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北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襲,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耐胸應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請賞析詞首句中“狂”字的妙處。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寫出了詞人的狂傲、豪情,貫穿全篇,奠定了全詞豪邁的感情基調。 (2)表達了詞人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解析】【分析】(1) “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用“狂”字籠罩全篇,表達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寫出了詞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詞豪邁的感情基調。(2)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并委婉地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為:⑴ “狂”字寫出了詞人的狂傲、豪情,貫穿全篇,奠定了全詞豪邁的感情基調。 ⑵ 表達了詞人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點評】⑴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注意結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處。 ⑵本題考查詩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結合句意的理解和寫作背景的把握,明確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2.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與諸子登峴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②淺,天寒夢澤③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①峴(xiàn)山:在湖北襄陽。西晉名將羊枯曾鎮守此地,他去世后,當地百姓建碑紀念他。②魚梁:襄陽兩水中的沙洲。③夢澤:即云夢澤,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詩歌中,情感主旨與本詩最接近的一首是( ) A. 曹操《觀滄海》 B.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C. 王安石《登飛來峰》 D. 文天祥《過零丁洋》 (2)詩人為何不把“天寒夢澤深”寫為“天黑夢澤深”?請簡要分析。 【答案】 (1)B (2)“天寒夢澤深”中的“寒”字不僅從觸覺體現季節的寒冷,還表現了作者懷古傷今、感懷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為“黑”字則僅從視覺來寫眼前之景。 【解析】【分析】(1) 此詩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故選項中的四首詩歌,情感主旨與本詩最接近的一首是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曹操《觀滄海》表達的是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王安石《登飛來峰》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文天祥《過零丁洋》表現了詩人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2)結合詩句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分析,“天寒夢澤深”與“天黑夢澤深”只有一字之差,但“寒”是從觸覺來寫,“黑”是從視覺來寫的,此詩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因此“寒”字還表現了作者懷古傷今、感懷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為“黑”則沒有這種效果。故不能改。 故答案為:⑴ B; ⑵ “天寒夢澤深”中的“寒”字不僅從觸覺體現季節的寒冷,還表現了作者懷古傷今、感懷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為“黑”字則僅從視覺來寫眼前之景。 【點評】⑴本題考生對詩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容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調,同時,要聯系詩中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⑵本題考查賞析古詩煉字的能力。品析煉字類題目,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該字的字義+語境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度。解答時,需要反復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揣摩字詞在詩中的意思,體會該字詞在詩中創設的意境,聯系整首詩歌,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該字詞所傳達的情感。 13.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道標上人歸南岳 (唐)劉長卿 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 江草將歸遠,湘山獨往深。 白云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衡岳千峰亂,禪房何處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上人即高僧;棹為劃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為五岳之一。 B. 首聯寫道標上人飄然遠游之中懷想林中高臥。暗示他即將歸去。 C. 頷聯點出道標上人歸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離愁伴他遠行。 D. 本詩前四句描寫景物,后四句感時抒懷,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 (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 【答案】 (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隨意,揮灑酣暢。即使是歸到衡岳,群山綿延、千峰聳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將在何處棲遲。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畫出了一個率性飄逸、稟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時借千峰衡山流露出來詩人對道標上人的贊美之情與贈別之意。 【解析】【分析】(1)ABC賞析正確。D錯在“后四句感時抒懷”,應是表達詩人對道標上人的贊美之情與贈別之意。 (2)結合詩歌題目及 內容分析。這首詩的題目是“送道標上人歸南岳”,最后兩聯的意思是:道標商人要離開了,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隨意,揮灑酣暢。即使是歸到衡岳,群山綿延、千峰聳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將在何處棲遲。 最后兩句作者以一組流暢的林山云水鏡頭,寫出了一個率性飄逸、稟性超拔的上人,同時借千峰衡山流露出來詩人對道標上人的贊美之情與贈別之意。 故答案為:⑴ D; ⑵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隨意,揮灑酣暢。即使是歸到衡岳,群山綿延、千峰聳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將在何處棲遲。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畫出了一個率性飄逸、稟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時借千峰衡山流露出來詩人對道標上人的贊美之情與贈別之意。 