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近代的俄國 隨著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法軍的失敗,橫跨兩個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最終宣告結束。在隨后的維也納會議中,作為反法同盟主力之一的俄羅斯自然是希望通過這場會議擴大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可是終究是事與愿違,來自英國和奧地利方面的壓力制約了俄羅斯。不過盡管如此,俄羅斯依舊取得了波蘭地區,也因此,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同時也擔任起波蘭國王。維也納體系也就成為了歐洲的新秩序。不過,對于逐漸步入近代的俄國來說,情況或許并沒有那么令人高興,腐朽的農奴制依舊纏繞著俄國,而原先精力充沛的亞歷山大一世也變得悲觀保守。1825年12月,從俄國南部傳來了亞歷山大一世的死訊,一批軍官們借此時機發動了起義,后世稱這批軍官們為12月黨人,這些軍官看清了沙皇腐朽專制的本質,再加上受到拿破侖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們由此希望在俄國建設憲政,將腐朽的俄羅斯帝國引入到美好的近代化來,不過可惜的是,起義失敗,起義者最終被強于自己的沙皇政府軍擊敗,新的沙皇最終上任,是為尼古拉一世。之后的俄羅斯帝國,經常在保守和改革之間來回踱步,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三世都是絕對君主制的擁護者,尼古拉一世時期提出了著名的“信仰、沙皇和祖國”,亞歷山大三世則推到了此前的改革,并且加強了對不同民族的俄羅斯化;而著名的亞歷山大二世則是改革派的,盡管其本人的思維依舊是保守的絕對君主制理論,都是在目睹了俄羅斯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之后,他不得不推進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廢除農奴制、實行地方自知等等措施。 (這是俄羅斯沙皇的私人旗幟,國旗則是傳統的藍白紅)1894年,封建保守的亞歷山大三世與世長辭,他的兒子尼古拉二世從他手中接過了俄羅斯帝國的統治權。從此開始,統治俄國300余年的羅曼諾夫皇朝開始了他的倒計時。1894年的俄羅斯帝國,依舊在發展的過程中,得益于廢除農奴制,俄羅斯的工業增長率在19世紀90年代保持著8%的增速,盡管在1900年-1905年處于蕭條中,但是隨著社會秩序的恢復,俄羅斯的工業化增長率再一次達到了6%的增速,1913年,俄羅斯的生鐵產量400多萬噸,鋼鐵產量也達到了414萬噸(也有說法認為是470萬噸),總的來說,俄羅斯帝國的工業依舊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動下,俄羅斯的人口也從1861年的7300多萬,增長到1914年1.67億,人口巨大的飛升,為俄羅斯帝國的戰爭機器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墒?,盡管如此,由于俄羅斯的農民階層十分的龐大,加之大部分農民生活十分的貧窮,這樣的負面效果出現不得不說是拜廢除農奴制的一系列操作所賜,即使是到了1913年,俄羅斯民眾的識字率僅僅是28%,即便是奧匈帝國最為落后的地區(例如特蘭瓦西尼亞),識字率都達到了30%左右,相比之下,俄國民眾中,文盲的占比依舊是非常龐大的。在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有條不紊的推進,帶來的,便是俄國工人階級的壯大。同樣的,隨著識字率的上升,也意味著俄國有能力參政的人也增多了,因此,相比于19世紀,各種形式的政黨也如雨后春筍一般的產生發展,俄羅斯社會民主工人黨、立憲民主黨、社會革命黨等等。不過彼時的俄羅斯,依舊奉行極端的保守主義政策,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1904年,日本海軍偷襲俄國駐扎在旅順港的艦船,由此挑起了日俄戰爭,外界也有說法認為這是“第0次世界大戰”,盡管俄軍同樣進行了艱苦的奮戰,但是隨著1905年5月27、日-29日俄羅斯海軍將領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領的波羅的海艦隊于對馬海峽被日本聯合艦隊消滅,俄羅斯帝國不得不開始著手準備與日本人進行和談。1905年8月,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斡旋下,日本同俄國簽署了《樸次茅斯條約》 之所以要急忙的退出這場世界大戰,俄國有自己的原因,1905年1月22日,首都警察擊斃了130名向沙皇請愿的工人,由此引發了“1905革命”。這場革命,盡管最后被鎮壓,但是也證明,俄羅斯帝國的民眾已經被點燃了,沙皇稍有不慎,羅曼諾夫皇朝300年的基業就會毀于一旦。