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子義 古交市(140181),山西省轄縣級市,由太原市代管。位于太原市西北。面積1551平方千米,人口21.08萬(2020年)。因原為隋代交城縣故治,因名故交,后訛為古交。 轄4個街道、3個鎮、6個鄉:東曲街道、西曲街道、桃園街道、屯蘭街道、河口鎮、鎮城底鎮、馬蘭鎮、嘉樂泉鄉、梭峪鄉、岔口鄉、常安鄉、原相鄉、邢家社鄉。駐東曲街道青年路1號。 歷史沿革:交城縣(596)-析置盧川縣[治爐峪口](713)-撤銷盧川縣,并入交城縣(714)-河口工礦區[治河口鎮]、古交工礦區(1958)-古交市(1988) 隸屬變化:并州、太原郡(隋)-撤銷(714,唐)-太原市(1958) 駐地變化:古交鎮(596)-大陵莊(今交城縣城)(691)-屯蘭川(1938)-河口(1958)-古交鎮(1959)-東曲街道(2001,更名) 地處太原盆地以西、呂梁山脈主峰關帝山東翼、云中山南端,外圍地勢較高,中部則逐漸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標高為2100米,丘陵山地超過全市總面積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汾河及其支流獅子河、屯蘭河、大川河等穿流市境。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礦產資源有煤、鐵、銅、錳、石英、硫磺、石膏、石灰石。古跡和紀念地有古交舊石器遺址,以及劉莊摩崖刻石、南巖石窟、千佛寺、睦聯坡革命烈士陵園等。 ![]() (1)東曲街道(面積74.1平方千米,人口4萬) 因位于汾河轉向東南方向以東的彎曲地帶而得故名。 駐地:長峪溝社區濱河南路北 轄10個社區、4個村:新村街社區、建設路社區、川東社區、青年路社區、義學路社區、汾西苑社區、小峪溝社區、河南社區、鐵磨溝社區、長峪溝社區、西福苑社區、蘆子足村、神堂巖村、許家山村、高五足村。 歷史沿革:東曲街道(1985)-河南鄉并入(2001) ![]() (2)西曲街道(面積21.2平方千米,人口1.8萬) 因位于汾河轉向東南方向以西的彎曲地帶而得故名。 駐地:西曲社區金牛西大街22號 轄6個社區、2個村:石炭咀社區、濱河北路社區、迎賓路社區、礬石溝社區、西曲社區、灘上社區、永樹曲村、港立村。 歷史沿革:西曲街道(1985) (3)桃園街道(面積62.4平方千米,人口4萬) 因轄區內的桃園小區而得名 駐地:騰飛路社區 轄8個社區、6個村:騰飛路社區、當中街社區、千佛路社區、桃園路社區、青山路社區、郝家莊社區、馬蘭灘社區、福康苑社區、麻坪嶺村、李家社村、梁莊村、高升村、石家河村、東大嶺村。 歷史沿革:古交鎮(1984)-桃園街道(2001) (4)屯蘭街道(面積19.3平方千米,人口1.9萬) 因地處屯蘭河中下游而得名 駐地:木瓜會社區 轄7個社區:康樂苑社區、屯樂苑社區、木瓜會社區、電村社區、冷泉社區、鹿莊社區、風坪嶺社區。 歷史沿革:屯蘭街道(1997) (5)河口鎮(面積201.47平方千米,人口2.3萬) 因位于汾河北岸和磨石溝口,故名 駐地:河口村河康街1號 轄6個社區、14個村:掃石社區、汾水社區、寨上社區、火山社區、河下社區、河口社區、大坡村、石當河村、栲栳村、后溝村、耿家莊村、溝底村、小南坪村、神堂坪村、大南坪村、解家塔村、吾兒峁村、曹坪村、院家峁村、磨石村。 