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你,這個社會無比溫暖!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然而如何實現這一愿望,大多數人卻很茫然。 孩子教育是普天下所有家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于公于私,有些事還真該討論討論。 ![]() 首先是關于“聰明”。 耳靈為聰,眼清為明。說一個人“聰明”,簡單說,就是腦袋瓜兒好使,有才氣,智商高,悟性好。具體講,一是反應靈敏,大腦轉得快。二是過目不忘,記憶力超群。三是觀察力和學習力極強,思維敏捷,視野開闊,看事情極具穿透力。四是遇事淡定,說話穩重,見人不張揚,做事不草率,大度大氣又有氣質。 與“聰明”相反的自然是“笨拙”。形容一個人反應遲鈍,腦袋瓜兒不夠靈活,有點木訥。 現實生活中,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很多,真正的“笨人”也是少數,大多數人應該屬于“中間人”。 “聰明”從何而來?有人說是天生的,有人說是來自后天的勤奮。我從小受的教育,是傾向于后者。一直認為自己不屬于“聰明”之人,因此,始終信奉“笨鳥先飛早出林”,并用心去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天生”之說逐漸相信,越來越贊成。 ![]() 真的,生活中很多事實讓我不得不信。有的孩子從小就顯現出與眾不同,長大后果然成才。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壽光老家工作時,鄰居傅醫生的兩個兒子是出了名的“淘氣鬼”,在宿舍區經常上墻爬屋、與人打架,在學校里,凡是出了壞事,保準有這兄弟二人參加,經常受到學校批評。但是有一條,只要學習考試,兄弟二人肯定名列前茅。高中畢業,雙雙考入一流大學。八十年代在濰坊市委工作,有位王姓同事的兒子,是大院里人人皆知的“調皮蛋”,每天上學,別人走大路,他專門走墻頭,放了學也不做作業,但學習成績始終極好,后來考上了醫科大學,成了醫學博士。與此相反的是,有的孩子,三四歲就被爹媽逼著背唐詩、說英語、練舞蹈,參加很多表演,顯得非常聰明,但后來卻表現平平,甚至連大學都考不上。這說明,一個人的才分高低,的確與先天有關。 按照唯物主義的理論,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是千差萬別的。人的大腦也是一種物質,自然也就具有差異。這種差異的外在表現,就是“聰明”與“笨拙”之分。所謂的“天才”“奇才”“怪才”,我想也就是大腦與眾不同的表現而已。 ![]() 現代科學證明,人的智商與基因有關。據報道,英國科學家發現了“聰明基因”,并推出了世界各國高智商人物排行榜。由3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仔細進行了13項研究,發現52個基因與人類智力有關,其中40個是首度發現。研究人員通過對7.8萬人的智商測驗,在英國《自然·遺傳學》期刊發表了研究結果,詳述遺傳剖繪和根據智商測驗得到的智力評估,指出人類智商75%由基因決定,剩余的25%才受教育或朋友社群等外在環境影響。 最近,又有科學家指出:人的聰明程度是天生的,智商得益于遺傳。后天的勤奮,只能讓人走到他聰明程度的最高點。 我斗膽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和結論是有道理的,值得所有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重視。 ![]()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知識”和“智慧”。 什么是“知識”?至今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于柏拉圖,他說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由此看來,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于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 ![]() 何為“智慧”?有人說,知識就是智慧,這不夠全面。智慧是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能夠準確地辨別是非,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是審時度勢之后再擇機行事,是不僅能明察眼前,而且能預見未來。對于人生和工作來說,真正有用的東西是智慧。 長期以來,大家信奉“知識就是力量”,我卻對此不以為然,只有人掌握了知識,把知識變成智慧,變成工具,用于改造世界,并取得了成果,知識才成為力量,轉化不成智慧的知識一文不值。把知識轉化成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實現的,能實現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者。 ![]()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有智慧,首先要學好知識,沒有知識就談不上轉化。人一生對知識的學習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階段,從小學到大學的前兩年。學習內容和方式是“大水漫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的知識都得學,由不得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第二個階段是大三以后,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向,憑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性地學習知識,目的是把知識變成人生和工作需要的工具,增加職業素養。第三個階段就是工作以后,繼續學習新的知識。同時向實踐學習,向同事學習,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多出工作成績。 ![]() 學到知識并不表示你就具有了智慧。將學到的知識,配合眼睛的觀察,經過大腦反復深入地思考,理清很多關系,悟出規律性的東西,知識才能上升成智慧。所謂“慧由心生”,就是指用大腦深入思考、用多種思維方法或方式求得解決問題的客觀規律,從而產生智慧。知識是學出來的,經驗是在實際工作中干出來的,智慧是在不斷思考中產生的,是修煉出來的。修煉就是“悟道”,就是把知識和經驗轉化成智慧的過程。所有的思想家、科學家都是習慣思考的人。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可能產生智慧。 ![]() 這就出現了第三個問題,關于“勤奮”。 所謂“勤奮”,就是后天的努力,就是珍惜時間,不怕吃苦,認認真真,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究,勤實踐,努力干好一件事情。最寶貴的勤奮,不光是身體上的勤奮,更是精神上的勤奮。