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降低膽固醇降的辦法:體力活動、戒煙、限酒。管住嘴七分飽,減少糖和膽固醇的攝入, 體重指數控制在25以下,適量的亞麻酸和亞油酸。促成膽固醇的轉化:轉化成細胞膜、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7-脫氫膽固醇、膽汁酸等。 激素和藥物:雌二醇、異黃酮、肝素。阻止腸肝循環:甘薯中的黏蛋白,決明子蛋白質,大豆蛋白、枸杞多糖,海帶多糖,澤瀉中三萜類化合物、魔芋中葡甘聚糖等能與膽汁酸相結合,大黃、香菇、絞股藍、阿魏酸(阿魏、當歸、川芎、升麻、酸棗仁)能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含有植物固醇如大豆、綠豆等豆類含有的豆固醇,海藻類、蒲黃、桑葉、玉米胚芽油等所含有的植物固醇,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膳食纖維吸附膽固醇排出體外、同時在減少能量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飽腹感和各類營養素的充足供應,其中植物甾醇和膳食纖維的供應量要極為豐富。食用防止低密度膽固醇被氧化的抗氧化物如蝦青素、葉黃素、b-胡蘿卜素、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E,CoQ10、花青素、茶多酚,山楂中的黃酮、蕎麥總黃酮、燕麥等。 養好肝臟防動脈粥樣硬化: 1、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載脂蛋白AⅠ主要由肝和小腸合成,它是由載脂蛋白、磷脂、膽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組成。高密度脂蛋白( HDL) 為血清蛋白之一,亦稱為a1脂蛋白,比較富含磷脂質。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載脂蛋白A-Ⅰ(ApoA-Ⅰ)為主。 2、LCAT 卵磷脂膽固醇脂酰轉移酶由肝合成釋放入血液,以游離或與脂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是一種在血漿中起催化作用的酶,其作用是將HDL的卵磷脂的C2位不飽和脂肪酸轉移給游離膽固醇,生成溶血卵磷脂和膽固醇酯。在LCAT作用下,游離膽固醇變成膽固醇酯,脂蛋白則變成成熟球形HDL3,再經LPL作用轉變成HDL2。 3、高密度脂蛋白顆粒小,可以自由進出動脈管壁,可以攝取血管壁內膜底層沉浸下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有害物質,轉運到肝臟進行分解排泄。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漿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俗稱 血管清道夫。 4、要有氧運動、良好心情、作息規律、促進淋巴液循環。適當食用富含卵磷脂的豆類、飲食清淡,鹽(每天不超2000毫克鈉)、蛋白質(每天每kg體重0.8-1.2克)、脂肪(盡可能用不飽和脂肪酸每天25-30克)、碳水化合物控量、蔬菜多樣七分飽。 健康飲食:最新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主糧(含甜食)不可多吃:哈佛大學的隨機試驗研究,證實了:同等熱量攝入下,低碳水(少糖類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比高碳水低脂肪飲食每天多消耗近 250 大卡!結果甘油三酯降了,低膽固醇也降了,好膽固醇升了。(低碳水占能量的20%,脂肪占能量的60%)甜食的糖類過多是心血管的大忌! 另從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 AGEs),這個東西,它是人體內過多的葡萄糖與蛋白質結合的產物,或燒烤、烘焙、油炸食物等干熱烹飪產生的。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 AGEs)是心血管病的元兇。 結論: 食用低碳和低溫烹飪食品是健康飲食法。 一、高脂血癥.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廣泛存在于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則主要用于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所有的血脂都和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而脂蛋白的基本結構是不同含量的甘油三酯為核心,周圍包圍一層磷脂、膽固醇和蛋白質分子。 脂蛋白根據密度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其中甘油三酯的主要攜帶者是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攜帶者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重點是要說膽固醇。 關于血脂的來源和功能: 1.1.乳糜微粒(CM)是在小腸粘膜細胞中生成的 (包括甘油三酯、膽固醇酯和磷脂等),經高爾基復合體分泌到細胞外,進入淋巴循環最終進入血液。CM代謝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外源性甘油三酯轉運至脂肪、心、肌肉等肝外組織而利用,同時將食物中外源性膽固醇轉運至肝臟。 2.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在肝臟內生成,VLDL是體內轉運內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方式。 3.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轉變而來,LDL代謝的功能是將肝臟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運到肝外組織,保證組織細胞對膽固醇的需求。 4.高密度脂蛋白HDL在肝臟和小腸中生成。HDL的主要功能是將肝外細胞釋放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這樣可以防止膽固醇在血中聚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血中HDL2的濃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呈負相關。 由上可知,乳糜微粒(CM)和極低密度脂蛋白都是轉運甘油三酯的工具,甘油三酯來源于小腸接收和肝臟合成。當減少食物攝入,就會減少甘油三酯,降低血稠度。 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都是轉運膽固醇的,而膽固醇是小腸接收和肝臟生成的。同上,當減少食物攝入,就會減少膽固醇,降低高血脂癥。 膽固醇. 