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條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面合赤色”,“面合赤色”就是滿臉通紅,是陽明外證,即使有大便干,大便硬,也不可攻下,要先解表。參48條:“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緣緣正赤就是面合赤色,就是滿臉通紅,與足陽明胃經循行于面部,邪熱在經不能透發有關。所以這是個陽明經證,表證未罷,不可攻下。即使出現了腹滿、大便硬等里實證,也要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則,先以葛根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麻杏石甘湯等等處方解表,再用承氣湯攻下。 “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如果沒有解表就用了攻下的方法,熱邪內陷,就會出現“發熱”。攻下使津液虧虛,面色由赤轉黃,土色外現,脾虛故也。脾虛則水濕不行,不能通調水道,則“小便不利”。 本條與200條:“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有相似之處,都有發黃和小便不利。但二者病因不同,一是攻下,一是被火。其次,本條是發黃之后小便不利,200條是小便不利之后發黃。共同點是都傷了津液,脾虛不能滲利水濕,是個虛證,不能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發黃。曹穎甫提出用茵陳五苓散治之,這是不對的,不合本條文病機。本條有一個被注家忽視的地方,“必發熱”!所以我比較認同柯琴的觀點:“要知仲景治陽明,重在存津液,不欲利小便,惟恐胃中燥耳,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提出用梔子柏皮湯治之,“滋化源而致津液”。 第207條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課前思考: 不吐不下是什么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