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字數:2168,閱讀時間:約4分鐘 編者按:說起德川家康,很多讀者應該都不陌生,即使不去專門了解日本戰國史,也能略知一二,畢竟這位仁兄是日本最后一代幕府——江戶幕府開創者,江戶時代第一位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生于1543年1月31日(天文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死于1616年6月1日(元和二年四月十七日),享年74歲。中國有句俗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德川家康能活70多歲實際上在當時已經算喜喪了,不過對于德川家康的死因,日本學界卻一直有不同的說法。本文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德川家康 關于德川家康的死因,最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吃天婦羅吃死了(食物中毒)。天婦羅是日本一種著名的食物,簡單說就類似于中國的炸貨、炸串一類的食品。此種說法認為,德川家康生活比較樸素,日常伙食很清淡,但是每個月會有那么一天吃一些高油高鹽的硬菜。據說元和二年一月二十一日晚間,德川家康吃了天婦羅——油炸鯛魚(加吉魚),感到非常香甜可口,就多吃了一些,結果因為自己突然攝入大量異體蛋白質,身體難以承受,然后就出現腸胃不適,肚脹如鼓,無法進食,日漸枯竭,醫館也未有回天之術,于元和二年四月十七日便駕鶴西去了。 ![]() ▲天婦羅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目前國內很多講述日本戰國時史和德川家康的書籍還采用這種說法,不過日本史學界基本上不認可這個說法。一則是天婦羅本身不屬于高級料理,德川家康本人也并不是放浪之人,即使喜歡吃也不會吃到死。其次,德川家康是吃了天婦羅3個月之后才死的,食物中毒致死根本用不了這么久,而且攝入油脂過多致死的癥狀也不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也許是因為一代梟雄死于這種情況,比較符合人們心中“英雄不能就這么平平常常的死去”的觀念才廣為流傳吧。 ![]() ▲也有說法是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就死了,后面是替身再撐場子,這個說法過于戲劇性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意思。說真正的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之后是家康的替身在冒充家康,直到江戶幕府穩定之后,德川家族沒有必要在需要這個替身,因此就將其鴆殺。這個說法也很有市場,原因很簡單,因為戰國時代將軍們搞個替身是普遍行為。戰國時代除了在戰場上一決雌雄,還有很多暗殺活動。為了防備這些暗殺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迷惑敵人,替身就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就讓自己的弟弟和長相相近的家臣作為替身。德川家康也不例外,據說在家康和其第三子、江戶幕府第二代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在大坂之戰中消滅了豐臣家,這一戰中就有傳言說軍中的不是家康本人,而是替身。同時長慶二十年五月德川家康徹底掃平了豐臣家,七月就改元元和,日本此后200年再無戰事,德川幕府穩固不搖。次年一月德川家康因為游獵摔傷,三月二十一日被任命為太政大臣,四月十七日就死了,這個時間太短太快,也容易給人無限遐想。 但這種說法現代日本史學界也多持否定態度。雖然戰國時代日本大名有很多名字,例如德川家康本名就叫松平元康,筆者很喜歡的戰國人物山中幸盛也有鹿之介的稱呼,也具備與替身互換的條件,但是經過日本史學界多年考證,家康早死,替身撐場的情況并不存在。 ![]() ▲《德川實記》類似于中國明清時候的皇帝實錄,具有很高史料價值 那么德川家康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目前最有力的說法是家康死于胃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并不能因為史籍中沒有“癌癥”這個詞,就否定這種疾病的存在。目前有很多史料記載德川家康臨死前一段時間的身體狀況。《德川實記》作為江戶幕府編撰的歷史書廣為人知。這本書記載了從初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到第十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治各將軍的治績,是用于歷史考察等的珍貴資料。 書中記載德川家康在最晚年“見る間に痩せていき、吐血と黒い便、腹にできた大きなシコリは、手で觸って確認できるくらいだった”(眼看著瘦了下來,吐血和黑便,腹內有大硬塊,可以用手觸摸到)。按照現代醫學,這比較符合胃癌晚期的癥狀。吐血和黑便表明家康的消化系統出現了癌變,消化器官出血;腹內硬塊說明胃部應該有明顯病灶存在;急速瘦下來也和因為癌癥的影響無法充分吸收養分有關系。至于多吃了幾口天婦羅,應該只是個誘因或者連誘因都算不上。 ![]() ▲德川家康狩獵像 根據《東照宮御實記》記載,德川家康在寫下兩句詩后去世,這兩句詩是這樣的: “高興地再次醒來,我睡了一覺,塵世的夢是黎明的天空”“先留下腳印,再不帶著同樣的事情去” 其實德川家康本人非常注意健康長壽問題,因為一則家康本人生活上就相對比較簡樸,據說外出狩獵也并不作特別周到的準備,只帶一小撮飯團和梅干,在山野之中,分兩三次把它吃完,如果剩下也不扔掉,就這樣帶回去,并且讓隨行的家臣們也這樣做。除了本人的習慣之外,一個從作為人質到統一天下的風云人物,經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自然清楚等待和忍耐的重要性,而前面兩種品格都是要以健康長壽為基礎的。平心而論,其實不論德川家康最后死于什么原因,74歲的年齡在當時已經是高壽,也足夠其完成他一生的追求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