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年的今天我都十分興奮,因為,我是家中的老大,每年的春節我都要給家里做最重要的事情。 中國的春節,過去最隆重的是家家戶戶的祭祀活動,春節祭祖是任何一戶人家都不可缺少的活動。家里祖先有墳地的,要去墳地里“請神”,家里在本地沒有祖墳的,要到十字路口燒紙請神。這種祭祀活動,至今仍然有不少人保持著。 我小時候生活在大連,我爺爺的墳地在馬欄子的公共墓地的最高處。其實,我5歲的時候,爸爸就帶我去給爺爺上墳,到爺爺的墳地那里,我是輕車熟路的。最初的時候,爺爺的墳墓是整個山坡最高的地方,那里距離山頂也只有三五十米。爺爺墳墓以上的地方沒有他人的墳墓,是一片半尺高的草坡,一直延伸到山頂。 我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可以獨立去給爺爺上墳了。從我家住的臺山到馬欄子公墓,步行要走一兩個小時。先走大道到起重機廠的俱樂部橋頭,再下到馬欄河谷中,沿著干枯的河谷向上游走五六公里,再從馬欄子養老院后面的山坡上去,穿過一片果園就到了墓地的山崗上面。站在公共墓地最高處往山下和對面看去,眼前是層層疊疊的墳墓。山谷里有一座大宅院,不知是用來做什么的,估計不是住宅,應該與廟宇有關,因為時常能聽到鐘聲。我每次到這里來,都是從側面的養老院山坡上山,對山谷里的情況始終不大清楚。我年三十上墳的時間按爸爸的要求必須是下午去,走到山上的時候是大約下午三四點鐘,此時天色已經開始暗淡了。站在山坡上可以看到整個山谷的兩側,從谷底到山頂都是搖晃不停的燈光和火光,以及不斷上升的青煙。那時候這一帶墓地沒有人對用火祭祀進行管理,也不禁止人們上墳燒紙,所以,幾乎每座墳墓前面都是火光和燭光,偶爾還有人在這里放鞭炮。 到墓地祭祀是有規矩的,到了墳前,先要把墳前祭臺上的枯草拔掉,把臺上的積雪掃凈,然后用樹枝在祭臺前或祭臺上劃一個圈,這個圈要留一個豁口。按照祭祀禮儀的要求,這個豁口是允許無家可歸、無人祭祀的野鬼進來分紙錢的。從這個要求來看,中國人講究扶危濟貧,即使在祭祀禮儀中也有這種道德風格的傳承。 當祭臺前的圈子劃好以后,就要在祭臺上擺放祭品。祭品有四盤菜,每盤至少有兩種菜肴,一壺或一瓶酒,兩個酒杯,還有8個小饅頭,用三個饅頭呈品字形擺好,上面再摞上兩個饅頭,祭臺兩側各擺一摞。祭臺中間有一個香爐,拿出三根香點著以后,要雙手舉香向著墳頭作三個揖后再將燃著的香插入香爐。然后,在祭品前面點燃兩只蠟燭,讓燭光照亮整個墳頭。當這些事情做完之后,要拿出準備好的燒紙,先點著一令送到圈外,讓孤魂野鬼收去。燒紙上都用錢印擊打過了,給燒紙賦予了冥幣的功能。這些燒紙五六張分為一令,卷成菱形。先將一令燒紙用石頭壓在墳頭,再把剩下的燒紙在墳前的圈子里點燃,直到火滅掉以后,再跪到墳前磕三個頭,然后站起來說:“爺爺,跟我回家過年吧?!比绻ド蠅灥娜硕?,要按輩分或年齡大小依次磕頭禮拜??念^時要雙膝跪地,兩手扶地,頭要觸地,連磕三下后,再作揖三下才可以站起身來。 這些程序做完之后,就可以離開墳地下山了。下山的時候不管后面有什么聲音都不準回頭,要一直向前走。走到家里以后,上墳的人不準進屋,要把門前準備好的一根木棍立在門的右邊。祭祀禮儀中這根木棍叫拴馬樁,意指給回家過年的先祖魂靈用來拴馬或拴牛的。 在門前做完了這件事情,上墳的人才可以進到堂屋,在正面的供桌上的先祖像前擺放四到六盤菜蔬祭品,擺兩雙筷子,兩個酒杯,再左右各擺一摞饅頭。中間的香爐里要點燃三枝香,點香和插香的程序也是先作揖祭拜后插香。