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很忙,沒空弄格式,優化展示頁面,所以直接大白板,重在內容,給你們變化下字體顏色就是我最大的誠意了。 題目:國人觀看奧運會,不再唯金牌論,對此你怎么看? 解析: 隨著中國第一屆冬奧會的舉辦,北京已成為現代奧運會開幕以來第一個雙奧運城市。 冬奧會成了當前的最熱門話題,我第一次感受到國民對于冬奧會的熱度,以往都是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吸引了大量眼光,而冬奧會幾乎無人問津,但是這一次似乎和以往有所不同,國民對于冬奧會的關注度大大提升,而且遠超前幾屆,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這是在北京舉辦的。 而且,現在正逢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歐美國家每次都向中國潑臟水,在輿論中壓制中國。冬奧會也是展示中國抗擊新冠病毒實力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絕佳機會。 因此,作為這樣一個熱點,毫無疑問也會有許多可以出題目的地方,比如為什么這次冬奧會特別受人關注?比如冰墩墩為什么這么流行?再比如今天的這個題目。 實際上,這個題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崛起,現在的我們,既會為了為獲得金牌的選手歡呼致敬,也會為賽場失利的選手加油鼓勁。賽場上,選手比拼的是實力,而賽場下,我們比拼的是態度。 不再唯金牌論,更體現了一種尊重和團結的精神,體現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氣度,尊重運動員的付出,重視運動員自身的感受,不只是運動快樂的應有之意,也是我們骨子里的團結精神,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共渡難關的精神基因。 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是在國際形象上,一直為人詬病,甚至2016的國考申論專門以此為題。其中有幾話說的特別好: 一個具備了大國實力的國家究竟能否贏得作為大國的相應尊重,究竟能否發揮與大國身份相稱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國民是否具備明智而堅定的大國意識。 樹立大國意識的過程,也是中國的國家形象被世界充分認可的過程,這就要求國人具備與大國形象相匹配的公民素質。 每個中國人都應自覺樹立大國意識,不斷提高素質,這是提升中國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環節。 而不再唯金牌論,本質上就是大國意識逐漸樹立的過程,也是國家形象對外展示的絕佳機會,而這背后,支撐起大國意識的,是中國不斷提升的文化軟實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冬奧會,無疑是一次綜合檢驗。 參考答案: 中國人對待奧運觀念的轉變,不再“唯金牌論”,顯示出中國社會的日趨成熟和自信,展示出國人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與支持。對此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不再唯金牌論,體現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覺醒。當前,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抗擊疫情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國經驗。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國人因自強而產生出一種濃厚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不斷涵養出與地位相匹配的公民素質與大國意識,能夠以更加寬容、更加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奧運和獎牌。 第二,不再唯金牌論,是奧運精神的內核在中國的形象展示。奧運精神本身,就是一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獎牌只是這種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從奧運健兒身上感受到的那種激情與熱血,那種永不放棄、拼搏奮進的姿態,才是觀看奧運會的真正意義。比如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并未獲得任何獎牌,卻被中國網民稱為“蘇神”、永遠的神,正是因為他以32歲的年齡,依然創造了黃種人百米短跑史上的紀錄,所以即使未能收獲獎牌,中國觀眾也不吝嗇掌聲。而且,在去年的夏季奧運會上,奧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強”之后再加入“更團結”,不再盯著金牌,專注于運動本身,也是“更團結”的一種體現。 第三,對于觀看奧運會,我認為對我個人來說有以下幾點啟發:一是要具有不“唯金牌”的平常心,二是要學習奧運健兒努力拼搏的責任心;三是要學習奧運健兒永不放棄的上進心。(對策不再贅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