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大學被拆分的歷史,就不得不提這所高校:國立廣西大學。現在的廣西大學,雖然被評為211工程院校,卻經常被人詬病為一所徹頭徹尾的“政策傾向性”211,實力有點拉跨。其實,廣西大學在祖上實力雄厚,曾經也是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論排名可以排在全國前八。無奈由于歷史等原因,經歷了拆分。從它這里被拆分出去的學院都不一般,都成為獨立的知名高校,尤以兩湖地區的名校居多。 ![]() 國立廣西大學的歷史沿革 1928年,中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民主革命家馬君武以'復興中華,發達廣西'的宗旨創建了廣西大學。1936年,學校遷到桂林。1939年,當時國民政府正式確立廣西大學為國立廣西大學。 ![]() 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是廣西大學的輝煌時期之一,竺可楨、李四光、李達、陳望道、王力、劉仙洲、陳寅恪、盛成、陳煥庸、千家駒、施汝為、盧鶴紱、紀育灃、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學水平,更是把廣西大學的名聲傳向了全國。 當時為何會有那么多名人學者去廣西大學任教或演講?這主要歸結于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是當時的民生要地、軍事重鎮。作為抗戰大后方的民主據點,從全國各地逃難來桂林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作家、藝術家、學者等。當時的桂林可謂是文化空前繁榮,民眾救亡情緒高漲。“文人薈萃,書店林立,新作迭出,好戲連臺”。 因此,在整個動蕩時期,國立廣西大學是影響最小的,在全國的高校實力中完全可以排到前八名。1949年,新中國成立,廣西大學已發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系和4個專修科,在全國都是一所有影響力的大學。 ![]() 可好景不長,1952年開始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廣西大學開始了落后的局面。 先來看下廣西大學建校史。 ![]() ![]() ![]() 國立廣西大學不像山東大學那樣還留有部分院系,1953年的廣西大學是被撤銷的,所有的院系進行統一調整到華南區各高校,從此江湖不再有廣西大學的名號。 大致梳理下,此次院系大調整中廣西大學被拆分出去的院系情況。 廣西大學文教學院,解散后并入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大學法商學院,解散后并入中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大學。 廣西大學理學院,解散后并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廣西大學工學院,解散后并入華中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工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利學院。 廣西大學農學院,解散后并入華南農業大學,南昌大學(原江西大學)。 部分教授調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 可以看出,當時的廣西大學被拆分出去的院系,主要合并到了湖南和湖北兩省高校,如今這些都已經成為985、211。即使是去廣東和江西的院系,也是同樣的情況。 細心的網友會發現,廣西大學是一個位于南方的國立院校,在當時的實力和名氣上,完全不輸給山東大學,為何會被拆分得如此徹底? ![]() 從當時記載的一些資料中可以找到答案:學校的創始人馬君武,在教育界有著“北蔡南馬”之稱,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愛國人士,卻“站錯了隊”。同時,時任廣西地區的領袖是李宗仁、白崇禧,同樣“站錯了隊”。再聯系到那時的所有教會大學一樣的待遇,就好理解了。 廣西大學雖然沒有了,但廣西人民曾經所付出的努力,給全國抗戰勝利貢獻著重要的力量。廣西人民1000萬,抗戰出兵100多萬,民兵100多萬,文化水平是全國最高的,當時的廣西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六年制義務教育。 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強烈要求下,在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準廣西大學恢復重建,校長由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韋國清上將兼任,學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此時重建的廣西大學和之前的廣西大學除了校名相同,其他毫無關系。 ![]() 1997年,廣西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并,組成新的廣西大學,并在1999年正式成為211工程院校,這也是廣西唯一的一所211。雖然被列為211院校,但學校的實力確實很難回到巔峰,大家知道這是政策性211。 在教育部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廣西大學一共有27個學科參評,沒有一個A類學科,實屬尷尬。其中,B類學科有8個,包括應用經濟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等。絕大部分為C類學科:數學、電氣工程、軟件工程等。 ![]() ![]() 廣西大學入選了雙一流,只有一個學科:土木工程與先進材料學科群。 在軟科大學排名上,廣西大學的排名在211院校中也是靠后的,2019年位列133名,2021年上升到94位,在211院校中屬于中下游水準。 ![]() 后記: 曾經的廣西大學,實力雄厚,名家輩出,聞名全國,被拆分得也是最徹底的。 如今的廣西大學,很難再回到當年的巔峰時期,主要歸結于廣西近些年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滯后,直接影響的就是科研和人才的引進。最后,引用一段美國傳教家艾迪博士在1935年用英文發表短文:“中國各省之中,只有廣西一省可稱為近乎模范省。” 廣西大學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