膽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其存在形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好膽固醇HDL-C,是心血管健康的保護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壞膽固醇LDL-C,超過指標心血管會堵)、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幾種。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成細胞膜,膽固醇經代謝還能轉化為膽汁酸、類固醇激素、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就可能轉變為維生素D3),所以膽固醇并非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成年人除腦組織外各種組織都能合成膽固醇(包括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其中肝臟和腸粘膜是合成的主要場所。體內膽固醇70~80%由肝臟合成,10%由小腸合成。食物中的膽固醇是次要補充。如一個70kg體重的成年人,體內大約有膽固醇140g,每日大約更新1g,其中4/5在體內代謝產生,只有1/5需從食物補充,每人每日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200mg,即可滿足身體需要。膽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隨著食物膽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還要下降,200mg大約相當于1個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或3-4個雞蛋的膽固醇吸收量。專家建議每天攝入50mg- -300mg膽固醇為佳。 (1).血液粘稠,有血漿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引起血液循環不暢,尤其是微循環不暢,病痛找上門。 目前有研究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液中脂質水平過高從而滲透血管內膜,導致脂質沉積而形成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下圖血管內血液粘稠。 一級:舌下兩條靜脈隱現,主干直徑在 2.6毫米以下,長度不超過舌系帶止點,整條舌下靜脈無扭曲、怒張。血脂問題不算重,但不可大意。 四級:主干飽滿,曲張明顯,直徑增粗超過2.6毫米,長度超過舌系帶止點與舌尖3/5或將及舌尖,外帶有粗枝狀分支或魚子醬刺狀。四級者表示體內有早期腫瘤。 附:一般血液的溫度為37攝氏度,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粘滯力,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濃度,滲透壓為7.6大氣壓。 (2).高血脂癥嚴重時的頭和腿部癥狀. 1、視力下降. 高血脂病人若最近發現視力大幅度下降,看東西模糊,需警惕疾病惡化。因為隨著血脂升高,血液中脂蛋白會從毛細血管漏出,只要侵犯黃斑就會讓視力下降。 2、頭暈和精神差. 血脂進一步升高易引起頭痛頭暈且精神萎靡,因為血脂升高會使得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其主要特征是早起后頭暈,下午或晚上后有所緩解。 3、聽力變差. 高血脂病人若感覺聽力明顯變差,極有可能是血脂急劇升高。因為血脂易沉積在耳朵內部,增加過氧化脂質,損傷內耳細胞,進而導致聽力變差。 4、瞼黃色瘤. 高血脂嚴重時眼睛周圍會有黃色的疣體,就如同米粒大小一般,呈現黃白色。 5、腿部疼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表明了倘若身體脈絡或者血管不暢通會引起身體的疼痛。如果體內血脂過高,也容易引起身體血管堵塞而血流不通暢,因此便容易引起血管周圍組織發生疼痛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肢體血流不暢導致壞死,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6、腿部出現麻木或者無力。如果體內血脂過高,也容易導致血管堵塞而引起血液所灌溉的肌肉組織、神經無法接收到血液中的營養,神經得不到血液滋養也容易引發麻木感、肌肉得不到血液的滋養便容易出現肌肉無力的癥狀。 7、腿部明顯沉重感。血脂過高或者高血脂加重容易引發血管癥狀,使得血液回流受限,因此便會出現較多的血液瘀滯在血管之中。可想而知,瘀滯于血管中的血液容易引發機體產生沉重、灌鉛感。 8、腿部出現靜脈曲張或加重。腿部血管極有可能因為體內血脂過高而出現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通,由此,腿部表淺的靜脈血管便容易出現迂曲擴張的癥狀——即靜脈曲張。如果以前就有輕微靜脈曲張,這時就很可能使得靜脈曲張加重。 還有膽固醇攝入多了,就會引起高膽固醇血癥,進而形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所謂的“富貴病”。很多疾病都是膽固醇升高,如心臟病、腎衰竭、腎小球濾過率低、動脈硬化、中風、骨質疏松、牙周病等。生活調理是基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有助于血脂的調節和控制,還有助于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服藥只是控制手段,而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才是保證心血管健康的最基礎和最重要方面。現代研究發現,降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會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干預越早,效果越明顯 。 二、升血脂的行為. 1、甜食控制(含碳水化合物和水果):攝入過多會導致糖代謝異常,容易引起血脂紊亂,過多會讓血糖驟增,刺激胰島素分泌,加速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癥,不但危害糖尿病人的健康,對健康人也同樣有害。水果含有較多的果糖,果糖必須先被肝臟代謝,才能被細胞利用。如果果糖攝入過多,果糖轉化成的甘油三酯就會聚集在肝臟,引起脂肪肝,甚至發展為肝硬化。 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對膽固醇影響較大,而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對膽固醇影響較小。大量研究表明,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白糖、紅糖、冰糖葡萄糖等)會被迅速吸收并導致血糖急劇上升。