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后,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隨即同奧地利、普魯士兩國簽署了《神圣同盟》的協議,在此后的大部分時間里,由于俄羅斯對亞洲的野心,俄羅斯長時間的外交盟友都是奧地利和普魯士,特別是在1848革命時期,沙皇尼古拉一世幫助奧地利帝國鎮壓奧地利境內的匈牙利人起義,這尤其能體現出俄國同奧地利之間的友誼。不過,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卻讓俄國著實寒心,奧地利選擇了武裝中立,自此開始,俄國同奧地利的關系急轉直下。伴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和俄國再次尋找盟友的希望,1872年,俄羅斯、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簽署了“三皇同盟”,俄國與德國簽署協議,如果一方遭受某個大國進攻,那么另一方有義務派遣一支20萬人的軍隊進行支援?!叭释恕睒酥局鴸|歐的保守聯盟死灰復燃,但是不得不指出,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干半島的野心,促使這個同盟無法長久,同時1875年俄國聯合英國要求德國不會向法國發動戰爭的時候,聯盟不和諧的因素就體現出來了。1887年,三皇同盟條約期滿,德國雖然又一次同俄國簽署條約,但是隨著俾斯麥在1880年下臺,這份條約也就就此告終。此時,對于俄國來說,毫無疑問,俄羅斯被孤立了,英國同他有爭端,奧匈帝國亦然,而德國緊緊的同奧匈帝國聯系在一起,自然是不可能和俄國結盟。唯一的結盟選擇,只有法蘭西共和國。 單從個人角度出發,彼時的俄羅斯并不愿意和法國結盟,主要是因為法國是一個共和國,而俄國則是帝國,加之俄國傳統的親德國傾向??墒菃栴}在于,目前俄國只有法國可以供他做決定是否同盟,再加上法國為俄國公債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此1891年開始,俄國同法國進行了諒解,1893年諒解上升為《俄法協約》,1904-1907年間,隨著英國同法國的友好協議和同俄國之間的條約簽署,最終在1907年形成了三國協約。
(1907年三國協約)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大戰爆發前的俄國軍隊。首先來看看俄國陸軍,俄國陸軍在剛剛過去的19世紀中取得了多場勝利,1826年戰勝波斯、1829年和1878年兩次擊敗土耳其,以及在遠東對中國和中亞各國的數次勝利,這些勝利似乎都昭示著俄羅斯陸軍的強大??蓡栴}往往在陰影之中,克里米亞戰爭和日俄戰爭暴露了俄羅斯陸軍相當多的問題。相同的是,兩場戰爭之后,俄軍都進行了一場改革,不同的是,日俄戰爭之后的改革并不是多么的順利。俄國人構建了一個新的總參謀部,但是他們并沒有裁撤掉舊有的機構,這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俄國指揮層面的混亂。與此同時,俄國雖然在克里米亞戰爭后建立起專門的軍校,并且組建起后備軍,可是俄軍的軍官體系依舊是十分的混論,按照1913年新編的規定來說,一個俄國軍官必須經過6年中學教育和2年在職培訓??涩F實卻是,俄羅斯只有21000名預備役軍官接受過上述訓練,因此,俄羅斯不得不大量的召回退役軍官來填補這個空缺,甚至有時候一次性晉升3000余名士兵為軍官來補充,這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俄羅斯軍隊的指揮水平能不能堪當大任?除此之外,俄軍中還有一個無法躲避的弱點,俄軍士兵的地位十分的低微,他們恪守上百年復雜的規矩(例如:他們不能進入劇院,也無法乘坐交通工具),這些規矩尤其是在1905年革命爆發后,成為了俄軍的一個潛在威脅,因為他們會極大地影響俄羅斯士兵的心態。 總的來說,俄羅斯陸軍擁有大量的問題(部隊士氣、軍官培養、技術兵種等),日俄戰爭之后所進行的改革并沒有能力完全根除這一點,但盡管如此,俄羅斯擁有大量的人力和廣袤的領土,并且在法國人的幫助下修建了比之前更好的鐵路網,至少每座大城市之間都有了鐵路鏈銜接。這些多多少少都對俄羅斯的戰爭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在一戰爆發前,俄羅斯陸軍俄國由37支野戰軍,他們分為以下編制:沙俄禁衛軍擲彈兵軍25個常備野戰軍3個高加索軍2個土庫曼軍5個西伯利亞軍。同時一個軍之中分為2個步兵師,1個炮兵師和工兵部隊。總數加起來大約為138萬人(也有說法認為是150萬人),除開正規軍之外,俄國還有大概640個帝國民兵營。陸軍的作戰計劃,即第19號計劃,優先發動進攻,盡管法國希望俄國率先進攻德國,但是俄國最終的決定卻是進攻奧地利,這主要是從政治方面進行考慮的。
