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歲女孩被“遺棄”在幼兒園, 3天無人來接 下午4點半,幼兒園放學,一個4歲小女孩卻遲遲沒有家長來接。 老師以為是家長遲到了,就陪著小女孩一起等。 可等到晚上7點多,也不見家長的蹤影。 老師嘗試聯(lián)系小女孩的父母,電話卻一直關(guān)機。 老師沒辦法,只好先將小女孩帶回了家。 晚上,老師一直嘗試聯(lián)系女孩父母,也沒有聯(lián)系上。 第二天,第三天還是如此。 在和園長商量之后,老師打算先找找小女孩的書包里,有沒有家庭住址等信息。 沒想到,書包打開后,所有人都傻了眼: 里面全是小女孩的衣服。 正常來講,孩子上學不可能會帶這么多衣服。 老師覺得不對勁,連忙報了警。 在民警的幫忙下,他們找到了小女孩的爺爺奶奶,這才知道為什么沒有家長來接孩子。 原來,孩子的父母最近吵架了,正在鬧離婚。 爸爸平時也不怎么管孩子,而媽媽吵架后也想著'憑什么我要帶孩子'。 于是,她就把孩子的書包里塞滿了衣服送去了幼兒園,想著孩子的爺爺奶奶會去接孩子。 誰知道孩子的爺爺奶奶并不知道孩子一直呆在幼兒園,這才造成3天都沒有家長去接孩子的情況。 得知是這樣的情況,老師既難過又氣憤。 身為父母,為什么會對孩子如此不負責任。 吵架應該是夫妻間的事情,為什么要遷怒到孩子身上? 父母把孩子帶到世上,就有責任讓他健康成長,讓他感知世上的美好。 而不是,讓他成為父母爭吵的受害者。 父母經(jīng)常吵架 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有調(diào)查研究顯示: 夫妻經(jīng)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相比較來看,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也就是說,夫妻經(jīng)常吵架帶給孩子的傷害,甚至比離異還要大。 英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還可能導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無論孩子是多大,父母吵架對于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傷害:
而且,這種傷害像是種慢性病,內(nèi)隱,且病程漫長。 在爭吵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都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 他們會習慣去迎合別人,來獲得所有的人喜歡,一旦別人釋放出不好的信號,就會產(chǎn)生自我厭棄,壓抑自己的個性,甚至會回避親密關(guān)系。 就像薩提亞曾說的那樣: “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師,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溫暖的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diào)查報告》報告顯示,孩子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首是“有溫暖的家”。 可見,一個有溫暖的家,就是孩子最好的港灣。 作為父母,一定要時刻謹記,孩子不該成為夫妻矛盾的承擔者。 吵架的正確方式 很多人要說了,婚姻中哪有夫妻不吵架的? 是的,夫妻之間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和摩擦。 但吵架歸吵架,不在孩子面前爭吵,是父母解決矛盾時對孩子傷害最小的選擇。 有什么問題,先冷靜下來,盡量避開孩子,私下去解決。 不考慮孩子,只顧著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是極其自私和不負責的做法。 如果實在沒有控制住情緒,還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了。 那么,就一定要當著孩子面和好,并及時安慰孩子的情緒。 ![]()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就曾討論過當著孩子面吵架的問題。
這里要說一下電影《怦然心動》里,朱莉父母吵架后的做法,就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補救。 朱莉父母因為一些事情大吵,爸爸因為憤怒,用力拍打了餐桌。 這把小朱莉嚇哭了。 爸爸意識到自己的失控,立刻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并馬上向妻子和女兒道歉。 爸爸向女兒保證:“對不起,朱莉安娜,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向你保證。”
隨后,媽媽也來到了朱莉的房間,告訴朱莉:她有多么的愛她的父親,愛他的堅強和善良。 父母的做法,讓朱莉感受到:父母還是彼此相愛的,他們之間的情感并沒有因為這次爭吵而消減,只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情緒而已。 朱莉說:我覺得媽媽不容易,也覺得爸爸不容易,但是擁有他們,我覺得很幸運。 是啊,父母間彼此相愛,彼此理解,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如果不是朱莉父母及時地補救,對于朱莉幼小的心靈來說,也許將是一生都難以愈合的傷害。 ![]() 周國平說,一個家庭和睦,父母相愛,孩子能在有愛和快樂的氛圍中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每個父母都有責任管好自己的情緒,別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宣泄口。 《您家的氛圍》這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間的和睦相處,彼此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這是在向孩子無聲的聲明并使之深信不疑: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心靈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樂土。” 父母相愛,是孩子感知愛和美好的基礎(chǔ),也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所以,為了讓孩子健康自由成長,請給孩子們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吧! ▍作者:十八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