糖含量高的食物通常也含有添加的糖,例如糖果,蘇打水和烘焙食品,其他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包括面包,果汁。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如豆類、全谷物、薯類和水果類)被緩慢吸收并導致血糖逐漸增加,豆類和全谷物反而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當過多的糖轉化成脂肪,而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就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出現心腦血管疾病。 2、糖+脂肪:糖和脂肪的混合物(如紅燒肉、甜燒白等)在代謝過程中讓你飛速變胖,而單純的糖或脂肪并沒有那么快。 3、糖基化終產物,是體內的糖與體內的脂肪或蛋白質結合的有害的化合物。或暴露在高溫下的食物,如燒烤、油炸、煎、炒易產生糖基化終產物,其色、香、味美深深地吸引著美食愛好者。 4、飽和脂肪:具有促進血液血酯升高血液粘稠的作用,其效力甚至超過了膽固醇本身。高脂飲食有利“陰溝腸桿菌”滋生,進而產生內毒素,讓你發胖。 5、反式脂肪酸:將會提高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為它可使“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并使“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人也難以處理此類反式脂肪,一但進入人體中,大都滯留于人體,進而增加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研究顯示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飲食和諸如心臟動脈疾病以及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關聯性。 6、含高膽固醇食物:動物內臟、皮、雞蛋、豬牛羊肉等紅色肉類,都是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常吃這些食物,升高人體內的膽固醇。 三、降低膽固醇降的辦法: 1.少糖: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學會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對6113名美國成年人的醫療數據研究結果顯示: 每日攝取的糖分與血液中高密度膽固醇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如果被調查對象每天攝取的熱量中至少25%來自含糖量高的食物,那么他們血液中高密度膽固醇水平偏低的風險要增加3倍多。高密度膽固醇具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等對人體有利的作用。研究人員指出,即便考慮了吸煙、飲酒和體力活動等因素,糖分攝取量的多少仍然會影響甘油三酯水平。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人每天糖攝入量應控制在總能量的10%以下,5%以下最佳。01.人攝入過多的糖時,會轉化為大量甘油三酯,血脂水平隨之升高。02.糖進入人體后會轉化為熱量,過剩的熱量會以脂肪形式儲存起來,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會升高。03.過量的糖促進壞膽固醇合成,包括蔗糖、果糖、糖漿、淀粉在內的各種糖類能促進壞膽固醇合成。富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有甜飲料、甜食、精制谷物(精米白面)等。04.血糖升高可能出現高胰島素血癥,產生胰島素抵抗,抑制脂肪分解,進一步導致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增高。 2.體力活動:研究人員還發現,不吸煙、少喝酒和每周進行幾次提高心臟功能的體力活動,是提高人體內好膽固醇數量的3個關鍵。有研究證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越多,人們在體育鍛煉中就越能增長肌肉。換句話說,人體需要一定的壞膽固醇以獲取更多肌肉。這可是一箭雙雕。 堅持步行可以達到降膽固醇,降血壓,以及減重的目的,另外步行還能加速血液循環,這些都對改善動脈硬化十分有利。 3. 激素和藥物:血脂代謝受到激素調節,接受雌激素或某些藥物(如煙酸、肝素等)治療者,亦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雌性激素--雌二醇等:可使HL肝脂酶活性降低,使好膽固醇增加;雌激素樣的作用促進甲狀腺素分泌,促進膽汁排泄,能降低壞膽固醇,而不降低好膽固醇。 *2.異黃酮-雌激素, 豆腐等大豆制品中的異黃酮,有預防心臟病作用,有生物抗氧化作用,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而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作用;異黃酮還有保持身體恰當雌激素水平的雙向調節作用。 *3.甲狀腺素,亦可促進HMGCoA還原酶的合成,使膽固醇合成,但其同時又促進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此作用強于前者,故當甲狀腺機能亢進時,患者血清膽固醇含量反而下降。 *4.腎上腺素,促進甘油三酯分解,脂肪酸向糖轉化。 *5.煙酸,有廣譜調脂作用,降低血脂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療效最佳,其它尚有他汀類降脂藥等。 *6.維生素C與E可降低血脂。維生素C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含量,提高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含量,前者會導致動脈硬化而后者會降低動脈硬化風險。缺乏維生素C時,膽固醇不易分解成膽酸,而使血清膽固量提高,容易導致血管粥狀硬化及血栓癥。在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與人體內好膽固醇含量成正比。 維生素C在深色或綠色植物(蔬菜、水果)及豆類中含量頗高。專家建議,每天吃3-4份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馬鈴薯、椰菜、花椰菜、草莓、番木瓜和深綠色多葉蔬菜等,能提高人體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從而提高體內好膽固醇的數量,保證血管暢通。 *7.中藥影響膽汁酸的腸肝循環:膽鹽為膽固醇的轉化物,在膽汁酸的肝腸循環中,有些植物中的纖維素、果膠等和膽鹽結合形成復合物,阻斷膽汁酸的肝腸循環,減少膽汁酸重吸收的數量,不僅增加膽汁酸及其衍生物的排泄量,還能通過反饋機制增加膽汁酸合成限速酶活性,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膽固醇目的。