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于2011年被發現,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遺址。2011年以來考古隊共勘探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出土包括青銅器、金銀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簡、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1萬余件(套)。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地處新建區東北部,北臨鄱陽湖,東濱贛江。距南昌昌北國際機場20公里,距南昌市區約45公里。 遺址區由3.6平方公里的紫金城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遺存構成。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都城聚落遺址。為研究西漢侯國建城制度、人文歷史、社會經濟等提供了全面的歷史資料,是研究西漢侯國歷史最獨特的大遺址。 海昏侯墓作為2015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高校在考古墓葬方面考察的重點。除了金餅及大量的五銖錢外,海昏侯墓還出土了很多的精美文物。我們在其中篩選出了一些,分為上下兩期為大家作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 “中”字麟趾金 金器 漢 底部為橢圓形,內部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瑞獸麒麟之足。采用花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精制,底部鑄有“中”字樣,是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鑄造而成的金器。同褭蹏金一樣,也被用來賞賜皇室宗親和功臣。 ![]() “中”字大褭蹏金 金器 漢 中心空洞,底部凹進,仿天馬之足所鑄,狀如馬蹄,俗稱“馬蹄金”。采花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精制,底部鑄有“中”字樣,是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鑄造的金器,主要被帝王用來賞賜那些效忠于皇室、有軍功的大臣。 ![]() 銀釦三子漆奩 漆木器 漢 母奩里有三子奩,一子奩當中有三把梳篦。該奩采用金銀釦工藝,即用銀加固和裝飾器物口沿。此三子奩造型各異,有圓形、方形和異形,有柿蒂紋。西漢時期,男女皆化妝,熏衣剃面,敷粉施朱。 ![]() 青銅盤托爐 銅器 漢 爐圓形,直口,方唇,圓鼓腹,圜底,底部凸出一個小臺與爐托相接。托為人踏龍形,人踏于龍身之上,兩臂作托舉狀。底盤圓形,平底,素面。使用時,將香料焚燒,縷縷清香透過熏罩或鏤雕細孔散發,既可熏香衣物,又能祛除穢氣,殺菌消毒。 ![]() 青銅鐎(jiāo) 銅器 漢 溫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鳥喙狀壺嘴可活動,倒酒時鳥喙張開,放平時鳥喙蓋上。 ![]() 青銅連枝燈 銅器 漢 組合燈具,全形如樹。從整體看,主要構件為燈柱、燈枝、燈盤和燈座。燈柱細圓,整體一節。頂有可拆卸式頂燈。頂盤以下以榫卯結構與主桿相連兩層側枝,每層對稱分布橫向S形的兩枝,枝條尾端裝置燈盤。五個燈盤均呈八邊形。燈柱根部呈喇叭狀,與圓形燈座相連;燈座以鏤空工藝飾兩組獸紋,形似龍紋。連枝燈象征著神話中扶桑樹一類的神樹,代表著光明和升仙。 ![]() 戰國蟠螭紋十二棱青銅缶 銅器 戰國 平底,鼓腹,由缶蓋和缶身兩部分構成,以十二棱均分為十二面。蓋上及腹部均有三個環耳,與蓋上三環形鈕相對,可用繩索系合,防止器內液體散溢。器表有渦紋、蟠螭紋等數組紋飾帶,花紋細密復雜且規整。蟠螭紋多見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中期。這件銅缶的紋飾、器形都具戰國青銅器典型特征,反映了劉賀雅好古玩之趣。 圖文來源: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