接下來再來看看海軍。在日俄戰爭之后,俄國海軍從世界第三驟降為世界第六,因此對于戰前的俄羅斯海軍來說,他們急切需要時間去反思和重建。波羅的海艦隊起初的作戰計劃是配合岸炮和水雷,保衛圣彼得堡的安全。因此,到戰爭爆發前夕,波羅的海艦隊按照1912年計劃實施展開,即在陸軍的支援下,依托芬蘭灣最狹窄的區域集中布置雷區,并以海岸炮兵加以強化,對試圖突進芬蘭灣的德國艦隊進行抵抗。至于黑海艦隊,則分別就攻守兩種可能進行計劃。如果采取防守態勢,那么艦隊就將主要兵力集結在塞瓦斯托波爾,只以一部分兵力對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深遠封鎖;如果采用攻勢,那么就派出艦隊在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前率先在海峽口布雷,如果無法迫使敵國艦隊進行決戰,那么就在敵艦進入安納托利亞沿岸港口前對敵艦進行襲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黑海方面俄國陸軍進展非常的順利的話,那么海軍還會派出登陸部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開展登陸,以期攻占海峽地區和君士坦丁堡。需另外指出的是,俄國海軍主要是以義務兵制為主,水兵的服役期為十年,五年為現役,五年為預備役。從總的兵力上看,俄國海軍在一戰前保持9艘前無畏艦(4艘在波羅的海,5艘在黑海)、14艘各種類型的巡洋艦(波羅的海有3艘裝甲巡洋艦和7艘防護巡洋艦、黑海有2艘巡洋艦、西伯利亞分艦隊有2艘巡洋艦)、66艘驅逐艦(波羅的海有49艘、黑海有17艘)、33艘雷擊艦(21艘在波羅的海、12艘在黑海)、15艘潛艇(11艘在波羅的海、4艘在黑海)、17艘其他艦只(包括布雷艦、炮艦)。兵力分布上來看,波羅的海的兵力構成占比高,但可惜的是,波羅的海艦隊卻不得不接受陸軍第六集團軍的指揮體系之下,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對日俄戰爭中俄國海軍拙劣表現的一種懲罰。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爆發了舉世矚目的槍擊事件。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槍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件事迅速在奧匈帝國內部發酵,不多時便開始產生戰爭和動員的跡象。作為泛斯拉夫主義的鼓吹者以及巴爾干半島的另一位大國,俄羅斯帝國自然是不會坐視不管的。7月18日,俄國外交部長薩佐諾夫表示:俄國不會對破壞塞爾維亞獨立的行為坐視不管。俄國的這一表態得到了法國的支持。但是,很明顯,這一條警示奧匈帝國并沒有聽進去,7月23日他們還是像塞爾維亞遞交了最后通牒。消息在24日傳入圣彼得堡,薩佐諾夫聽到后立即表示“歐洲的戰爭來了”。對俄國來說,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和對貝爾格萊德的炮擊,無疑是向俄國宣戰。因此,俄國人在7月30日開始了全部動員,這其中產生了一些頗有意思的小插曲,那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拍出了一封電報,電報表示德國人正在說服奧地利人同意參與磋商,這導致沙皇下令要求取消全部動員,并且又拍出了一封安撫性電報給德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 沙皇的動作使俄國參謀本部十分的狼狽不堪,但是他們迅速表示目前已經下達了全面動員,任何的耽擱都會對俄國的安全產生重大的威脅。在外交部長薩佐諾夫的安撫和勸說下,沙皇最終決定同意進行全面動員,并且在7月31日發布沙皇敕令。隨后1914年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對俄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首先先來看看北方俄德邊境的行動。8月17日,芮南坎普的第一軍團(包含6個半師和5個騎兵師)越過東普魯士邊界(芮南坎普也有的譯作倫寧坎普),俄軍于8月20日在弓賓侖與德軍展開交鋒,起初德軍的作戰較為順利,但是負責正面進攻的中央德軍第17軍卻遭受俄軍重創。與此同時,薩姆索諾夫的第二軍團(包括8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也從波蘭方向發起了進攻。俄軍從兩個方向發起了進攻,這著實另德軍指揮官大吃一驚,德軍指揮官普利特維茲(也譯作弗蘭戈伊斯)下令正在弓賓侖與俄軍交戰的德軍部隊退出作戰,開始向后撤退。普利特維茲此舉遭到了他的參謀們的強烈反對,但是無濟于事,命令下達,8月22日,德軍司令部遷入米爾豪森。再來看看俄軍這塊兒,首先我們會發現,俄軍最初的計劃確實是進攻,不過進攻的重點是奧匈帝國而非德國。但是,俄國卻不斷地受到法國方面的催促,希望其盡快進攻德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俄國總司令尼古拉大公不得不在尚未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對德國展開了進攻。 在俄軍還在不斷向前進攻的同時,德軍也將指揮官由普利特維茲換成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按照德軍的計劃,他們將第17軍和東普魯士第一后備軍從芮南坎普的前線調離,作為德軍的左翼進攻薩姆索諾夫的第二軍團。然而,俄軍此時卻出了岔子,集團軍司令吉林斯基認為德軍可能正在撤往維斯瓦河,因此他下令催促薩姆索諾夫的第二軍團趕忙前進,卻又令芮南坎普的部隊轉攻戈尼斯堡。同時,薩姆索諾夫軍團的正面寬度達到了60英里,如果有良好的機動性,那么或許并無大礙,可問題是,俄軍行動相當的遲緩,這不可避免的埋下了禍根。