甘薯中的黏蛋白,決明子蛋白質,大豆蛋白等這類活性蛋白質,能與膽汁酸相結合,減少肝腸循環中膽汁酸重吸收 量,達到降膽固醇目的。枸杞多糖,海帶多糖,魔芋中所含的 葡甘聚糖等都有相似這樣的功效。 *8.內源性脂類主要是指人體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三酰甘油主要在脂肪組織和肝臟中合成,膽固醇的主要 在肝臟合成,中藥通過抑制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途徑中一個或幾個環節,從而達到降低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目 的。如澤瀉中的三萜類化合物,能抑制外源性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吸收,影響內源性膽固醇代謝,可加速三酰甘油的水解或影響肝臟對其合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促進動脈壁正 常膽固醇的清除并運至肝臟代謝和排泄,預防低密度脂蛋白 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作用,通過競爭細胞表面受體,抑制低密度脂蛋白進入內皮細胞,抑制膽固醇合成和抗血栓形成作 用,從而防止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大黃有抑 制內源性膽固醇的作用,香菇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絞股藍總皂苷可減少合成中的脂肪,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a2,存在于阿魏、當歸、川芎、升麻、酸棗仁當中)能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 4.膽固醇的分解代謝也在肝臟內進行。膽固醇大部分可轉變為膽汁酸排入小腸。小部分經腸道內細菌作用轉變為糞固醇隨糞便排出體外。 5.減少膽汁酸的腸肝循環:膽固醇在肝臟氧化生成的膽汁酸,隨膽汁排出,每日排出量約占膽固醇合成量的40%。在小腸下段,大部分膽汁酸又通過肝循環重吸收入肝構成膽汁的肝腸循環;小部分膽汁酸經腸道細菌作用后排出體外。藥物如消膽胺(只對壞膽固醇有用)可與膽汁酸結合,減少膽汁酸的腸肝循環,增加膽汁酸的排泄,間接促進肝內膽固醇向膽汁酸的轉變。肝臟也能將膽固醇直接排入腸內,或者通過腸粘膜脫落而排入腸腔;膽固醇還可被腸道(結腸)細菌還原為糞固醇后排出體外。 6.植物固醇:自然界中的膽固醇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之中,少數植物中有膽固醇,多數植物存在結構上與膽固醇十分相似的物質——植物固醇。植物固醇無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在腸粘膜,植物固醇可以與膽固醇競爭酯化酶,使膽固醇不能酯化,從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如大豆、綠豆等豆類含有的豆固醇,海藻類、蒲黃等所含有的谷固醇,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特別是谷固醇)可以競爭性抑制膽固醇的吸收。還有桑葉、玉米胚芽油的植物固醇含量豐富。植物性食品不含膽固醇,而含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麥角固醇等,它們不易為人體吸收,攝入過多還可抑制膽固醇的吸收。 7.膳食纖維吸附膽固醇排出體外:膳食纖維的作用就是吸附更多的膽酸代謝產物,使之排出而不是重新回收利用。這樣,肝臟“只好”利用更多的膽固醇合成膽酸以補充膽酸的丟失。大量研究證實,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具有降低膽固醇的明確作用。 在飲食上最好使用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魔芋、木耳、海帶、裙帶菜、洋蔥、南瓜、地瓜、芹菜、玉米、燕麥等;整粒谷物和面包等纖維含量非常高的食物,能有效降低人體內壞蛋固醇的含量。營養專家指出,為了達到影響膽固醇含量的效果,膳食中的纖維必須達到15-30克。食材要體現食物的多樣化,同時在減少能量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飽腹感和各類營養素的充足供應,其中植物甾醇和膳食纖維的供應量要極為豐富。 8.管住嘴七分飽:科研人員發現,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后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饑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當機體處于寒冷、饑餓時,體內有部分的脂肪酸會被氧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提供能量,也能轉化為葡萄糖、供重要器官使用。當長期堅持七分飽時,血液粘稠就可減輕。 低脂、低鹽、低膽固醇飲食,少吃糖和主食,適當吃些粗糧,多吃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豐富的食物、水果、蔬菜。 建議可適當多吃富含鉀、碘、鉻的食物: 鉀具有抗動脈硬化、降血壓、保護心臟的作用,鉀豐富的食物有蘑菇、豆類、菠菜、紫菜、蓮子、香蕉、橘子等。碘有助于促進糖和脂肪代謝,降低血中膽固醇,含碘豐富的食物有海魚、海參、海蝦、海帶、海菜等。 鉻對降低膽固醇水平也有積極的作用,鉻含量較高的食物有豆類、雞肉、貝類等。 9.減少膽固醇的攝入:一定要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不含膽固醇和膽固醇含量少的食物有:所有植物性食物、禽蛋的蛋清、禽肉、乳品、魚等。 膽固醇含量多的食物有:蛋黃、動物腦、動物肝腎、墨斗魚(烏賊)、蟹黃、蟹膏等。螃蟹含膽固醇較高每100克蟹肉中含膽固醇235毫克,每100克蟹黃中含膽固醇460毫克。豬肝中膽固醇的含量較高,據分析每100克豬肝中,含膽固醇約368毫克。動物肝臟、雞蛋、牛羊肉等紅色肉類,都是壞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常吃這些食物,不利于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數量。高血脂患者保險起見,每周不要超過2、3個雞蛋(黃)。荷葉能使腸道形成一層膜,阻止脂類進入小腸黏膜細胞減少吸收。 10. 適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富含人體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物質,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時促進脂質斑塊的消散,是很好的降脂防腦梗的營養劑。亞麻酸和亞油酸在人體中均公共接受不飽和化酶和碳鏈延長酶的作用,如果亞油酸攝入過量,會導致亞麻酸無法吸收。建議亞油酸比亞麻酸=4至6:1。