勤奮靠的是毅力,是永恒。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勤奮是成功的重要途徑。沒有勤奮,天才也會變成呆子。 ![]() 一個人,只有先天聰明而且后天勤奮,才能成就大智慧。聰明決定一個人可能走多遠,勤奮決定一個人是否能走到那個目標。聰明是一種天賦,勤奮是一種選擇。一個人,如果只有聰明而沒有勤奮,那他不會走很遠。所有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種特質:聰明有余,勤奮異常。這樣的人,上天賦予了一顆聰明的大腦,他從不驕傲,從不懈怠,以勤奮把大腦的潛力發揮到極限。認定一件事,堅持一輩子,成功背后,是數以千萬次刻苦的練習,是頑強的毅力和別人無法想象的辛苦付出。人們常說的“天才”,就是這種人。事業成功一定是聰明和勤奮的完美結合,“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當別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已經奔波在勞累的路上,把身影留在機場、車站、碼頭、車上,去尋找開啟智慧的方法,去捕捉市場機遇的信息,所有能人志士都是這樣造就的。 ![]() 一個人,如果只有聰明而不勤奮,充其量是小聰明,沒有大智慧,成就不了大事業。 如果你本來就不聰明,再不勤奮,注定無藥可救,一生一事無成。 應該承認,世上更多的人,只有一顆平常的大腦,一份平凡的資質。但只要選擇勤奮,堅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堅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付出真誠,細水流長,直到天長地久,若干年后,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寧愿自己是一個勤奮而不那么聰明的人。 ![]() 當我們理清了聰明、智慧、勤奮之間的關系,再來探索孩子教育的問題,有些事情就會逐漸明晰。 首先,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未來不要期望值過高,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大才,無可非議。我這里說的是不要“過高”,因為事情往往過猶不及,以平常之心對待孩子的未來,可能換來皆大歡喜。我的一位同事,從兒子很小就告訴他:爸爸一不希望你成大才,二不指望你養爹媽的老,只希望你好好學習,掌握一門管用的知識,將來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能夠成家立業,養活自己。他說自己這是“心底無私天地寬”。同事現在已經退休,孩子也很爭氣,大學畢業后當了會計師,自己貸款買了房子,娶了媳婦,還給他養了兩個孫子,一家三代,其樂融融,很是幸福。與此相反,我們常看到有媒體報道,因為家庭給的壓力太大,有的孩子與父母關系緊張,有的經常逃學,有的得了抑郁癥,有的甚至跳樓自殺,釀成悲劇,令人唏噓不已。這些經驗和教訓,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借鑒。 ![]() 其次,正確對待孩子的特長和潛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孩子。不少望子成才的家長,很早就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班:英語班、奧數班、舞蹈班、鋼琴班、作文輔導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技之長。然而,往往因為沒有弄清孩子的遺傳特性,一廂情愿地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培養和教育投資,譬如孩子可能是個語言天才,卻逼著他學畫畫;可能是個數學天才,卻逼著他彈鋼琴等,結果只能事與愿違。 發現特長,因人施教,是一門學問。上世紀七十年代剛恢復高考制度時,全省的高考升學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左右,但諸城繁華中學的升學率卻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原因就是按照特長,定向培養。學生入學后,老師就對每個孩子仔細觀察,半年后按照特長分班,有的學數理化,有的學文科,有的專學外語,這個學校當時就開了英語、日語、德語三門外語,有的學生則專門學習音樂、繪畫、體育,所以諸城市才有了連續13年全省高考升學率第一的成果。 ![]() 愛因斯坦說:“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據報道現在有一種天賦基因檢測技術,就是運用先進的基因芯片和測序等技術,通過對受檢者DNA樣本進行科學嚴謹的檢測,科學評估孩子的天賦傾向,從基因角度幫助家長了解到孩子的天賦、特長,包括智商與學習能力、數學能力、語言與文字能力、創造能力、記憶力、藝術與音樂天賦、運動能力等7大能力傾向檢測和外傾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隨和性、盡責性等5大人格特質傾向,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再次,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孩子學習當然需要盡可能好的條件,但過度關愛,往往適得其反。省政協有位同事的孩子,初中畢業考上了濟南育英中學高中部,這是濟南市乃至全省最好的中學。但他考慮再三,果斷地把兒子送回老家臨朐縣第一中學就讀。在那里,他與農民的孩子一起住集體宿舍,吃大鍋飯菜,經歷了夏天的炎熱、冬天的寒冷,看到并學到了農村孩子的刻苦學習精神和樸實的品格品質,發奮學習,終于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后又考取公費留學生到美國留學。在此同時,也有同事舍不得孩子住學校的集體宿舍,在學校附近花高價租房,讓孩子食宿。條件夠好,但學習成績卻不盡人意。這些事例,應該引起大家的深思。 ![]() 既然說到這里,還想說說孩子出國上學的事。這幾年的孩子出國熱持續不退,而且年齡越來越小,有的父母從高中甚至初中就把孩子送出國,這種做法當然無可非議。我想說的是,除了花錢太多,重要的是要看實際效果。孩子年齡小,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制能力也不夠強,容易被誤導、出偏差。另外,初中、高中還是基礎教育,學習基礎知識,國內條件并不錯。等到大學畢業再出國深造,就某一領域進行定向研究,我覺得效果會更好一些。 說實話,我對教育問題沒有專門研究,有感而發,班門弄斧。可憐天下父母情。愿世上孩子都成才,愿天下父母皆歡心! ![]() ![]() 陳光 漢族,1956年11月生,山東壽光人, 1974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12月入黨,大學文化,曾任中共諸城市委書記、中共菏澤市委書記、山東省省長助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