歷史沿革:河口鄉(1956)-河口鎮(1984)-曹坪鄉、大南坪鄉并入(2001) ![]() (6)鎮城底鎮(面積50.63平方千米,人口1.3萬) 因今之爐峪口為唐盧川縣城遺址,鎮城底與爐峪口隔河相望,形成犄角之勢,起鎮城之用,故名 駐地:鎮城底社區雁鴻路 轄4個社區、9個村:鎮城底社區、上雁門社區、下雁門社區、城家曲社區、長足上村、陰家溝村、八字山村、赤泥巖村、獨蘭村、山頭村、西巖村、臺盤村、佛羅漢村。 歷史沿革:鎮城底鄉(1953)-鎮城底鎮(1984)-析置鎮城底街道(1989)-鎮城底街道并入(2001) (7)馬蘭鎮(面積114.56平方千米,人口2.2萬) 因馬蘭煤礦得名 駐地:利民社區同心街1號 轄4個社區、10個村:利民社區、西塔社區、馬蘭社區、武家莊社區、姫家莊村、康莊村、南龍溝村、比社村、下石溝村、營立村、西溝村、七佛溝村、白草塔村、武家坡村。 歷史沿革:馬蘭街道(1997)-與姬家莊鄉合并為馬蘭鎮(2001) ![]() (8)嘉樂泉鄉(面積286.58平方千米,人口1.3萬) 因位于背風向陽之處,泉水甘測,土地肥沃,適宜居民生活而得名 駐地:嘉樂泉社區 轄2個社區、13個村:鐵爐溝社區、嘉樂泉社區、郝家曲村、佛堂坪村、咀頭村、南村、盤道村、冶元村、陽巖村、明家洼村、閣上村、獅子村、紅梁巖村、貓兒尖村、西岔村。 歷史沿革:嘉樂泉鄉(1953)-閣上鄉并入(2021) (9)梭峪鄉(面積42.4平方千米,人口1.6萬) 因相傳境域古時原是莎草地,故名莎峪,后因諧音而得名 駐地:梭峪村 轄5個社區、4個村:長峁社區、獅河口社區、梭峪社區、會立社區、白家溝社區、爐峪口、李家溝村、長港村、杏林坪村。 歷史沿革:杏林坪公社(1965)-梭峪公社(1983)-梭峪鄉(1984) (10)岔口鄉(面積175.54平方千米,人口1萬) 因位于屯蘭河上游三條支溝的交匯之處而得名 駐地:岔口村委下陽坡村 轄12個村:岔口村、提子頭村、周山莊村、安家溝村、關頭村、大應寒村、賽底村、大濟溝村、新房村、席麻溝村、杜里溝村、麻會村。 歷史沿革:岔口公社(1958)-岔口鄉(1984) (11)常安鄉(面積97.53平方千米,人口0.84萬) 原名長干(竿)村,有長久實干之意,逐步演繹為長干或常干,后取吉利之意改名常安 駐地:常安村 轄12個村:常安村、東塔村、科頭村、郭家梁村、水益村、龍莊溝村、小婁峰村、陸聯坡村、南頭村、曲坪村、麻家口村、辛莊村。 歷史沿革:常安公社(1961)-常安鄉(1984) ![]() (12)原相鄉(面積106.25平方千米,人口0.67萬) 以原相村得名 駐地:原相村003鄉道與227縣道交叉口西南150米 轄10個村:原相村、上白泉村、下白泉村、寺行村、白岸村、姚家社村、兆峰村、胡家峪村、趙河口村、下石沙村。 歷史沿革:原相公社(1958)-原相鄉(1984) (13)邢家社鄉(面積261.91平方千米,人口1.2萬) 以邢家社村得名 駐地:邢家社村彩虹路 轄15個村:邢家社村、康家社村、西峪溝村、劉莊村、龍子村、中社村、油房坪村、鄭家莊村、陳家社村、關頭村、草莊頭村、宋家莊村、南溝村、上莊村、瓦屋溝村。 歷史沿革:邢家社鄉(1953)-草莊頭鄉并入(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