8月26日,第二軍團的先遣部隊突然被趕到了索爾道,而德軍并沒有與俄軍進行多么激烈的戰斗,魯登道夫命令第一軍在烏斯道展開進攻,但是第一軍指揮官法蘭索瓦認為他的部隊人困馬乏并且重武器尚未趕到,不便于展開進攻,只是草草應付了事。此時德軍基本上都已經就位,如果薩姆索諾夫選擇了撤退,那么情況極有可能大不相同,可惜的是,他選擇了與德軍展開戰斗。8月27日,在烏斯道的第一軍對俄軍左翼展開了猛烈炮擊,此時俄軍人困馬乏,在幾輪炮擊之下,還未等德軍步兵殺到,就開始敗陣而逃。第一軍長官法蘭索瓦本下令繼續向奈登堡方向進攻,可俄軍對索爾道的反攻令他不得不回旋部隊。此時薩姆索諾夫已經了解他的右翼被德軍突破,他的左翼岌岌可危。但是他依舊下令俄軍繼續北進,這源自于他不愿意看到芮南坎普的第一軍團獲取勝利。因此,俄軍繼續在北進的過程中。負責對俄軍進行主要防御的第二十軍在俄軍的進攻下且戰且退,防線并沒有大體的崩潰,而第一軍也違背了魯登道夫一開始要求馳援第二十軍的命令,快速向奈登堡方向進攻。當魯登道夫發現俄軍并沒有擴大第二十軍的裂縫的企圖后,他接著下令要求法蘭索瓦不僅僅應該進攻奈登堡,還應該繼續向東進發威倫堡。到29日夜,第二軍團的后方已經徹底被德軍阻隔。接著,就是典型的包圍殲滅戰了,在德軍包圍殲滅和當地森林湖泊地形的助攻下,俄軍被一個個消滅。盡管周遭也有俄軍部隊(阿塔曼諾夫的第一軍)嘗試解開包圍網,但是受限于魯登道夫的增兵救援,這些俄軍最終也放棄了繼續對友軍部隊的解圍行動。 這場戰役對俄軍來說是相當慘烈的,俄軍第二軍團損失12.2萬人,大炮500門,軍團長官薩姆索諾夫自殺。而另外一支部隊,芮南坎普的第一軍團,在9月9日開始的馬蘇里恩亞湖之戰中被德軍擊敗,于9月14日狼狽撤回俄國邊境。與此同時,奧匈帝國也展開了他們的攻勢。8月16日,恰好在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的同時,奧匈帝國部隊開始向俄國境內進發。俄國西南集團軍司令伊萬諾夫的想法是:如果奧軍向西進攻,那么俄國第4、第5軍團就趁勢南下;如果奧軍向東進攻,那么俄國第3、第8軍團就可以與之交鋒。8月23日,俄軍第四軍團在克拉希尼克遭遇了向盧布林方向進發的奧軍第一軍團,雙方隨即展開交鋒,無奈奧軍占有兵力優勢,俄軍落敗。在發覺奧軍進攻和俄軍落敗后,尼古拉大公和伊萬諾夫都大吃一驚,但是他們仍然認為這不過是一支來自奧軍側翼的攻擊。于是,他們下令要求普列維的第五軍團向西攻擊奧軍的側翼與后方。前進的俄軍在8月26日遭遇了北進的奧軍第四軍團,雙方在科馬洛夫交戰,由于俄軍指揮官一味的要求向西回轉,俄軍在奧軍的攻勢下損失慘重,28日竟然差一點被奧軍包圍,好在奧軍騎兵出現了問題,包圍網并沒有形成。向北進攻的成功,使奧軍統帥康拉德將倫貝格地區的奧軍第三軍團抽出了3個師去馳援第四軍團。同時,他也下令要求第三軍團朝東進攻。26日奧軍進攻茲羅塔里巴,遭遇了失敗。隨后,奧軍開始了撤退。就在奧軍進攻不順,撤往倫貝格的同時,俄軍指揮官布魯西洛夫與魯茲斯基(也有譯作魯斯基)于26日取得了聯系。8月30日,布魯西洛夫麾下的第八軍團展開了對奧軍的進攻。布魯西洛夫趁夜先朝北迂回,然后以右翼軍對奧軍的一處防線展開了猛攻,這竟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8月31日,奧軍的防線遂完全被俄軍撕開。9月1日,魯茲斯基和布魯西洛夫的軍隊一路朝倫貝格進發,于9月2日攻下倫貝格。而在北方,正在北上的奧軍部隊也遇到了特殊的情況。8月30日,奧第四軍團的兩翼出現在普列維第五軍團側翼四周,奧第一軍團的右翼也楔入俄國兩個軍團之間。 奧第四軍團本計劃合圍普列維的第五軍團,但奧軍的飛行員陰差陽錯的將一小隊俄軍騎兵匯報成一個俄軍騎兵師,加之普列維正在向后撤退。奧軍的最終計劃并沒有成功??道聞t誤以為俄軍敗了,希冀將第四軍團南下迎接魯茲斯基和布魯西洛夫的部隊,然后讓第二軍團從南進攻俄軍側翼,包圍俄軍。卻不料俄軍此時也有所計劃,伊萬諾夫下令要求魯茲斯基的軍團北進進攻追擊普列維的奧軍側翼,同時,俄軍的這一操作同樣的壓縮了奧第一軍團的運作空間。因此,對奧軍來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第四軍團纏住奧軍的同時,新成立的第九軍團迅速南下包抄奧軍部隊。9月2日,奧第一軍團對俄軍發動了攻擊,但是俄軍遠比奧軍想象的要強大許多,9月4日,俄軍發動了進攻,9月7日,奧第四軍團遇到了北上的魯茲斯基軍團,雙方都十分驚詫。而負責從南進攻俄軍側翼的第二軍團因為其剛剛趕到戰場,加之缺乏炮兵支援,進攻無疾而終。9月8日,康拉德希望調出第四軍團中的一些部隊北上,開始恰逢布魯西洛夫發起正面進攻,奧軍的北上只能作罷。9月9日,被包圍的奧軍第一軍團已經無力再戰,他們表示自己必須撤退。此時康拉德仍然想困獸猶斗,但是9月11日的一封俄軍電報挽救了奧匈帝國的部隊,他在進行一些嘗試無果后,下令撤退。到9月15日,幾乎整個東加利西亞都被俄軍占領。奧軍損失了30萬人,這對于俄羅斯帝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戰果可觀的大勝利了,奧軍的數個部隊被擊潰消滅,倫貝格要塞和幾乎整個東加利西亞都控制在俄國人的手中,并且還包圍了普熱梅希爾要塞。然而,俄軍尚未高興多久,德軍就趕來馳援他們的奧地利盟友。9月29日,德軍進攻華沙,10月20日,在援軍的幫助下,華沙暫時沒有被德國人攻陷,11月10日,俄軍先頭部隊越過邊境進入德國的波森,切斷了波森-克拉科夫的鐵路線。11月16-25日,俄軍在羅茲和洛維茲的失敗使俄軍進攻西里西亞的企圖落空。