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陳誠、顧祝同、劉峙這三人處在內戰前線,幾乎是屢戰屢敗,被貶得一無是處。包括胡宗南、湯恩伯以及一些戰區司令,被軍迷形容成蠢豬級。國民黨的高官,真的如此不堪嗎?其實不是,他們無一例外地成長于北伐,壯大于抗戰。不是戰績出色,是不可能出頭的。在北伐時期,劉峙可是最拉風的一位了。先后擊敗過名將陳炯明、孫傳芳、李宗仁、唐生智等人,稱他為神將也不過分。在抗戰里,與日軍血戰陳誠、湯恩伯的部隊損失高達8.9成,還死戰不退。在絕對實力面前,所謂戰術機動靈活,都是不著調的話。蔣介石的這些嫡系,他們都算得上是堪當大任的干才。 為什么到了解放戰爭中,人還是那些人,卻個個變成熊樣了呢?其實這是視角誤區,在北伐和抗戰期間,他們帶的部隊不多,一個旅、一個師或一個軍,多是從事戰術方面的對抗。而到了解放戰爭中,他們的職位早已升至兵團司令級別以上了。這時候,更多的是從事戰役指揮。戰役指揮常見的是大兵團作戰,部隊的后勤甚至比戰術更為重要,大兵團哪怕是轉個方向前進,都可能造成極大的混亂。在解放戰爭中,胡宗南30萬大軍被彭德懷率領的二萬人,牽著鼻子遛。此時,國共二軍的目的不一樣,難以說誰成功了,誰失敗了。國民黨軍以占領延安為主要目的,也達到了目標。解放軍以牽制敵人主力,消滅有生力量為重點,也達到了目標。 1948年年底的時候,國民黨的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蔣介石也只是在死撐。淮海戰役,劉峙并沒有明顯的大漏,雖然不出彩,也是一板一眼,指責劉峙失誤的幾個方面均與他無關。黃百韜在碾莊被包圍,11月9號的時候,蔣介石在作戰會議上,國防部下達的第一個命令便是要求黃百韜死守。在黃百韜被包圍之初,劉峙就曾想過調出邱清泉的部隊去解圍,但是杜聿明否定了他這一個決策。待到解放軍徹底包圍黃兵團后,派出去的部隊也回天無力了。同時宿縣的戰略地位也非常關鍵,劉峙就算再蠢也不會放棄宿縣,劉峙明確要求劉汝明,至少留下一個團的兵力留守宿縣。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留守宿縣的團長張偉績卻逃跑了。解放軍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拿下了這塊棋眼。 胡宗南和劉峙被形容成一個草包,一個蠢豬,他們的戰敗,不是他們的能力不夠。而是情報不對等,士氣低落,人民的反對綜合因素造成的。有個趣話,劉峙的孫女劉潔,2006年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也算是為爺爭氣了。一些軍迷,甚至說把誰換上,一定取勝。最典型的是換成孫立人指揮會如何,換上胡璉指揮會如何。其實孫立人也好,胡璉也好,他們成名于軍長。充其量也就是個戰術級別的佼佼者,指揮大兵團戰役則未必能行。原因是大局觀相對要差些,孫立人在翻越野人山問題上,表現出了一個優異戰術高手的直覺,將部隊撤退到了印度。 但是他缺乏政治情商,沒有考慮到日軍在中國大陸橫行,大陸交通線面臨被日軍摧毀的風險,蔣介石焦頭爛額地等待美械部隊回國救援、側應。也正是孫立人的政治眼光差,在臺灣為美國人充當棋子,被蔣介石關押幾十年且永不翻案。同樣,胡璉作為一線軍級指揮長期指揮部隊作戰,戰術經驗是相當老道的,時常躲過解放軍的多次殲滅。但這種缺乏大局觀,死道友不死貧僧的做派。間接克死多名國民黨將領,或導致他們被俘,戰役失敗。如宿北戰役戴之奇陣亡、洛陽戰役中邱行湘被俘、豫東戰役中歐壽年被俘等等,胡璉四次替友軍解圍全部失敗。不可否認胡璉能征慣戰,然而其性情狡詐,自私自利,限制了其在大兵團作戰時的協調能力。胡璉在同僚中的口碑是很差的,都不愿意和他共事。 連白崇禧都看出問題所在,堅決不提拔胡璉擔任12兵團司令。而讓戰略執行力強的黃維擔任,哪怕黃維已多年不上戰場。可以想像胡璉擔任12兵團司令,他的部隊損失不會太大,但一定會加速淮海戰役提早結束。因為黃維指揮的12兵團,苦守雙堆集近一個月,為杜聿明等集團提供了戰略支撐, 提供了一定的翻盤機會,當然別人有沒能力把握是另外一回事。黃維在被俘虜時,還自吹換別人不可能守住一個月。從12兵團突圍時,二人選擇的方向,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大局觀。胡璉帶著少量人成功撤退回武漢后方,而黃維突圍不改增援徐州的初衷,朝著徐州方向突圍。 可以這樣說,戰術層面上,胡璉的確有過人的地方。勝則錦上添花,敗則難以獨當一面。這也可能是國軍當中,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上的區分吧,戰術高手過渡到戰略高手還有相當的距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