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聽到一個新的名詞——“移動路障”,專指那些在馬路上速度開得特別慢的車型,限速80的快速路,愣是在超車道慢悠悠地開著40時速,跟在這些車子身后,別提多憋屈了。但有一個現象挺有趣的,某些品牌的車主特別容易開快車,但也有某些品牌的車主中特別多“移動路障”。今天大咖就憑借經驗來統計一下,那些品牌是快車專業戶,哪些品牌又是“移動路障”專業戶。 事先聲明,下文提到的“快車手”和“移動路障”僅為經驗之談,并非針對某一品牌的車主,所有品牌的車主都有可能成為“快車手”或者“移動路障”。 快車手第一名:保時捷 隨著國內的消費升級逐漸推進,國內也越來越人買得起保時捷,作為“跑車專業戶”,保時捷的車型大多性能不錯,就拿保時捷911的入門級車型-Carrera 3.0T來說吧,搭載6缸水平對置引擎,最大馬力385Ps,匹配8速PDK變速箱,后置后驅的動力布局,再加上保時捷出色的運動化底盤調教,任何一個喜歡駕駛的人開上這樣的車,恐怕都會忍不住開快的。當然,保時捷的SUV系列除外,很大一部分卡宴和Macan車主都是比較佛系的。 快車手第二名:寶馬 2021年,寶馬是BBA三個品牌當中銷量最高的一個,足以說明這個以運動性為立身之本的品牌受到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喜歡。都說寶馬的精髓在3系,同時3系也是寶馬銷量最好的車系,這也導致我們在路上經常看到飛馳而過的寶馬3系。事實上,寶馬近年的新車都在逐漸淡化運動性,提升舒適性,奈何寶馬的運動化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分寶馬車主在購車之前就已經憧憬著寶馬所帶來的操控快感,新車落地之后,自然少不了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了。 快車手第三名:本田 本田向來給人帶來熱血的形象,畢竟在平民車領域,本田的發動機性能總是為人稱道,無論是10以下的飛度還是15萬左右的思域,他們的動力儲備相比同級對手都有優勢。與此同時,近年來本田新車在底盤調教方面也有長進,操控感進步了不少,如此一來,本田車主就同時具備了動力、操控以及熱血文化,試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又有多少本田車主會愿意開慢車? 有快車就肯定有慢車,快車手的理由大多類似,無非是受到車型的運動性能或者品牌的運動文化影響。但“移動路障”的理由就各有不同了,下面來看看哪些品牌最多“移動路障”。 “移動路障”第一名:比亞迪 其實大多數比亞迪家用車都挺好的,讓比亞迪成為移動路障第一名的,主要還是因為部分網約車師傅的騷操作。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是:他們駕駛著比亞迪e5轎車,以60km/h的時速行駛在快速路或者高速路的超車道上,為了讓車輛的續航更遠,不惜當移動路障,扼殺整條路的通行效率。更有意思的是,當這部分網約車師傅進到市區之后,便搖身一變成為見縫插針的趕路人,換一個場地降低道路通行效率。(PS:這里指部分素質差的網約車師傅,并不針對所有網約車師傅) “移動路障”第二名:豐田 豐田銷量最大的莫過于卡羅拉車系了,從以前的花冠到后來的雷凌、卡羅拉再到現在的TNGA雷凌和TNGA卡羅拉,一直都有不錯的銷量表現。豐田車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就是質量好、不易壞,所以很大一部分的豐田車主都是比較佛系的人,他們不追求車輛能開多快,但求車子不壞,他們的佛系性格也轉移到駕駛習慣中來,喜歡不慌不忙地開車,久而久之便留下了“移動路障”的印象。 “移動路障”第三名:奔馳 相比寶馬和奧迪,奔馳的女車主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大奔大奔”名聲在外,品牌效應以及高端大氣的設計風格還是讓不少女車主被奔馳所吸引。大咖在這里并沒有歧視女司機的意思,但憑借經驗來說,確實仍有很多女士覺得慢慢開就是安全,由此便形成了奔馳車的“移動路障”效應了。 大咖總結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發生了1.2萬起交通事故是由“龜速車”所引發的,造成了3.3萬人傷亡。而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交規也首次明確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慢速行駛的行為將作出記3分的處罰。大咖不敢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任何人,只希望大家對于“移動路障”這件事能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起為提高通行效率及駕駛安全做貢獻。當然了,超速駕駛仍然是不可取的行為,切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