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服飾產業分階段發展特征![]() 中國最早的本土體育服飾品牌中,李寧品牌由奧運冠軍李寧于1989年在廣東創立,而其他品牌幾乎都是起源于福建晉江的晉江系品牌,早期主要從事外貿OEM業務,快速積累了體育服飾的生產能力和資本。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和市場競爭加劇,眾多企業嘗試注冊商標走向品牌化運營。 ![]() 品牌覺醒期(1990-2001)成立自主品牌后,本土運動服飾企業開始加碼品牌營銷。 李寧由于創始人奧運冠軍的特殊身份與中國體育事業深度綁定,在1992、1996、2000年連續贊助了中國奧運代表團,并在2001年成為中國奧委會戰略合作伙伴。 1999年,安踏體育首次出資80萬元簽約男子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為代言人,并在CCTV-5播放“我選擇,我喜歡”廣告片,開創了本土運動品牌代言人營銷的先河,迅速贏得了品牌知名度。 其他品牌也開始效仿“賽事贊助+明星代言+廣告投放”的品牌營銷模式:特步簽約了以謝霆 ![]() 快速擴張期(2002-2008)進入21世紀后,成功申辦2008奧運會、加入WTO、中國男足世界杯出線極大刺激了體育消費需求,經濟持續增長也支撐了體育服飾市場擴容,據Frost & Sullivan統計2008年體育服飾市場規模達533億元,CAGR5約21.7%。 行業高景氣下本土體育服飾企業先后登陸資本市場,2004年李寧率先在香港上市,確立了在本土體育品牌中的領先地位,緊接著安踏體育、特步、361°、匹克也在香港上市融資擴大經營規模,但同期德爾惠、金萊克由于戰略失誤和經營因素影響錯過了上市窗口期。隨著頭部企業規模、品牌效應顯現,行業逐漸開始分化。 ![]() 行業調整期(2009-2013)![]() 賽事驅動下國產品牌過度擴張,迎來體育用品市場拐點。2008年之前國產體育服飾企業集中上市、大量盲目開店使得短期市場供應過剩,疊加北京奧運會熱潮褪去后行業由概念型消費驅動向體驗型消費驅動的需求切換不暢,大眾體育發展不足因而基于體育愛好者群體的增量消費升級需求遲遲無法接力,最終導致行業快速達到瓶頸陷入調整期。 李寧品牌定位失誤,公司財務指標下滑。在2010年將品牌標識“一切皆有可能”更改成“讓改變發生”,開啟新一輪的改革。但由于前期主要采取渠道擴張型發展模式,公司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力,消費者粘性不足。品牌定位高端的同時提高了售價,極大地挫傷了原本忠實的核心消費群體。公司市場份額不斷流失,財務指標惡化。 經營轉型期(2014-至今)2014年后隨著行業完成消費驅動換軌和庫存逐步消化,中國體育服飾企業開啟發展新模式,同時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顯現也為行業復蘇提供了良好基礎。 李寧和安踏的發展戰略及相關舉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