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術內容 以加味半夏瀉心湯為主方治療。方藥組成:黨參15g,法半夏、天麻、川牛膝各12g,黃芩、干姜各9g,黃連3g,炙甘草6g,大棗5枚。用法:水煎取汁,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以4周為1個療程。 臨床療效 1個療程結束后,高血壓改善: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7.50%;癥狀療效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 治驗點評 ![]() 高血壓病的發病與痰濁關系密切,痰濁不僅是高血壓病的始動因素,而且貫穿于高血壓病的全過程,高血壓病屬中醫學“眩暈”、“頭痛”、“風頭眩”等范疇,根據病因病機可分為風、火、痰、瘀、虛五證。《丹溪治法心要·頭眩》中云“此證屬痰者多,無痰則不能作眩”,而脾為“生痰之源”,可見脾虛聚濕生痰是導致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人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素體肥胖、恣食肥甘厚膩、飲酒過多或過度勞倦,損傷脾胃,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濁失常,而致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 平素陰虛或久病耗陰致肝腎陰虛,陰不斂陽,肝陽上亢,肝陽強久,克伐脾土,也可導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肝陽夾痰濁,擾動清竅則頭暈頭脹等諸癥由生。高血壓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腎氣虧虛,精氣漸衰,腎精不足,虛火內生,灼津成痰,痰濁上犯清竅也可導致眩暈;肝腎為母子之臟,腎陰虛則肝陰亦虛,水不涵木,木不疏土,脾失健運,痰阻經絡,清陽不升,清空之竅失于所養所以頭目眩暈。“津血同源,痰瘀相關”。上述原因形成的痰濁之邪,滯于脈道,釀生瘀血,因痰致瘀,痰瘀膠結,阻塞脈道,則清竅失聰,發為眩暈。《丹溪心法·頭眩》篇謂:“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藥及降火藥”。《景岳全書》曰:“人之多痰,悉內中虛使然”。半夏瀉心湯源于《傷寒論》之太陽篇,本方寒熱互用,苦辛并進,意在調和脾胃,降逆開痞。所以臨床上凡遇脾胃失和,中焦阻滯之病證皆可運用,方以芩、連之苦寒以降胃氣;用干姜之辛熱溫脾以升脾氣;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以參、草、棗以補脾胃之氣弱,再參天麻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痙,川牛膝補益肝腎、引血下行。諸藥相合,則痰濁得泄,水濕得滲,風陽得清,濁降清升,氣化復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