過分強調低脂飲食來降血脂,可能導致好膽固醇攝入不足,且因減少肉類攝入而食用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更不利于控制血脂中的甘油三酯。 脂肪攝入比例:3種脂肪的最佳分配比例7:10:13。即人體每天攝入的脂肪大致分為飽和脂肪7(存在于肉類等食物中)、多種非飽和脂肪10(多存在于植物油中),和單一非飽和脂肪13(存在于菜籽油和橄欖油中)。飽和脂肪具有促進血液壞膽固醇升高的作用,其效力甚至超過了膽固醇本身。玉米油和菜子油中含有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可在日常飲食中與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搭配食用,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在降低低密度的同時,高密度也隨之下降。 γ-亞麻酸在人體可轉化成前列腺素E1,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素A2的形成,有明顯的抗血栓及抗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作用,能顯著降低高血脂、膽固醇和血糖,降低密度脂蛋白等; 實驗中得出的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11.魚油和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不過其作用主要是針對甘油三脂升高,降膽固醇的作用較小(當然,仍然是有用的)。最新(2017.05)研究指出:磷脂含量以HDL為最高,達40%以上。HDL在肝臟和小腸中生成,HDL中的載脂蛋白含量很多,包括apoA、apoC、apoD和apoE等,脂類以磷脂為主。(個人觀點,膳食上改善,使小腸多生產HDL,那么黃豆就是首選。) 通過提高HDL,降低VLDL、LDL來實現降血脂:經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和血漿低密度脂蛋白競爭血管壁平滑肌胞漿膜上的受體,抑制細胞攝取LDL和積聚LDL的能力,減少脂類在血管壁蓄積,保護動脈壁;而且HDL能與游離的膽固醇結合成酯,并轉運至肝臟代謝、排泄, 使膽固醇不易沉積于內皮細胞內,免受損傷,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如南瓜多糖,月見草油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澤瀉中的三萜類化合物,姜黃中的姜黃素,山楂中的黃酮等。 12.防止膽固醇被氧化的抗氧化物主要有。蝦青素、葉黃素、b-胡蘿卜素、CoQ10、花青素、靈芝孢子、茶多酚等。茶多酚,茶葉中的茶色素茶多酚可降低血總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綠茶比紅茶更好。其中以蝦青素最強,蝦青素可顯著提升人類好膽固醇。 機體在生命活動的氧化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各種活性氧自由基(ROS),它們獨立存在,含有一個或多個不成對電子或分子,易損傷組織,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有利于脂質過氧化的鏈式自由基反應,造成膜脂質破壞,脂質代謝紊亂,動 脈硬化,有些中藥通過清除體內多余自由基、減少脂質化來達到降血脂的目的,如山楂中的黃酮、蕎麥總黃酮、銀杏葉總黃酮、黃芩莖葉總黃酮、淡豆豉中的大豆異黃酮等均有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明顯降低所有脂質化參數,對高脂血癥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總黃酮包括雙氫黃(醇)、異黃酮、雙黃酮、黃烷醇、查爾酮、橙酮、花色苷及新黃酮類等。 13.促成膽固醇的轉化. 膽固醇在體內不被徹底氧化分解為CO2和H2O,而經氧化和還原轉變為其它含環戊烷多氫菲母核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進一步參與體內代謝,或排出體外。 膽固醇在體內可作為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此外,它還可以轉變為多種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質,在腎上腺皮質可以轉變成腎上腺皮質激素;在性腺可以轉變為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在皮膚,膽固醇可被氧化為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曬太陽轉變為維生素D3);在肝臟,膽固醇可氧化成膽汁酸,促進脂類的消化吸收(一般通過高密度脂蛋白調節,高密度脂蛋白吸收組織中多余的膽固醇,運輸到肝臟,加工為膽汁酸排出體外)。 14.β-葡聚糖 可以明顯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38%,有對抗血栓,保護心腦血管;β-葡聚糖可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在肽類有毒物質和蛋白形成血小板之前將其分解,逐步降低血液中血小板的濃度,防止血小板在受損的血管內皮處黏附聚集,從而防止心腦血管血栓的形成,保護心腦血管健康。含β-葡聚糖多的食物是燕麥. 15.膽堿 可以乳化膽固醇,避免膽固醇積蓄在動脈壁或膽囊中。 ***維生素D與肥胖:治療肥胖及糖脂代謝紊亂不僅有利于改善維生素D代謝及維生素D缺乏,而且可以通過提高肝臟Cyp2r1水平增強維生素D補充的療效。高濃度膽固醇、葡萄糖、胰島素單獨能抑制肝臟Cyp2r1酶從而降低了轉化初級維生素D的能力. 16.褐藻酸鈉 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而且可作為仿生食品或療效食品的基材,由于它實際上是一種天然纖維素,可減緩脂肪、糖、膽鹽的吸收,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血中甘油三酯和血糖的作用,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現代病。是保健食材。 ------------------ 附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到合理水平是重中之重: 高密度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俗稱“血管清道夫”。醫學上常采用比較簡便且省錢的免疫化學沉淀方法,直接測定HDL中的膽固醇(HDL-C)。HDL-C是臨床檢驗的指標,它代表了血液中HDL的水平。近來,眾多的科學研究證明,HDL是一種獨特的脂蛋白,具有明確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可以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內的膽固醇“吸出”,并運輸到肝臟進行代謝清除。