接著,德軍嘗試再次進攻華沙,但是直到第二年年初,華沙都好好的控制在俄國人手中。 1914年的情況對于俄羅斯來說并不算是一個良好的開局,北部進攻東普魯士的軍隊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南部雖然最后成功的轉危為安,但是德國在華沙城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到此時,俄軍陣亡、受傷和被俘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50萬,盡管俄國政府已經動員了350萬人參戰。雖然在1914年末,奧匈帝國前線還是穩住了,但是在2月7日,俄軍對奧軍前線展開了一輪攻勢,抵達了喀爾巴阡山的幾個隘口,這讓同盟國方面不得不擔心起來,他們害怕俄國在之后突進匈牙利大平原,這樣就會危及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安危。并且普熱梅希爾要塞還在俄國人手中,為此,2月8日,德奧軍展開了對俄國的進攻行動。2月18日,他們拿下了切爾諾維茨,3天內又打下斯坦尼斯拉沃夫,隨后,俄軍同德奧軍在此處展開了一周時間的激烈交鋒。就在奧軍即將取得勝利之時,伊萬諾夫率領著支援的俄軍趕到,擊退了奧軍的攻勢。3月1日,同盟國在加利奇大敗。此役雖然來勢洶洶,不過俄軍依然守住了大部分的加利西亞地區,普熱梅希爾要塞也依舊處在俄軍的包圍之中。 奧軍損失達60萬人,唯一的戰果是攻下布科維納,斷絕了羅馬尼亞在1915年參戰的可能。但是,將俄國人趕出加利西亞和解開普熱梅希爾要塞之圍卻并沒有做到。3月22日,普熱梅希爾要塞被俄軍攻占,超過11萬名奧匈帝國士兵、2600名軍官以及1000個大炮碎片都成了俄軍的戰利品。同時,俄軍還解救了10萬名被俘的俄軍士兵。不過,在一千英里的東線戰場上,其他的地方還在發生著激烈的戰斗。1915年1月,俄軍以里克為中心,對德軍展開了進攻,迫使德軍退回馬祖里湖區域,然而好景不長,2月8日,德軍對俄軍進行了名為“第二次馬祖里湖戰役”的攻勢,在良好戰術的配合下,俄軍再一次被擊潰,與此同時帶來的,是俄第十集團軍幾乎被全殲的結局。2月12日,德軍將俄軍趕出東普魯士,自此,俄國人在之后的戰役中再也沒有打回來過。這場戰役中,俄軍被俘有10萬人之多(有的說法是9萬),算上傷亡,可能達到20萬之多,至于剩余的俄軍部隊,則后退了70英里。
 盡管目前對德軍來說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戰果,然而他們卻又在謀劃一場規模宏大的進攻,打算一勞永逸打垮俄國,然后再調兵西線,解西線困境。德軍將突破計劃交付馬肯森來指揮,他麾下有剛剛才從西線調來了的11個師,以及奧匈帝國的第四軍團和第2軍團。在德軍方面緊張的排兵布陣的同時,俄軍西南方面軍司令伊萬諾夫卻不相信德軍攻勢迫在眉睫,他并沒有將預備兵力調遣至適當的地方。4月28日,同盟國開始向俄軍陣地傾斜炮火,炮轟之后,同盟國軍的右翼直接頂了上去,與迪米特里耶夫的俄軍部隊開始對壘。5月1日,德軍步兵從戰壕殺出,俄軍招架不住開始后撤,這一撤,一直到5月14日俄軍撤至桑河為止。其他方向的俄軍也不得不選擇了撤退,而當馬肯森得到補給之后,6月3日普熱梅希爾要塞又被德奧軍占領,6月22日,德軍占領倫貝格。而相同的是,北部的德軍也同樣展開了進攻行動。5月8日,他們攻下了利巴瓦。7月24日,德軍已經接近華沙東南方了。7月25日,德軍全面跨過納雷夫河。7月29日,德軍在比斯科皮斯控制了華沙-基輔的鐵路線。7月30日,德軍占領盧布林,8月4日俄軍伊萬格勒堡壘淪陷,第二天,空無一人的華沙城被德軍占領。到9月底,俄國人不僅被徹底趕出了波蘭,他的防線也不得不從立陶宛延伸至羅馬尼亞邊境。長達5個月的作戰使俄軍損失慘重,達到200萬之多,一半以上是被俘。而德軍的損失大概在8.7萬,奧地利的損失不詳。 (1915年東線戰役情況,虛線為9月底戰役結束情況)這場大規模的勝利,日后被冠以“戈爾立采-塔爾努夫突破戰”,也是同盟國的一場大勝。然而,更為可怕的卻是,俄國人似乎并不想投降。沙皇尼古拉二世通過丹麥統治德奧自己不愿意媾和,理由是他認為自己有義務遵守與英法的協議,為了表明這種決心,他將自己叔父尼古拉大公從俄軍總司令的位置上撤職,自己擔任俄軍總司令。雖然事后證明,他或許還不如他的叔父,但是此舉也向德奧同盟國釋放了一種信號,只有沙皇還在位,那么俄羅斯帝國是絕對不會退出世界大戰的。順便一提,隨著土耳其參戰,俄國在高加索方向也驟然間出現了一股壓力。土第三軍團意圖對俄國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土軍的初期進攻較為順利,12月27日,在意識到土軍可能的威脅后,俄軍方面計劃優先擊垮土軍來消除這種威脅。因此,正是在27日,薩雷卡姆什戰役爆發,土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在俄軍龐大的部隊面前(俄軍可以說是傾巢而出),1月4日,此役結束。剩余的土耳其部隊撤回特拉布宗。3月,土軍再次出發,并于5月占領凡恩,可是土軍受到了彈藥不足和當地人反抗的問題,不得已撤退,5月19日,俄軍和平占領凡恩。到9月尼古拉大公指揮高加索俄軍之時,俄軍已經清除了波斯西北部地區的土軍,控制了土耳其的部分領土,將黑??刂圃诙韲说膭萘Ψ秶?。1915年12月5日,協約國諸國的軍事代表齊聚霞飛的總部,各代表決定在1916年擇期同時發動一場全面攻勢。