最后由上墳者在供桌前的盆里點燃燒紙,由長到幼,依次磕頭敬祖。至此,請神的程序才全部結束,以后的程序就是春節期間的敬祖。 除夕的晚上要不時在供桌前燒紙,這是敬祖的基本要求,同時要保證香爐里的香始終保持點燃狀態,從晚上到第二天黎明,要有人值班,及時更換新點燃的香。到了午夜,全家人要聚在供桌前面,燃香燒紙依次磕頭,這個儀式叫“午夜發紙”?!拔缫拱l紙”前要煮餃子,餃子煮好后,要先給祖先牌位前擺上餃子供品。發紙結束后,全家人才可以上炕圍著桌子吃餃子。三十晚上,大人們一般是不睡覺的,過了午夜,小孩們就開始挨家拜年,主要是小孩子到左鄰右舍的人家里向長輩拜年。家家戶戶的長輩都會準備許多硬幣,大都是2分硬幣或5分硬幣,左鄰右舍的孩子來拜年,給2分壓歲錢,直系的晚輩拜年給5分壓歲錢。家里條件好的,可能會給直系晚輩1角紙幣或兩個5分硬幣。我小時候只得到過奶奶的1角或兩角的壓歲錢,爸爸和媽媽從來不給我們壓歲錢。到左鄰右舍的長輩那里拜年,也只有平時走動較多的老人能給2分壓歲錢,一個春節最多能得3角錢。春節過后,我很快就會把這些錢送到后河套出租圖書的殘疾人那里,變成了我對長篇小說的知識營養。 從除夕的晚上開始,到正月初二的夜里,每戶人家供桌上的香是不可以熄滅的,家人要保持延續不斷點燃香火,一直到初二晚上送神結束后才可以不再點燃并撤除供品。在這個期間,凡是家族的晚輩來串門或者拜年,都必須到主人家的供桌前,遵循祭祀禮儀的要求,上香、燒紙、磕頭或鞠躬,這一套敬祖的程序結束之后,才可以向主人家的長輩拜年問好。 初二的晚上,媽媽煮好餃子之后,父母會帶領我們兄弟,有時也會安排長孫,帶著燒紙和餃子湯來到后街的十字路口。在路口上燒紙、在紙火前磕頭作揖,然后站起來,說:“爺爺,您老回去吧?!毖援?,將餃子湯潑到街口燃燒的火里,再轉身回家。春節最主要的祭祀活動也就結束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下午,家里會派人再次到先人的墳地里,按照此前的程序向先人祭拜,但要在墳墓前面留一盞長明燈(蠟燭),謂之“送燈”。在一系列祭祀程序結束后,要口誦請先人回家過節的話語,一切與年三十請神的程序相同。當天午夜,要和正月初二晚上一樣,到街口上送先人回府,謂之送神。只不過這天晚上供的是元宵,潑的是元宵湯。 現在回想起來,春節的祭祀禮儀其實就一個內涵,那就是敬奉祖先。過去人們常講,不能忘記根本,祖先就是每一個家族,每一個人的根本。雖然春節的祭祀禮儀中蘊涵了許多封建迷信的內容,也有很多封建糟粕的東西,但它的主題思想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祖先對家族的奉獻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沒有祖先,哪來的后人。春節祭祖,讓人們牢記根本是對的,但用燒紙祭祀屬于陋俗?,F在各地春節禁燒是對的,因為上山燒紙一不小心就會釀成禍患,火災的禍患一旦發生,不是群死群傷,就是重大經濟損失。筆者有一年差一點就把馬欄子山林燒了,那一次歷險筆者將另文書寫。 春節又到了,老虎要取代黃牛輪值上崗了。如今,人們將春節習俗中封建糟粕的東西不斷革除,并添加新的節日文化內容,但年味確實越來越淡,令人過年的興趣越來越少,這是一種遺憾。如何恢復發展中華民族的春節文化,逐漸形成新的春節風尚,將是下一代人繼續努力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