【點評】⑴ 此題考查對詩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內容、主題、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詩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選項逐一比對。 ⑵ 此題考查理解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詩人的情感往往通過具體的語句表達出來,因此理解詩歌的語句內容是體會詩人情感的重要途徑。因此解答本題,一定要結合全詩內容仔細揣摩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14.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凌十一①歸長沙 曾國藩 昨日微雨送殘秋,落葉東西隨水流。 世間萬事皆前定,行止遲速非自由。 謀道謀事兩無補,只有足跡遍九州。 一杯勸君且歡喜,丈夫由來輕萬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 【答案】 (1)首聯描繪了一幅秋雨蕭蕭,落葉飄飛的殘秋圖。用蕭條的秋景渲染了凄涼傷感的氣氛,烘托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作者規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解析】【分析】(1)“微雨”寫天氣,“殘秋”寫季節,“微雨送殘秋”是一幅秋雨蕭瑟的畫面;“落葉”一詞讓人想到落葉在蕭瑟的秋風在飄飛的畫面,而“落葉東西隨水流”讓人想到落葉飄落到水里,然后隨著水流漂向遠方的畫面。據此理解答題,意對即可。 (2)結合這首詩的內容分析最后兩句話的含意,這是曾國藩贈給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詩,從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分析,凌十一應該是到京城中謀事,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夠成功,因此可以說凌十一當時是失敗而歸,這讓凌十一有一種強烈的挫敗感,當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為朋友的曾國藩就寫這首詩贈給他,規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意對即可。 故答案為:⑴ 首聯描繪了一幅秋雨蕭蕭,落葉飄飛的殘秋圖。用蕭條的秋景渲染了凄涼傷感的氣氛,烘托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⑵ 作者規勸友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為今日的離別而傷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飲完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隨遇而安,去干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點評】⑴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詩歌散文化的能力。歸納:答題步驟:步驟一、抓住每個意象。步驟二、展開聯想把該意象進行描述。具體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飾詞或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步驟三、點出所用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閱讀此題可知: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漲滿的江水翻滾著白白的浪花,在煙雨迷蒙中傳來了杜鵑陣陣的啼聲。真是一派鄉村四月生機盎然的景象。 ⑵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寫作意圖的能力。分析詩歌的寫作意圖,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歌的具體內容來理解,同時,要聯系詩中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15.古詩鑒賞 (1)仿照(甲)處對“臥”字的賞析,給(乙)“臥”字也作一個批注。 (2)詩歌常常采用違背常理的急轉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請從兩首詩中分別找出句子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 (1)臥看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胸襟。“臥”與“急”相照應,面對如此大的天風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詩人卻拉開簾子,歡迎風雨的到來,表現出詩人不緊不慢,從容應對,這是何等的開闊心胸,這是何等的自由放曠的氣度。 (2)【甲】“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情。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為他有滿腔熱血、一顆忠心。【乙】按常理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戶,“朱樓四面鉤疏箔”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理,情節急轉。 【解析】【分析】(1)“臥看”是動作描寫,表現出詩人風雨欲來時的鎮定、安詳的神態。面對如此大的風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詩人卻拉開簾子,歡迎風雨的到來,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據此作答即可。 (2)甲詩首聯“僵臥孤村不自哀”,通過“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凄涼的境遇,“不自哀”表現了詩人的樂觀豪放,與前邊的內容形成對比,情緒急轉。乙詩“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的意思是“我站在樓上把四面的簾子高高掛起,然后靜靜地躺下,欣賞著暴雨,欣賞著雨中重巒疊岫的風采”,常人面對風雨都會閉窗,詩人卻拉開簾子,悠閑地欣賞風雨,這種行為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據此作答。 故答案為:⑴臥看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胸襟。“臥”與“急”相照應,面對如此大的天風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詩人卻拉開簾子,歡迎風雨的到來,表現出詩人不緊不慢,從容應對,這是何等的開闊心胸,這是何等的自由放曠的氣度; ⑵【甲】“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情。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為他有滿腔熱血、一顆忠心。【乙】按常理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戶,“朱樓四面鉤疏箔”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理,情節急轉。 【點評】⑴本題考查詩歌煉字賞析。首先在詩文中要找到該煉字,煉字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特殊詞(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等)。煉字賞析常見答題格式:字在詩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運用了…的修辭(或化靜為動,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虛為實)寫出了…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題考查詩歌的寫作手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進行解答。 