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哮喘 【治病策略】 1、慢性的哮喘,常常有淤血癥,要合方使用。 【辯證診斷】 1、喘者,氣不下降,口張肩搖,胸脅扇動也。有肺燥而喘者,燥則不能清降也。(清燥泄肺,兼養中氣。) 有心下有水氣而喘者,水阻肺氣不能下行也。(泄水養中。) 有外感衛郁而喘者,衛氣與肺氣原是一氣,衛郁則肺氣不降也。(發散衛氣,兼養中氣。) 年老之人動則發喘者。中虛而陽燥,肺虛而不斂也。(調中養陰,補肺潤木。) 有肝腎干枯而喘者,風氣上沖也。(滋木養肺,兼顧脾土。) 有土濕而喘者,濕則不運,肺氣逆也。(燥土調中,兼降肺胃。) 2、(1)短氣,則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也。二證皆胸中氣病。肺主氣,故屬肺也。 無論喘急,短氣,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為有余之實證。 若氣短空乏不能續息,為不足之虛證。 (2)內因,謂飲冷傷肺,或因痰熱也。外因,謂形寒傷表,表主皮毛,肺之合也,皮毛受邪,其次及膚,及肌,及胸,及腹入胃,皆令病喘,當審陰陽表里,從化主治可也。 3、曹穎甫:咳固不必同 (1)病在內藏為陰,風傷于肺則咳, (2)膈間支飲則咳, (3)腸中燥氣犯肺則咳, 寒縛表陽,外不得汗則喘。元氣下虛,腎不納氣則喘。喘固不必同也。 4、當身體在鼻腔的第一道防線被『感冒藥』瓦解后,防線只好退守氣管,氣管的防線再被氣管擴張劑瓦解,就再退至細支氣管與肺泡、這時肺泡的微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關門,呼吸更不順暢,氣喘就是如此發生的。 5、陽明的氣喘是腹滿而喘,沒有腹滿的喘不是陽明證。 【辯證治則】 1、急救:喘得很厲害,用甘草麻黃湯,麻黃2錢甘草3錢,三碗水煮一碗,一下去喘就停掉了,肺就打開來了,這是應急用的。 2、哮喘,麻杏石甘湯。 3、中藥調節內治法: 對吸入性過敏原敏感的孩子,大多肺衛氣虛,治療以補益肺衛為主,常用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等; 對食物性過敏原敏感的孩子,大多脾虛濕盛,治療以健脾化濕為主,常用陳皮、半夏、茯苓、砂仁、藿香、雞內金等; 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大多血熱瘀阻,治療中要使用川楝子、香附、赤芍等行氣活血藥; 病程較久的孩子,常合并腎氣不足,治療時健脾補腎,常用黃芪、熟地、山藥、山萸肉等; 有些孩子還存在營衛失和、肺經伏熱,則分別進行調和營衛、清瀉肺熱等治療。 4、(1)喘急,短氣,兼直視神昏,汗出潤發,脈微四肢厥冷,皆死候也。 (2)與三陰寒證同見,是為陰喘,宜四逆加杏仁,五味子,虛者倍加人參。 (3)與三陽熱證同見,是為陽喘,宜白虎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4)與太陽表證同見,是為表喘,無汗者麻黃湯,兼煩躁者大青龍湯,有汗者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5)與陽明里證同見,是為里喘,宜大承氣湯,兼結胸者,宜大陷胸丸。 (6)若兼水氣, A、表實者,小青龍湯, B、表虛者及小便不利,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 C、里實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兼腹脅硬痛者,宜十棗湯。 D、里寒者,宜真武湯。 (7)若脈微細,口鼻氣短喘乏,而無陰陽表里證,此氣虛喘也,宜保元湯(人參3克 黃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生姜1片 )加五味子,杏仁。 (8)若喘而唾痰稠粘,喉間漉漉有聲,此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礞石滾痰丸(比例:大黃、黃芩各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消煅)一兩),輕者二陳加苦葶藶子,蘇子之類也。 5、咳嗽有表證: (1)表寒里寒就是小青龍湯; (2)表寒里熱,大青龍湯。 咳嗽不得臥: (1)沒有表寒,沒有里寒,咳、逆、倚、息不得臥就是十棗湯證; (2)咳嗽,咳逆倚息,不得臥,表寒里寒就是小青龍湯主之。 6、(1)氣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龍湯證,也就是寒喘;天氣熱才開始喘,天氣冷就不喘,是熱喘,就是大青龍湯證。 A、熱喘:病人虛汗很多,陽虛了,舌苔黃黃的。氣喘到你的手上的時候,大都是虛證了, 一定喘很久了。處方用大青龍湯和麻杏石甘湯的變方,視胃口好不好而定,胃口好就吃麻杏石甘湯,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龍湯。如果病人喜歡喝酒就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B、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時候都不能睡覺,都要坐著睡,吐出來的是白痰,每天晚上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就開始喘。