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教、家風,古語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以下有關于家庭家教家風的名言警句與友友們分享: ? 01 ? 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 【解釋】意思是端正了家道之后天下就能安定。家和“君子”的自我修養、社會風化密切相連。由此可見,《周易·家人》的大意和《禮記·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古人重視“風化”,強調“風化”先從家庭做起,先從處王尊位者做起,先從每個人做起。故“君子”居家應當修言行、美風化,改善自我,影響社會。只有端正了家道,天下才可能安定下來。 ? 02 ? 家富而愈儉。——《荀子·儒效》 【解釋】全句為“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戒”,身居高位,越要謙恭待人;家財越富有,越要注意節約。戰勝了敵人,越要提高警惕。儒家素來推崇節儉反奢,孔子一再提倡溫、良、恭、儉、讓五種德性荀子也反復強調人要“恭儉”,提倡力行儉樸的盛德之風。 ? 03 ? 家和貧也足,不義富多擾。——[清]申延《耐俗軒新樂府》 【解釋】意思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過日子,就算貧窮,也能過得很開心滿足,而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錢財,一家人不團結友愛,縱然家里財富再多,日子也會過得不舒心,有諸多困擾。 ? 04 ? 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解釋】全句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父親慈愛而能進行教導,兒子孝敬而能加以規勸,兄長友愛而待人平等,弟弟尊敬而又順從,丈夫和氣而講道理,妻子溫柔而品行端莊,婆母仁慈而又寬容,媳婦聽話而又溫順,這就是禮的有益作用。總之,一家上下都彬彬有禮,家庭關系就會非常和睦。 ? 05 ? 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美]古德《家庭》 【解釋】意思是家庭是一個生長的環境,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家庭。孩子從呱呱落地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 ? 06 ?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漠》 【解釋】意思是能夠辛勤地為國家效力,能夠節儉持家。成語“克勤克儉”源于此,意思是既能勤勞,又能節儉。后來也用作“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大禹謨》中記載舜帝稱贊大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舜說大禹:你完成了治水大業,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而居家生活卻樸素節儉;你不自我滿足,不虛夸;你不夸耀自己的才干,因而天下人沒有誰與你爭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績,因而天下人沒有誰與你爭功。 ? 07 ?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記》 【解釋】意思是治家嚴謹,家庭就和睦;與鄰里寬厚相處,鄰里間就和睦。處己嚴待人寬,不僅是個人處世之道,也是和睦持家之方。 ? 08 ? 成家之道,日儉與勤。——[宋]《林逋省心錄》 【解釋】全句為“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公正和清廉是從政的要領,簡樸和勤勞是持家的方法。黨員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儉戒奢,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廉潔意識,不斷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家教家風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往今來,名門望族無不對家教家風之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