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可就算是戰敗國,可德國并沒有消沉下去,而是以不屈不服精神,最終讓自己的國家又一次站起來。 按理說,作為一個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德國能選擇余地并不多,所以他們眼睜睜看著英美蘇將自己國家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中聯邦德國,由英美扶持,民主德國,則是由蘇聯扶持。 兩種不一樣制度的國家,很快就在發展中展現出中有優點和弱點,從而讓各種國家百姓過上不一樣的生活,后來民主墻被推倒后,經濟被聯邦德國帶動起來。 那么問題來,面對戰后一片廢墟的德國,男丁還稀少,德國經濟是怎么完成飛躍性發展。 一、女人支撐起一片天我覺得將女人支撐起一片天,放在二戰后的德國身上十分合適。 二戰中,德國總共付出了846萬陣亡代價,這當中有650萬是男子,而且大部分還是青壯年。這樣一來,就導致德國內部出現勞動力短缺,畢竟那時候德國人口有6900萬,650萬男子等同于接近10%人死于這場戰爭,你說能不慘烈? 本以為經歷這一番打擊,德國會消沉下來,然而德國女性不愿意看到自己沉淪下去,紛紛投入建設國家洪流中,因而,我覺得德國能迅速崛起必須為德國女人記上一個功勞。 二戰的時候,德國女人和其他女人不一樣,德國軍人在外打拼,可他們國內較為太平,并沒有受到戰爭多少影響,畢竟那時候,德國人相信自己軍隊,完全不可能將戰火引到自己國內。 德國人深知教育可以興國,所以他們在二戰結束后,男子不多的情況下,德國女人迅速投入國內生產,會出現這情況,德國女人適應力強,精明能干,所以她們不愿意看到國家就此沉淪,所以她們在合適時候做出了適合的選擇。 二、美國的支持,讓德國經濟騰飛二戰后,德國遭遇極大損失,若只憑借拼搏完全是難以讓國家騰飛。 因而,在這時候美國方面提出了“馬歇爾計劃”,該項計劃讓美國資金、技術投入歐洲建設中,以便于歐洲經濟迅速恢復。 那么,美國為什么要救援歐洲,其實他們也有三方面考量 1、美國希望歐洲迅速恢復起來,這樣一來就可以迅速制約蘇聯。 2、希望通過這次援助,可以讓歐洲地區對美國經濟形成依賴,以便于未來更好控制歐洲。 3、參與國家重建,可以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利潤,從而確保美國利益最大化。 從三點可以看出,德國之所以可以迅速復興,主要就是依靠了馬歇爾計劃提供大量資金和技術,這為德國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至于英國和法國損失較少,所以提供資金和技術也少。 然而,馬歇爾計劃不是只支持歐洲國家,還有遠東日本、韓國,畢竟這兩個國家也是美國重要盟友,而且在戰爭中也遭遇到了巨大損失,幫助他們迅速崛起可以為美國在遠東地區帶來巨大利益。 三,二戰后各個國家都在恢復,這個局面對德國十分有利二戰后,除了德國外全世界都處于百廢待興的局面,因而這當中有極大的市場,所以對國家發展很是有利。 從這可以看出,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就是兩個國家都抓住了戰后紅利期,然后依靠制造業讓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除了環境適合國家崛起外,二戰結束后,并不是 沒有發生過一場戰爭,比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印巴戰爭,這些戰爭都十分消耗錢財,德國人抓住其中機會,提供一些戰爭物資,這樣一來也能帶動經濟發展。然而發展最好的不是德國,而是日本人,畢竟這些戰爭范圍基本在亞洲,距離較近的日本自然是最大受益方。 二戰雖然給德國帶來毀滅性打擊,然而德國人基礎還在,尤其在汽車制造領域、還是有很多優勢,德國人則憑借這層優勢,將本土優質產業推廣到全世界,該事情也讓德國制造徹底響徹全世界。 以上可以得知,德國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是抓住了二戰后紅利期,從而給國家帶來了紅利期。 說實話,德國這個民族還是挺讓人佩服的,這個國家歷經兩次戰爭失敗,可他們并沒有為此沉淪,而是憑借頑強意志讓國家經濟迅速崛起。 雖然,德國崛起之路又外力支持,然而他們讓機會從口中喪失,而是利用他人支持最終讓國家迅速崛起。從中可以看出,德國人做事認真、精神、為達成目標愿意付出一切。 另外,德國還有一點讓人十分佩服,那就是勇于認錯,為什么這樣說,主要是二戰期間德國給予猶太人莫大傷害,因為這件事情存在,1970年的時候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在猶太起義紀念碑面前,這一幕迅速傳碰到世界各個角落,因為大家知道勃蘭特這一跪不簡單,代表著德意志民族站了起來。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