處方用小青龍湯來加減。 (2)傷寒論喘證辨別:桂枝湯證有喘: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表癥、無汗而喘: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陽明證的喘:蒸蒸發熱、里實證,白虎湯,承氣湯類;非上述癥狀,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湯。 7、表寒里寒的喘癥之甚實者,加杏仁于小青龍湯中,收效更捷。又認為,服小青龍湯一兩劑即愈者,繼服從龍湯一劑可不再發;未痊愈者,服從龍湯一、二劑必然痊愈。從龍湯:生龍骨31克、生牡蠣31克、白芍15克、炒蘇子12克、牛蒡子9克、半夏12克。 8、古人云:發時治標,平時治本。后人以為不可移易。其實標本同治,并不矛盾,惟輕淺者不需治本。臨床體會有喘作,治標無效者,試加治本藥,如益氣加參芪,斂氣用五味,補腎用熟地、菟絲子、巴戟天,諸癥輒能緩解。 9、防風是中醫臨床常用的祛風圣藥,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能抑制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變態反應,緩解支氣管黏膜的充血水腫。 10、晚上氣喘發作即申酉戌亥為腎、心包虛,腎虛當補腎,或補肺金生腎水,或補心陽溫腎, 氣喘即可痊愈。用腎氣丸、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之類加鹿茸、冬蟲、川貝等補氣、溫腎氣喘即愈而不再發作。 11、(1)氣緊喘促,鼻塞聲音不利者,風寒閉肺竅也。宜蘇子降氣湯。 (2)氣喘而促,審系呼出氣短者,內有停水飲也。宜二陳五苓散。 (3)氣喘而促,審系吸入氣短者,腎中之氣虛也。宜八味腎氣丸。 (4)齁鼾有聲,喉中漉漉不利者,痰氣為寒阻也。宜破痰射干丸。 (5)喘齁氣逆,噫咳痰塞溺黃者,肺胃之火逆也。宜清熱降逆湯。 12、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與感染、理化刺激、過敏有關,多發于中年以上,病程緩慢。多在秋冬季節發病。主要出現咳嗽、咳痰,尤以早晨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易于咳出。嚴重者可終年發病,常伴有氣急不能平臥。 (1)如癥見咳嗽、痰多清稀、吸氣短者,屬腎氣虛不能納氣之故,可用腎氣丸以補腎陽而納其氣。因久病津虧,故又補腎陰。取腎肺經脈相連之意。 (2)慢性支氣管炎,“形寒飲冷而咳喘者”,癥見咳嗽氣短,遇冷即發或遇冷加重,脈浮滑或弦滑,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杏仁,以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3)內傷咳嗽,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人蕴刀?,責之于肺臟虛弱、脾失健運,飲食不能化為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氣逆而咳。癥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悶,胃納不振,神疲乏力,氣短促,脈濡滑。治療時,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降逆滌痰。 13、木防己湯應用于心臟疾病的機會較多,心臟瓣膜病、心功能衰竭、冠心病等疾病當有身體活 14、根據病情,栝蔞薤白白酒湯可用于治療心源性哮喘。 【辯證比較】 1、解表化飲方劑: (1)小青龍湯:治表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 (2)射干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藥。射干麻黃湯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2、
【辯證針灸】 1、(1)熱喘:小孩用單刺不留針,呼吸痰的聲音很大,只針不灸:下公孫、內關(胃心胸),足三里、太白(土生金),足臨泣、太白(合化土),云門、肺俞。一般來說氣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 (2)寒喘:除了針之外還可以灸,針灸的穴道還是一樣的,也是虛證的治療,背后的肺俞、脾俞、胃俞,其它的穴道一樣,用土生金的方法來治療。寒喘的時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 2、病人直喘時,先公孫、內關定喘,立竿見影。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哮喘(包括兒童哮喘):用烏骨雞一只,殺好洗凈,生姜3兩切成片,絲瓜筋二錢,放入雞肚內,用線捆好,加油鹽等佐料煨湯,分三天將雞和湯吃完(兒童分五天吃完),輕者一只,重者3只。忌辣、韭菜、羊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