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機穴:教科書上講陰陵泉下三寸,《針灸大成》上是五寸,根據《靈樞·經脈》篇的論述,我認為五寸也有道理,既可以按教材的三寸來取,也可以按五寸來取。我一般是揣穴,三寸有反應取三寸,五寸有反應取五寸,效果都很好。“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膝內側,輔骨下”是陰陵泉穴,陰陵泉下五寸是地機穴。“足太陰郄穴”,陽經的郄穴止痛,陰經的郄穴止血,地機穴善于治療出血性疾病,比如慢性的胃腸道出血,婦科出血,都可以用地機穴來治療。“別走上一寸有空”,地機穴附近是脾經與肝經前后交叉的地方,“有空”估計是指交叉處的凹陷。“主腰痛不可俯仰”,《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于脊……引膺內脊內痛”,所以脾家經筋病可以造成“腰痛不可俯仰”,最好根據虛實辨證,配伍子母穴,效果更好。“溏泄腹脅痛”,腹瀉引起肚子痛容易理解,腹瀉引起兩脅痛,有些人會不理解,會將兩脅疼痛歸結于少陽病。《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上引臍兩脅痛”,脾家經筋病也可以造成兩脅疼痛,地機穴治之。“水脹,腹堅,不嗜食”,腹部水腫,肚子堅硬,不想吃飯,很像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表現,幾乎所有的水腫病都可以用地機穴治療。臺灣的董氏奇穴提出一個三皇穴的概念,倪海廈倪師也特別強調三皇穴在治療水腫方面的的作用,陰陵泉為天皇,地機穴為地皇,三陰交為人皇。傳統中醫認為,水病是因為土不能制水,強土則水自然歸位。現代醫學治療水腫,主要是用速尿、甘露醇等利尿劑利水消腫,效果特別快,但復發也特別快,就是因為沒有強土。用三皇穴治療水腫可以配伍水道穴、水分穴,效果更好。如果不敢下針,艾灸也可起作用,尤其是灸出灸瘡,西醫認為是燒傷,其實灸瘡與燒傷不一樣。古人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穴的灸瘡經常流水,始終刺激身體,始終起作用。艾灸時,體內有水飲,穴位下面很容易出現水珠,患者會感到燒灼感,如果不擦拭掉就會燒傷。把水珠擦掉以后,同樣的熱量,燒灼感就消失了,就不會燒傷。《金匱要略》中治療太陽中暍,用一物瓜蒂湯就是這種原理,以瓜蒂去掉體內的水飲,熱邪無所附則熱自去,所以方中沒有祛暑熱的藥物。“女子癥瘕”,婦科腫瘤之類的疾病,地機穴可以治療疼痛出血等癥狀。“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在地機穴用力按壓,抬手之后,大腿內側像一股熱水往下流。腹股溝脾經的沖門穴也有這個特點,可以作為取穴準確與否的標志。 陰陵泉:“膝內下側,輔骨下陷中”,在膝關節內側,脛骨內側下緣的凹陷中,很多人有按壓痛,要在凹陷中下針,不要貼著骨頭下針。“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針刺陰陵泉,有兩種體位,治療泄瀉一類的疾病時,患者取平躺位,伸直雙腿取穴。治療膝關節疼痛的時候,扎膝五針,要在膝關節下方支一個合適的枕頭,屈膝成直角,陽陵泉透陰陵泉,效果好于在陽陵泉、陰陵泉各下一針。“在膝橫紋頭下,與陽陵泉相對,稍高一寸”,屈膝之后,在膝橫紋頭下方取穴,比陽陵泉的位置要稍高一些,古人認為高一寸。“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故曰“合水”,“合主逆氣而泄,經滿而血者取之合,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主腹中寒,不嗜食,脅下滿,水腫腹堅,喘逆不臥”,因為里寒,不能消谷,故不想吃東西,因為里寒,水飲內生,脅下脹滿,腹部堅硬,氣機不暢,喘促不能平臥。三陰交祛里寒的效果很好,治療“水腫腹堅”,可以用三皇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配伍水道、水分等穴位,加強療效。比如《百證賦》:“陰陵泉水分,去水腫之臍盈”,陰陵泉與水分配伍,是治療水腫的要穴。“腰痛不可俯仰”,這是脾經的經筋病,可以配伍地機穴使用。“霍亂,暴瀉飧泄”,霍亂導致上吐下瀉,里寒導致完谷不化,陰陵泉配伍足三里、上巨虛治之。“疝瘕”,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因為里寒而結瘕,因為結瘕而疼痛,祛除寒邪之后,瘕除痛止。“遺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陰痛”,遺精也好,遺尿也好,包括各種泌尿系疾病的癥狀,乃至疼痛,尤其是“婦人陰中痛”,陰陵泉是必取穴。《備急千金要方》:“陰陵泉、關元,主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俯仰,氣癃尿黃;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可供臨床參考。 血海穴:“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膝蓋髕骨上內側,赤白肉際是指穴位位于大腿偏內側的部位,髕骨上二寸半。有的穴位特別小,比如太淵穴,一點不能偏,不然會扎到血管。有的穴位特別大,比如魚際、血海,很大的一塊都是穴位,扎哪都會有效果,但如果想取得明顯的療效,需要揣穴,找反應點下針。“主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東垣針法從理論上對此展開作了解讀。“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不足,灸太陰脾經七壯”。婦科月經病,崩漏也好、瘀血也好,月經前后無定期也好,與飲食不節,勞逸形體,素體虧虛有關,用血海穴肯定有效,但東垣先生所說的“灸太陰脾經七壯”,可以理解為灸太白穴、公孫穴,也可以理解為灸內踝上八寸的三陰交,但不一定是灸血海穴。血海穴在《針灸大全》上叫百蟲窠,《針灸大成》上有一個專門的經外奇穴百蟲窩,位于血海穴上一寸,主治“蟲積,風濕癢疹,下部生瘡”。百是形容數量多,蟲是病因,因蟲而癢,窩是指出蟲所生之地。所以百蟲窩可以治療各種蟲癥,比如各種寄生蟲病、蕁麻疹、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