1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下列對詩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 B. 頷聯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C. 頸聯中,詩人在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同時表現了詩人的苦悶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D. 尾聯描繪的意境是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 (2)下列關于這首詩的格調,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格調高遠 意蘊悠長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遼闊 基調低沉 D. 豪放灑脫 輕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1)ABD賞析正確。C “頸聯表現了詩人的苦悶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錯誤的,這首詩陸游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2)結合詩歌內容分析,這首詩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聯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故B正確。ACD不正確。 故答案為:⑴ C;⑵ B 【點評】⑴此題考查對詩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題目、內容、主題、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詩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選項逐一比對。 ⑵此題考查理解詩歌格調的能力。格調就是詩歌的格律聲調。亦泛指作品的藝術風格。解答是要理解詩歌內容,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側重于把握詩歌流露的情感特質。 17.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送李副使赴磧西①官軍 岑參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②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③ , 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④ , 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磧(qì)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③祁連城: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南。④酒家壚(lú):此代指酒店。 (1)這首送別詩,作者不從餞行話別落筆,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這有什么作用? (2)這首詩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請結合詩歌的內容、風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 (1)造成一個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艱苦、毅然應命前行的豪邁氣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內容)這首送別詩,既不寫餞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分手時的難舍離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祝酒勸飲,然而字里行間卻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 示例二:(風格、特色)全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語言通俗,聲調悠揚,韻律活潑,節奏有致,字里行間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 示例三:(語言)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讓人感到親切灑脫。悠揚流美的聲調給人以奔放明快的詩意感受。自由活潑的韻律,跌宕有致的節奏,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 ,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無疑將給遠行者以極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這首送別詩既不寫惜別的深情,也不寫邊塞的艱苦,而是熱情鼓勵友人赴軍中參戰。 【解析】【分析】(1)李副使將離武威,遠赴磧西,因而詩的開頭兩句“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點明時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經的火山、赤亭這段最艱苦的旅程開篇。造成一個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艱苦、毅然應命前行的豪邁氣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舊歷六月。當時,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師西征,李副使(名不詳)因公從姑臧(今甘肅武威)出發趕赴磧西(即安西都護府)軍中,岑參作此詩送別。這首送別詩,既不寫餞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寫分手時的難舍離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祝酒勸飲,然而字里行間卻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從內容方面賞析)。這首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讓人感到親切灑脫。悠揚流美的聲調給人以奔放明快的詩意感受。自由活潑的韻律,跌宕有致的節奏,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將給遠行者以極大的鼓舞力量。(從語言、風格、特色賞析)作者越過一般送別詩多訴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籬,直接提出此次西行“擊胡”的使命,化惆悵為豪放,在送別的詩題下開拓了新的意境。詩末兩句直抒胸襟,更是氣貫長虹:“功名請向戎馬沙場上求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語氣恭敬而堅決。這既可看作岑參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造英雄業績,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壯志。這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氣使后世多少讀者為之激動振奮。 故答案為:(1) 造成一個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艱苦、毅然應命前行的豪邁氣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 示例一:(內容)這首送別詩,既不寫餞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分手時的難舍離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祝酒勸飲,然而字里行間卻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 示例二:(風格、特色)全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語言通俗,聲調悠揚,韻律活潑,節奏有致,字里行間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 示例三:(語言)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讓人感到親切灑脫。