讓我們把情況再轉向俄國,1915年,俄國在東線戰場上可以說是相當的難堪,戰線瞬間從俄國邊境轉入到俄國內陸。本身對于俄國來說,其迫切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恢復,但是隨著2月份德軍進攻凡爾登,俄國人再一次投入到對盟友的支援行動中去,再加上德國對控制區內的俄軍部隊進行德國化的政策。出于支援盟友和奪回領土的需要,1916年3月17日,阿列克謝·庫羅帕特金的集團軍群對納羅奇湖地區的德軍發動了進攻,這場戰役中,俄軍具有炮兵優勢,他們擁有5000門大炮,每門火炮有1000枚炮彈。俄軍炮兵采用了法軍的戰術,但是俄軍的步兵卻依舊發動密密麻麻的正面攻勢。加之俄軍擁擠在狹長的區域內作戰,人數優勢無法有效的發揮出來。3月31日,俄軍的攻勢以失敗告終,俄軍損失了11萬人,而德軍的傷亡人數竟然只有2萬人。這場失敗的戰役卻釋放出了幾個信號:第一、俄國的炮兵正在不斷改進他們的戰術,并且軍官駕馭炮兵的能力有所提升;第二、即便是遭受了1915年如此嚴重的失敗,俄軍還可以發動反擊。同時,這一場進攻也實實在在的減緩了奧軍突破意大利的計劃,使奧匈帝國不得不先暫時看向東線。4月14日,尼古拉二世召集他的集團軍司令們舉行軍事會議,會議起初計劃由埃弗特的中央集團軍發起主要進攻,庫羅帕特金的北方集團軍朝內回轉進行策應,布魯西洛夫的南方集團軍(原先的南方集團軍指揮官伊萬諾夫此時抱病,因此南方集團軍轉由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徹底保持守勢。但是布魯西洛夫卻不這么認為,他提議他的部隊也可以發起進攻,因為轉守為攻可以起到奇襲的作用。經過一番討論,沙皇最終允許布魯西洛夫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俄南方集團軍司令布魯西洛夫,內戰時期他加入了紅軍) 5月24日,沙皇的參謀長阿列克謝耶夫將軍以電報形式詢問布魯西洛夫多久可以發起進攻,此時奧匈帝國開始對意大利進行進攻,意大利情況危急,請求俄軍出兵幫忙緩解壓力。布魯西洛夫表示如果埃弗特可以行動,那么自己就可以在6月1日準備妥當。然而,埃弗特并沒有準備好,不過后來所有人都同意讓埃弗特晚一陣子進攻。6月3日晚上,阿列克謝耶夫打電話給布魯西洛夫表達了他的憂慮,因為布魯西洛夫設計了20多處奇襲點,阿列克謝耶夫希望布魯西洛夫把兵力集中在較狹窄的火線上,這倒是引起了布魯西洛夫的猶豫。好在阿列克謝耶夫讓步了,這位沙皇的參謀長只說了一句“上帝與你同在。隨你做吧”6月4日俄軍進攻拉克,展開了1916年俄羅斯帝國在東線的最后絕唱。俄軍以壓倒性的兵力殺來,短短3天,奧軍就有2.5萬人被俘。6月7日,卡列金的第八軍團毫不夸張的說,已經將盧茨克要塞炸成了粉末。至此,俄軍俘虜了6萬多名奧軍士兵,6月17日,列奇茨基指揮的俄第9軍團攻占切爾諾維茨,這里同時也是布科維納的首府。到20日,俄軍已經俘虜了超過20萬名奧匈帝國士兵。奧軍的慘敗引起了他們德國盟友的注意,德國人除了援軍支援外,還在北方對俄軍展開攻勢試圖緩解奧匈帝國遭受到的困境。到6月第三個星期,俄軍的前沿直逼博爾戈隘口和科爾利巴隘口,匈牙利大平原的門戶再一次被打開。隨著6月結束,超過30萬名奧軍被俄軍俘虜,來自維也納的電文并沒有否認這一點。但是,埃弗特將軍為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延緩進攻,直到6月13日,埃弗特的部隊才開始進攻,他的進攻不僅太遲,而且太弱,無法對德國人產生多么大的威脅,庫羅帕特金的部隊亦然。當他們開始行動的時候,已經無法對德國的部隊產生什么大的影響了。 7月下旬,俄軍再次進攻,首先由薩哈羅夫的部隊向布羅迪和倫貝格前進,然后由俄國禁衛軍朝更北方的史托柯德河和科韋利方向進攻。俄軍的攻勢一直持續到9月份,最終受限于自己的彈盡糧絕和德奧軍的堅守防線,這場震撼了整個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攻勢最終結束。按照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的說法,這場攻勢迫使法金漢放棄對索姆河的反撲和對凡爾登的繼續進攻,同時使德國人不得不從西戰場抽調7個師出來支援東線。而按照霍蘭·湯普森援引《倫敦時報》的說法,奧軍的前線永久的改變了,原先的6個奧軍師和1個德軍師防線變成了9個德軍師、2個土耳其師和3個半奧地利師駐守。英國歷史學家約翰·基根則認為“這算是協約國在所有戰線取得的最大勝利”布魯西洛夫使德奧付出了75萬人傷亡,而自身的部隊也付出了140萬人的傷亡。同時,這場俄軍攻勢加劇了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分裂,也使得羅馬尼亞在這一年做出了加入協約國作戰的決定??梢哉f,布魯西洛夫攻勢產生的效果深刻的改變俄國和奧匈帝國接下來的情況。 似乎對于俄國來說,1916年簡直是受到了上帝的眷顧。新年伊始近東地區的俄軍朝歐爾蒂、托爾圖姆和開普里-科伊發起進攻。俄軍的攻勢迅速轉化為大捷,1月16日,土軍開始朝埃爾祖魯姆堡壘全線撤退。19日,俄軍開始進攻埃爾祖魯姆,經過5個晝夜的奮戰,俄軍攻下了埃爾祖魯姆要塞。俄軍指揮官尤登尼契并不想給土軍喘息之機,俄軍左翼迅速攻占穆石和阿卡萊;右翼則追擊喬洛斯峽谷的土軍部隊。4月15日,在俄海軍的幫助下,俄軍攻占了土耳其東北部的重要港口特拉比松。7月26日,俄軍又打下了埃爾曾。期間土耳其部隊進行了數次反攻,最終在7月末8月初攻下了比特里斯,但是,特拉比松和埃爾祖魯姆要塞依舊掌握在俄國人手中。