因此,HDL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的美稱。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合成,它是由載脂蛋白、磷脂、膽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組成。高密度脂蛋白顆粒小,可以自由進出動脈管壁,可以攝取血管壁內膜底層沉浸下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有害物質,轉運到肝臟進行分解排泄。約含有人體膽固醇總量的20%~30%。 最新發現,承擔著膽固醇“清道夫”工作、從而被稱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與冠心病關系最為密切。按美國現行標準,高密度低于1(單位為mmol/L),是冠心病發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也就是說,不論你的總膽固醇、低密度、甘油三酯有多高,只要提升你的高密度,使它達到正常或最佳數值,冠心病發病危險就會大大下降。高密度每提升0.025,冠心病發病幾率即減少2%~3%。所以對于血脂水平超出目標值的任何人,均應采取改變生活方式的措施。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于升高HDL-C,如吸煙者戒煙可使HDL-C升高20%;適度飲酒可顯著增高HDL-C,減少患冠心病危險,但何謂適度飲酒尚無一致標準。肥胖與超重者應增加運動和控制飲食,體重每減輕3 kg,HDL-C可升高0.025 mmol/L,運動和減輕體重對于改善胰島素抵抗及升高HDL-C簡便有效。 好膽固醇增高,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愿望,最主要的臨床價值是能夠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泡沫細胞轉移至肝臟由膽汁排出體外,可見于原發性高HDL血癥(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癥),并發現此群家族中長壽者多。 1、那么,如何提升高密度? (1)減肥為首要。體重每減輕3公斤,高密度提升0.03。 (2)運動和體力勞動能夠降低血脂(如運動員一般HDL-C較高),還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受體的基因表達水平,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話說的″壞膽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促進了脂肪代謝;快走每1萬~1.25萬步/周,高密度提升0.026,要記住運動持續時間長短比運動強度更重要。 (3)飲食為次。蝦青素可顯著提升人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不注意控制總熱量,高密度可下降20%。不同脂肪對血脂有不同影響,例如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橄欖油、堅果等食品,可提升高密度而不提升總膽固醇;玉米、豆油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在降低低密度的同時,高密度也隨之下降。 關鍵要多吃香菇等蘑菇類食物,海藻類食物,豆類,芝麻。要攝入足夠的必需脂肪酸。攝入富含EPA,DHA的油脂,如果你看到哪種油富含亞油酸和亞麻酸的食用油就可以用用,它們對提高HDL(高密度膽固醇)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胡麻油,不過口感不一定能習慣啊,有點麻。 (4)每日25-50克的酒可提升高密度5~10%。 (5)藥物,其中以B族維生素煙酸療效最佳,其它尚有他汀類降脂藥等。煙酸是人體和動物中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能提高高密度水平,人體每天對煙酸的需求量為:成人10-20mg,嬰兒4-11mg。常見食品煙酸含量(100克含毫克):豬肉3.5,豬肝15,牛肉5.6,雞蛋0.2,牛奶0.1,大白菜0.6,玉米面2.3,土豆1.1,綠茶8.0。 (6)色氨酸在體內能轉變為煙酸等。人體每日最低需要色氨酸量為0.2g,成人經口耐受量是20~50mg/kg,避光,密閉保存。60mg色氨酸轉化1mg的煙酸. (7)煙酸類藥物被認為能明顯提高HDL-C水平,同時顯著減少血漿TG、脂蛋白等致動脈硬化的血脂和脂蛋白,促進小而密的LDL向大而疏的LDL顆粒轉變,是迄今為止治療低水平HDL-C最久、經濟而有效的藥物。 首烏與山楂有提高高密度蛋白膽固醇的作用。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因素:運動(如運動員一般HDL-C較高)、25-50克白酒、婦女服用避孕藥、一些降膽固醇藥物(如諾衡), 接受雌激素胰島素或某些藥物(如煙酸、維生素E,肝素等)治療者,亦可增高,蝦青素可顯著提升人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B族維生素煙酸有療效,其它他汀類降脂藥等。 3、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遺傳性高HDL血癥。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的原因還可能是體力勞動透支、注射雌激素胰島素、服用避孕藥、煙酸、胰島素、肝素、維生素e等藥物,這種情況下只需要適當休息,停止服用或是減量服用藥物3-7天即可恢復正常。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因素:生理性降低:少運動的人,應激反應后。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營養不良;常見于腦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癥、肝功能損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吸煙、缺少運動等其降低可作為冠心病的危險指標。 5、生活中影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因素: *1.嚴重營養不良者,伴隨血漿膽固醇明顯降低,HDL-C也會降低,肥胖的者HDL-C也多偏低; *2.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狀態可伴有低HDL-C; *3.高三酰甘油血癥患者往往伴有低HDL-C ; *4.HDL-C降低還見于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等。 *5.25-50克白酒量飲用和體力活動會導致HDL-C升高,吸煙則會導致HL-C下降。 *6.注射雌激素胰島素、服用避孕藥、煙酸、胰島素、肝素、維生素e等藥物也會導致HDL-C升高,這種情況下只需要適當休息,停止服用或是減量服用藥物即可恢復正常。 *7.HDL-C含量過高(如超過2.6 mmo/L),屬于病理狀態,常被定義為高HDL-C血癥,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高HDL-C血癥的病因可能有膽固醇酯轉運蛋白(CETP)缺損、肝脂酶(HL)活性降低或其他不明原因;繼發性高HDL-C血癥病因可能有運動失調、飲酒過量、慢性中毒性疾病、長時間的需氧代謝、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治療高脂血癥的藥物引起及其他不明原因。總之,膽固醇酯轉運蛋白(基因性質)及HL肝脂酶活性降低(如雄性激素可使HL肝脂酶活性升高,雌性激素則可使HL肝脂酶活性降低),是引起高HDL-C血癥的主要原因。或者說HL肝脂酶活性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升高了,這是其中一因素。另外,腎上腺素抑制H L酶活性,胰島素和甲狀腺素在控制H L活力中也有作用。 附:肝脂酶HL在肝實質細胞中合成,在合成過程中,酶蛋白的糖化及緊隨著的低聚糖化修飾過程是分泌H L的必要條件。免疫電鏡研究表明,H L位于肝竇狀隙內皮細胞表面,在肝素化(是抗血凝分子激素)后,H L可釋放到血漿。激素可調節H L的釋放,主要是類固醇激素(如雄性激素可升高HL酶活性,而雌性激素則降低)。故懷孕或泌乳時或肝素化后,血漿中H L活力與血漿的游離膽固醇或類固醇也呈負相關。另外,腎上腺素抑制H L酶活性,胰島素和甲狀腺素在控制H L活力中有作用。 ------------------- 附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直徑較大,負責從肝臟中搬出膽固醇到血液,過多容易形成斑塊。 低密度脂蛋白偏低: 總體來說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中飲食不合理,攝入脂肪過低造成的,有些人過度減肥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偏低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另外肝病患者肝臟代謝異常及低密度脂蛋白肝臟合成障礙都會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低。身體方面的疾病如肝炎,使肝功能弱化,肝臟不能正常分解蛋白,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生活中,運動量過大。 2、攝入脂肪過低,飲食不合理。如過多攝入青菜和水果等清淡的食物,而動物的內臟等含脂肪較多的食物攝入量過少。 3、肝臟代謝異常及低密度脂蛋白肝臟合成障礙都會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肝功能異常.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成因.其實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原因與日常生活飲食及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通常情況下,以下情況可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1.飲食不合理。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是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主要原因,而動物產品,如牛肉,豬肉,全脂牛奶和蛋黃都是飽和脂肪酸豐富的來源,而加工和油炸食品含有高濃度的反式脂肪酸。如果吃這類食品,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并導致其指數偏高。 2.運動少,肥胖。因為人體經常不運動,或者作為肥胖者,體內常常會有很多熱量,而身體得到高于實際需要的熱量,就會將多余熱量儲存為脂肪,引起甘油三酯偏高。 3.精神壓力過大,心情郁悶。很多人傾向于吃大量脂肪類食物,飲酒和吸煙,以幫助緩解緊張情緒。所有這些都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4.遺傳因素。因為基因對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生產和處理速度發揮了關鍵作用。 食用含有乳酸菌的食品有助于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 偏高的危害.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危害:1.斑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如果血液中LDL-C濃度升高,它將沉積于心腦等部位血管的動脈壁內,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阻塞相應的血管。2.引起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病等致死致殘的嚴重性疾病。3.LDL-C水平如果超出正常范圍時就會使心臟的危險性增加。因此LDL-C常被稱為是“壞”膽固醇,降低LDL-C水平,則預示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險。治療和保健. 通常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LDL)以非氧化狀態存在,LDL的氧化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因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和適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意義重大。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的藥物治療,可考慮使用血脂調節藥。血脂調節藥品種很多,效果各異,但就其作用原理而言不外乎干擾脂質代謝過程中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如減少脂質吸收,加速脂質的分解或排泄,干擾肝內脂蛋白合成或阻止脂蛋白從肝內傳送進入血漿等。 1.以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主的調脂藥物,包括: ① 膽汁酸螯合劑:如考來烯胺(消膽胺)和考來替泊(降膽寧)。 ② 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已在臨床上使用的有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佛伐他汀。 還有如力平之,來適可等。缺陷是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尤其是與貝特類藥物合用時。 2.