教練的父親,鄧亞萍兩歲多開始,父親常常把她放在他的自行車上,帶著到工人俱樂部看他們打球; 加拿大最杰出的冰球選手馬里奧全家都酷愛冰球運動,他從剛會走路可能就跟著哥哥們去玩冰球了…… 谷愛凌這個天才少女自然也不例外,她的母親曾經是北大短道速滑隊隊員兼滑雪教練,后來去了美國。母親說并沒有刻意去培養女兒滑雪,當時自己在雪場教滑雪,2歲的女兒耳濡目染,會走路就會滑雪。正如谷媽媽所說,如果她喜歡高爾夫,谷愛凌可能會愛上高爾夫。 這是因為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獲得了極其專業的支持,建立起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更豐富也更正確的心理表征,這可以避免孩子在某種項目的發展中,因為心理表征缺乏所帶來的消極挫敗和無能的感受,孩子會因為不斷獲得成就感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雖然這樣的專業支持可能真的是其他家庭難以企及的,但是,咱一般家庭也可以通過營造具體學習氛圍,像有的家庭,有專門的學習區和學習時間段;或者是集合親戚朋友的同齡孩子,自主組建互動學習小組,通過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某些心理表征。正所謂,給孩子留下啥,讓他長大了,有這有那;都不如他自己有文化。學習宜早不宜遲。 當下的學習環境,有點兒像法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涂爾干在《論法國中等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一文中說,法國中等教育那樣:“一個理智上的迷途羔羊,過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來的中等教育還沒有形成,其結果是,中等教育曾經擁有的活力與生氣差不多也喪失殆盡。”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謝維和也說:相比初等教育(小學)和高等教育(大學),中等教育(初高中)是一個矛盾非常尖銳,張力非常大的階段。 為什么初高中會這么難呢?因為: 它既要協調精英教育的功能與大眾化的需要;又要平衡博雅教育的基本專業性與直接勞動力培養的關系。 若是你聽不懂,直白點兒說,就是初高中學生的分化很厲害。第一,初高中既要為培養國家更高水平的人才打好基礎,又要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這就讓精英化與大眾化成了矛盾。第二,初高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演說能力,又要增強分科分流就業等等。面對這種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不一樣,老師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很難為情?何況家長和學生呢? (這是一封同行老師發給我的信息) 阿木老師: 我是某某學校的胡某老師,2017年聽了您的講座,讓我獲益良多。最近,我的一個學生向我提了一個問題,讓我非常犯難,希望聽到您的高見。 我的這個學生,他對我非常信任。一次課后問我一個問題:“胡老師,我讀這些年書,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也沒人和我探討過這方面的內容,每天就知道學啊,考啊,您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當時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這個孩子學習很勤奮,人很正能量,學業成績也排年級前幾十名。我既擔心過早讓他考慮這些問題會讓他分心,以致影響他的學業成績,又害怕不回答他而失去了他的信任,從此不再和我做心理溝通和交流。遇到這種對傳統意義上的學業成績的專注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發散相沖突的時候,我該怎樣掌握好這個度去引導他呢? 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由于中學的學科知識與認知發展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與形態,以及中考的壓力,中學生的負擔是比較重的,需要得到指導與幫助。另外,他們的自我認同的需求也很強烈,死要面子還逞強,明明知道是錯誤的還偏不聽你的建議。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平時說“孩子叛逆”,其實不能全怪孩子。在這里,我想引用一位知名專家克努茲·伊列雷斯的觀點,“學校和教育系統主要是用來處理學科學習,而身份認同才是青年人所關注的東西。這是目前的教育矛盾所在,也是很多中學生不太情愿去學習,只是被迫去完成任務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大多數學生在學校上課,是被迫式的。其實,他最關心的是自己是誰,是自己的身份認同。只要把身份認同的問題解決了,知道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他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就會更高,也會促進他認知方面的發展,以及學業上成績的提高。 很榮幸,身為師范生的我,一直堅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育原則。因為我知道中學生的發展,包括學習成績、社會發展與個性發展中的各種現象,都或多或少與這種“自我認同”的焦慮有關,所以我堅信學習也終究是自己的事情,主動能動性。最重要的還是熱愛一門學科。只有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知道學習對于自己成長的價值,才能一直保有內在學習的動力、把握好學習的節奏。 總體來說,“雙減”的核心要義是樹立起為何學,學什么,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意識,由此激發內在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能夠有效地促進認知發展與學業水平的提高。 作為學生,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節奏,在短時間內學好,提升學習效能;不能僅僅盯著一門學科,要更綜合,在時間規劃上要平衡;面對評價重構,更需要靈活應變;面對流媒體信息干擾,更需要嚴于律己,取為我用即可。同時,既要關注成體系的核心知識,又要實踐豐富多彩的生活。 社會時刻笑納英才!最后,我祝所有同學:學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