悠揚流美的聲調給人以奔放明快的詩意感受。自由活潑的韻律,跌宕有致的節奏,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 ,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無疑將給遠行者以極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這首送別詩既不寫惜別的深情,也不寫邊塞的艱苦,而是熱情鼓勵友人赴軍中參戰。 【點評】(1)本題考查對作者寫作手法的賞析能力。這首詩飽含了作者對朋友勸勉、關懷等情感,但作者構思巧妙,用火熱的環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艱苦、毅然前行的豪邁,從而也抒發了作者對朋友的理解與鼓舞之情。 (2)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風格等方面的賞析能力。《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這首送別詩既不寫惜別的深情,也不寫邊塞的艱苦,而是熱情鼓勵友人赴軍中參戰。全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語言通俗,聲調悠揚,韻律活潑,節奏有致,字里行間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 18.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小題。 瑞鷓鴣①〔宋〕盧 炳 客里驚嗟(客居他鄉,貧困潦倒,如今不覺又是一年將除,如何不“驚嗟”?)又歲除。蕭蕭寒雨滴茅廬。山深溪轉泉聲碎(甲),夜永風搖燭影孤。冷甚只多燒木葉,詩成無處寫桃符②(乙)。強酬節物聊清酌,今歲屠蘇③自取疏。 【注釋】①瑞鷓鴣:詞牌名。②桃符:古代在大門上掛的兩塊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 后來在上面貼春聯,因此借指春聯。 ③屠蘇:酒名。古代風俗于農歷正月初一飲屠蘇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礎上,給(甲)(乙)兩處作賞析性批注。 【答案】 示例:【甲】“泉聲碎”實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團圓之時,而詩人卻身處郊野,客居他鄉,形單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處他鄉,居無定所,縱然覓得佳句,湊成春聯, 亦無處可題,凄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處“泉聲碎”泉聲是不會碎的,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泉碎實為人心碎,試想過年本該舉家團圓,可自己漂泊在外,卻身處郊野,客居他鄉,不能歸家,心碎至極。乙處自己有感而發,賦詩一首,湊成春聯,卻不能題在自家的門上,表現詩人凄苦、無奈之情。 故答案為:示例:【甲】“泉聲碎”實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團圓之時,而詩人卻身處郊野,客居他鄉,形單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處他鄉,居無定所,縱然覓得佳句,湊成春聯, 亦無處可題,凄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點評】本題考查古詩的賞析,注意通讀全詩,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結合詩句體會詩歌的表現手法。 19.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后面小題 江行 [宋]嚴羽 瞑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梢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聯一個“厭”字寫出了作者那種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發揮想象,試描繪出“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梢行”這一聯所寫的景與情。 【答案】 (1)思鄉心切;厭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遠眺,天在水中,水與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樹杪隱隱約約,緩緩后退。天無盡,水亦無盡,而行舟又悠悠,這樣的行旅何日是盡頭呢? 【解析】【分析】(1)“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聲”。離家的日子,詩人是每天都在心頭盤算的。天天盤算著,日子一長也就茫然了,“今幾宿”的疑問,一則說明詩人離家之久,二則表明詩人心中盤算著回家的次數之頻。槳聲一如游子心中的離家悲歌,一聲聲、一陣陣,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樹”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舟中遠眺,天在水中,水與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樹杪隱隱約約緩緩后退。天無盡,水亦無盡,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這樣的行旅何日是盡頭。景中寓情,作者把羈旅之情、思鄉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見”之景中,情與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達了漂泊在外的鄉愁與孤單。 故答案為:⑴思鄉心切;厭倦漂泊生活 ⑵在舟中遠眺,天在水中,水與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樹杪隱隱約約,緩緩后退。天無盡,水亦無盡,而行舟又悠悠,這樣的行旅何日是盡頭呢? 【點評】⑴本題考查詩歌鑒賞的煉字。考生要讀懂詩歌,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要結合詩句進行分析理解。 ⑵本題考查詩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特點,進行描繪。語言要生動形象,忠于原詩,運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要表達出詩人的情感。 20.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 (2)宋代胡仔《若溪漁隱叢話》評價本詞:“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請從本詞蘊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現的情懷作出分析。 【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懷人。 (2)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 【解析】【分析】⑴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⑵要求從本詞蘊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現的情懷作出分析,故必須從這兩個角度分析。這首詞最大的優點是本首詞的情感和哲理。詩人能從思親的情緒中走來,轉而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表現出詩人豁達的胸襟。 故答案為:⑴ 上片:望月;下片:懷人。 ⑵ 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 【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應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再做具體分析,根據上下片主要內容歸納。 ⑵本題考查詩歌賞析能力。答題時應注意,可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作答。賞析本詞可從多角度考慮,如主題、語言、情感、寫作手法。 |
|
來自: 昵稱7856225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