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氧化的藥物主要有: 蝦青素、葉黃素、b-胡蘿卜素、CoQ10、花青素、靈芝孢子、茶多酚等,其中以蝦青素最強,臨床研究也證實了當志愿者每天服用1.8、3.6、14.4和21.6mg蝦青素連續2周后,LDL氧化的時間分別被延長了5.0% 、26.2% 、42.3%和30.7% ;從而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3、限制高脂肪食品:嚴格選擇膽固醇含量低的食品,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攝入對身體是有益的(比如橄欖油、亞麻籽油等)。 4、改變做菜方式:做菜少放油,盡量以蒸,煮,涼泮為主。 5、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臟中轉化為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漿中甘油三酯的濃度增高。 6、減輕體重。 7、加強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 8、戒煙限酒:適量飲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顯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適量飲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長期飲酒,則可以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高引起高膽固醇血癥。 9、避免過度緊張:情緒緊張、過度興奮,可以引起血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 10、營養素改善:如果通過飲食見效慢,藥物副作用大,則可以通過補充一些針對性營養補充劑,比如茶多酚、可溶性纖維素及魚油都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對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的生活調理,首先要從飲食結構上入手,盡量的減少高脂油膩、高糖等飲食的攝入,同時也要注意一些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零食、油炸食品等的攝入,多吃蔬果,多吃雜糧,充分攝入膳食纖維,這些方面的飲食改善,對于調理血脂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對于通過嚴格的生活自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仍然無法有效調節,且心血管疾病風險又較高的朋友,比如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4.9的情況,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4.1,同時有二級高血壓的朋友,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3.4,同時有糖尿病的朋友,如果生活調節無法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到2.6以下,那么就應該考慮服用藥物來控制。 -------------------- 附三、煙酸類藥物藥理作用. 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脂蛋白(a)[Lp(a)]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其中HDL-C的降低日益受到重視。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顯示,HDL-C水平與冠心病的危險呈負相關,HDL-C水平每增加1mg/dl(0.02mmol/L),心血管事件降低2-3%。HDL-C能夠延緩、阻止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而HDL-C水平降低時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HDL-C對心血管危險的預測力增加,并可能超過LDL-C。因此,對LDL-C之外成分的調整、升高HDL-C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和增加體力活動有助于升高HDL-C。在現有的調脂藥物中,煙酸和貝特類藥物均可增加HDL-C,其中煙酸療效更為顯著。雖然部分他汀類藥物有輕度增加HDL-C的作用,但大劑量他汀治療并不能使HDL-C進一步增加,甚至有降低HDL-C的作用。因此,對HDL-C降低的患者,他汀類藥物不具優勢。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煙酸作為調脂藥物使用,但由于煙酸的副作用較大,患者難以耐受,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近年來,隨著煙酸類藥物劑型的改進和煙酸衍生物的出現,以及煙酸類因具有增加HDL-C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而重新受到關注。 煙酸類藥物的調脂作用. 煙酸類藥物具有廣譜的調脂作用,可作為單一或輔助治療用藥,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混合性高脂血癥患者,在HDL-C降低或合并甘油三酯增高時尤為適用。 煙酸最早作為B族維生素用作營養添加劑,而大劑量的煙酸通過減少脂質的生成和促進其分解而具有明顯調脂作用。煙酸抑制脂肪組織內的甘油酯酶活性,抑制脂肪組織的動員,從而減少肝臟VLDL的合成;增強脂蛋白脂酶(LPL)的活性,促進血漿TG的水解,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濃度,使VLDL向LDL的轉化減少,從而降低總膽固醇和LDL-C。因此,煙酸的調脂作用具有以下特點:全面調脂降低總膽固醇15%-30%,LDL-C5%-25%,甘油三酯20%-50%,Lp(a)20%-30%,降低載脂蛋白B(apoB)和載脂蛋白E(apoE),升高HDL-C(15%-35%)和載脂蛋白(apoAI)。在現有的調脂藥物中,煙酸升高HDL-C的作用最強。目前唯一具有降低Lp(a)的調脂藥物。改變HDL亞組分提高HDL-C2/HDL-C3的比值,增加apoAI/apoAII,增加HDL體積,減少HDL密度。煙酸降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成分,同時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子水平。 建議日攝取煙酸量:成人10-20mg/d,孕婦為20mg/d;哺乳期婦女則為22mg/d。食物來源:全麥制品、糙米、綠豆、芝麻、花生、香菇、紫菜、無花果、乳品、蛋、雞肉、肝、瘦肉、魚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