我們之前說過,隨著俄國識字率的上升和城市化的加快,俄國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政黨。這些政黨的出現說明俄國人已經開始有謀求政治的傾向了。而隨著一戰局勢的不斷擴大,俄軍在前線的日益焦灼,不滿也開始匯聚。同時,俄國人民的不滿也隨著經濟惡化日益加劇。布爾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等激進主義政黨開始在國內宣傳革命和推動罷工。1915年9月,罷工人數達到25萬,1915-1916年,罷工人數達到100萬,位居世界首位。不僅僅城市工人在罷工,農民們在1915-1916年的起義次數達到294次。按照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的說法則是“戰爭的運氣可能好轉了,但仗還在打”到了1916年末,俄軍的士氣反倒比1915年更加低落了。同年10月來自圣彼得堡的秘密警察報告指出“帝國下層階級因日常生存負重而激怒,在最近的將來可能有暴亂”。但是,11月14日,俄羅斯國家杜馬照常召開,可是卻發生了一場鬧?。哼@個保守的立法機構幾乎一致譴責俄國專制制度。立憲民主黨領袖保羅·米留科夫譴責施蒂默爾,說此人不僅叛國還以權謀私。整個杜馬亂成了一鍋粥,施蒂默爾只得親赴前線得到沙皇的簽字,解散了杜馬。此時,似乎所有人都開始發覺有危險要發生。12月,尼古拉斯·米查伊洛維奇大公與沙皇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強烈譴責了皇后亞歷山德拉和妖僧拉斯普京,沙皇卻并沒有放在心上。無論是俄國皇室的其他成員,還是國家杜馬的政黨們,都覺得皇后和宮廷內部的那些人正在出賣俄國。12月末,皇室成員謀殺了拉斯普京。他們認為,殺掉這個人就可以阻止一切了。但是在外人看來,卻會認為國家都這個樣子了,皇室卻忙著宮廷政變。1917年3月8日到11日,在首都彼得格勒(其實就是圣彼得堡)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理由是缺乏面包和煤炭。而被派去鎮壓的士兵也臨陣倒戈了,3月11日,臨時政府成立,這個臨時政府包括了國家杜馬里面的大部分成員(十月黨人、社會革命黨)。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在民眾壓力面前不得不宣布退位,由于他的兄弟米哈伊爾不愿意繼承皇位。3月16日,統治俄國300余年的羅曼諾夫家族自此退出俄國政壇。代替俄羅斯帝國出現的,是一個嶄新的共和國,也就是俄羅斯共和國。而僅僅數天之后,又有一個政府在彼得格勒出現,就是工兵代表蘇維埃。蘇維埃在3月14日出過一項法令,內容包括軍官禁止對士兵動粗,軍隊交由委員會管理,士兵不需要對長官行禮??偟膩碚f,俄國陷入了一個混亂的狀態,因為蘇維埃并不聽命于臨時政府,而且處處爭取自己的權力。不久,分歧就出來了。彼得格勒蘇維埃希望結束戰爭,或者說結束兼并主義戰爭,但是臨時政府卻在4月20日向協約國表示俄國會繼續這場戰爭。自此,雙方的分歧徹底表現出來了。 俄國陸海軍部長克倫斯基決定在東線發動一場新的攻勢,借此一方面轉移國內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向協約國方面表明,俄國會繼續作戰。1917年7月初,俄羅斯共和國開始了他的反擊戰。在北部的反擊戰中,俄軍于開戰初期就力挫德軍的銳氣,并且俘虜了近4000名戰俘,南線的部隊亦然。到7月7日,俄軍已經接近倫貝格以南60英里的加利奇地區了。7月9日,在科爾尼洛夫將軍的指揮下,俄軍成功占領加利奇,不過耐人尋味的是,俄軍放棄了在北線的進攻,似乎是因為他們認定南方是同盟國軍的軟肋。7月11日,俄軍推進到卡魯索小鎮,這里連接著斯坦尼斯勞和倫貝格的鐵路。俄軍同德奧軍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到7月中旬,俄軍已經俘虜了近36000人。但是很快隨著德軍后援部隊的到來,俄軍開始明顯的走下坡路。7月15日,俄軍出現了小股撤退,7月16日,卡魯索被同盟國再度占領,接著由于士氣低落加之激進主義的宣傳鼓動,俄軍防線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崩潰,甚至主動交付陣地。由于擔心前線問題波及后方,臨時政府決定任命科爾尼洛夫來掌控整個加利西亞前線的俄軍部隊。即便如此,戰果依然不好看,7月23日,同盟國軍越過加利奇繼續前進。 8月1日,布魯西洛夫遞交了辭呈,離開了俄軍總司令的位置,科爾尼洛夫立刻取而代之??茽柲崧宸蛏吓_之后,要求恢復死刑,并且確立了在俄軍中的絕對地位。而后,科爾尼洛夫試圖在俄國建立起軍事獨裁的政府,在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親臨時政府軍隊的幫助下,科爾尼洛夫叛亂被鎮壓。內政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戰爭方面了,到十月革命爆發前,德軍已經攻下了里加,除去個別戰線,大部分的戰壕內,俄軍都停止了繼續作戰,甚至有些炮兵部隊印刷了德語手冊,希冀德國人接受布爾什維克思想。 9月14日,俄羅斯臨時政府轉變為俄羅斯共和國。10月,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結束流亡返回彼得格勒,10月23日,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草案,決定發動起義。11月6日,伴隨著“阿芙樂爾”巡洋艦的炮響,十月革命爆發。 12月25日,列昂·托洛茨基的代表團與同盟國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于擔心再一次遭受日俄戰爭時期的襲擊戰,波羅的海艦隊計劃通過水雷來迎擊德國人。在總動員令下達后的當晚,波羅的海艦隊就在達納爾根島和波卡拉半島附近的“中央陣地”區埋下了2119枚水雷。此舉也就奠定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作戰方針,以水雷戰為主。1915年7月,進行遠程布雷的俄國海軍在瑞典果特蘭灣遭遇了德國海軍艦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俄國海軍重創德艦“信天翁”號,使其擱淺。之后的交戰中,德國海軍陸續損失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裝甲巡洋艦、“溫蒂妮”小型巡洋艦,以及大量的驅逐艦、布雷艦等,進入1916年后,甚至還出現了一支雷擊大隊被俄國水雷擊毀7艘的戰績??梢哉f,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對德軍而言是一支不可不拔掉的尖刺。為此,1915年德國曾計劃以8艘無畏艦、7艘前無畏艦為主,共計105艘艦只的龐大艦隊登陸里加,而里加的俄國海軍只有各式艦只26艘。8月8日,德國開始了第一次里加登陸戰,但是在俄軍岸防炮、海軍艦炮以及水雷的共同打擊下,德軍最終不得不選擇了撤退。8月19日,第一次里加登陸戰以德國的失敗告終,德軍損失了2艘驅逐艦、3艘布雷艦、1艘戰列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掃雷艇。而俄國只損失2艘老式炮艇。1917年9月18日,德國海軍制訂了名為“阿爾比翁”的登陸行動,德國海軍計劃出動各類艦只351艘,登陸部隊達23000人,規模可以說是相當的龐大。相比之下,俄國人在里加灣擁有13400人的部隊,相當數量的岸防炮以及大規模的水雷(僅伊爾別海峽就部署了11000多枚水雷),艦艇方面則擁有107艘各式艦只。俄軍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海軍艦艇方面,特別是在二月革命之后,軍隊長官受限于士兵委員會,因此無法更好的施展自己發揮的空間。10月12日,德軍開始了登陸行動。期間俄軍表現出了驚人的作戰能力,與德軍展開了殊死較量。但是,隨著里加灣被德軍占領,此役俄軍惜敗。 波羅的海艦隊的最后,是3月12日從芬蘭灣的撤離行動,到4月22日,233艘艦只得以安全到達目的地,這次行動,事后為蘇聯紅海軍的重建埋下了種子。黑海方面,隨著“戈本”“布雷斯勞”加入土耳其海軍,迫使俄國海軍不得不重新重視起來。為此,黑海艦隊提出了提出了“三位一體”的作戰方法,即將三艘前無畏艦編成一組,集中指揮射擊。在黑海方面爆發了一戰中最早的主力艦交戰,即為薩雷奇海戰。這場海戰實際結果是兩方都毫發無損,僅僅只是出現了個別人員的傷亡。之后的俄國黑海艦隊往往伴隨著陸軍在高加索地區的攻勢發展而達到巔峰。隨著本土的革命爆發,黑海艦隊選擇了與波羅的海艦隊不同的道路,他們中的大多數被德軍俘獲,后轉交給協約國,協約國將他們交給了白軍。隨著白軍的落敗,大部分的艦船離開了俄國,成為白軍流亡者的家園。1936年,最后一艘艦船被法國當局拆毀。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俄羅斯徹底結束了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布列斯特和約》簽署后,某種意義上也就象征著俄羅斯輸掉了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總共動員兵力達1200萬,傷亡人數達660多萬,這其中還包括平民的200多萬。這場世界大戰直接導致俄國的戰后格局與原先大不相同,波蘭和芬蘭得以獨立,而剩下的領土則陷入了漫長的內戰中,從1918-1921年,無數個勢力在俄羅斯大地上互相廝殺,高爾察克、鄧尼金的白軍;布爾什維克的紅軍,還有制憲會議結束后不滿的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以及烏克蘭方面的獨立派和無政府主義黑軍。俄羅斯從一個泥潭中跳了出來,掙扎著又陷入另一個泥潭。

 而后,隨著1920年波蘭對俄國發動進攻,俄國內戰迎來了高潮階段。伴隨著“維斯瓦河的奇跡”、日本人從遠東撤離,俄國內戰結束。但是當俄羅斯諸國以蘇聯的名字回歸世界舞臺時,或許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注意到,他們將成為影響20世紀中后期舉足輕重的力量。至于在內戰中被嚴重打擊的工業經濟,也將伴隨五年計劃的汽錘升起落下,而如同奔跑的賽馬一樣奮勇向前。屬于俄羅斯帝國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時代又將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