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敦煌歷史:四、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

     丘山三也君 2022-02-23

    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

      在敦煌,大致相當于中唐的是吐蕃占領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后,早已覬覦唐土的吐蕃趁機大舉東進。至大歷十一年(776年)已攻陷了除沙州以外的整個走廊地區,沙州敦煌便成為河西尚在抗蕃固守的唯一據點,至貞元二年(786年)才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提出“勿徙他境”的條件與吐蕃議和。

      吐蕃占有敦煌60余年(786~848年),他們在這里強制推行吐蕃化政策,逼迫沙州人民接受吐蕃落后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漢族民眾飽受外族侵凌的苦難,敦煌社會的正常發展也受到了阻礙。但在這股逆流中,敦煌地區的佛教事業卻得到吐蕃統治者的全力支持,僧侶地位提高,寺院經濟發達,莫高窟的開鑿也久盛不衰。
     
     
      在敦煌,大致相當于中唐的是吐蕃占領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后,早已覬覦唐土的吐蕃趁機大舉東進。至大歷十一年(776年)已攻陷了除沙州以外的整個走廊地區,沙州敦煌便成為河西尚在抗蕃固守的唯一據點,至貞元二年(786年)才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提出“勿徙他境”的條件與吐蕃議和。

      吐蕃占有敦煌60余年(786~848年),他們在這里強制推行吐蕃化政策,逼迫沙州人民接受吐蕃落后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漢族民眾飽受外族侵凌的苦難,敦煌社會的正常發展也受到了阻礙。但在這股逆流中,敦煌地區的佛教事業卻得到吐蕃統治者的全力支持,僧侶地位提高,寺院經濟發達,莫高窟的開鑿也久盛不衰。
     
     
      1、吐蕃對隴右河西的進攻及沙州城的陷落

      吐蕃是7世紀初在西藏地區形成的一個奴隸制國家。吐蕃民族粗獷剽悍,能征善戰,吐蕃奴隸主貴族很早就懷有吞并唐朝長安以西大片疆土,甚至消滅唐朝的野心。但是唐朝前期國勢強盛,邊界上精兵數十萬,良將千余員,軍事實力十分雄厚。僅敦煌附近就有武德年間設置的玉門軍、神龍元年設置的豆盧軍(駐沙州城內)和開元末期設置的墨離軍等,玉門、敦煌、安西三地共屯駐著邊兵14500人,蓄養戰馬1400匹。至景云元年(710年)唐朝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節度使——河西節度使,統領涼、甘、肅、瓜、沙、伊、西7州,使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得以統一指揮,令外族無懈可擊。面對強盛的大唐,吐蕃貴族只得一面繼續維持立國之初與唐朝確立的甥舅關系,一面不時伺機在唐蕃邊界制造一些武裝沖突。
     
      天寶十四載(755年),中原地區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它不僅使“開天盛世”就此結束,唐朝從此走向衰落,同時對中亞史也有巨大影響。為迎擊叛軍,唐朝四處調兵,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隴右的多支唐軍勁旅都被調往中原奔赴國難,西北邊備頓顯空虛,早已覬覦唐土的吐蕃趁機躍馬東進,很快攻陷了隴右的十幾個州郡,并于763年十月攻進唐朝京師長安,大肆掠奪施暴,十幾日后又退回隴右,以此為根據地,開始了對黃河以西唐朝疆土的大舉進攻。

      隴右的失陷使河西與中原的聯系中斷,盡管河西漢唐軍民與吐蕃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但終因勢單力薄而無法阻擋吐蕃的百萬鐵騎,河西諸州漸次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親自指揮的這次進攻是由東向西推進,764年攻克了涼州,此后涼州遂成了吐蕃在河西地區行使統治的最為重要的根據地。兩年后的766年,吐蕃又占領了甘州和肅州,迫使河西節度使西奔。776年吐蕃更攻陷了瓜州,再向西就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綠洲城市沙州敦煌了,此時沙州已成了河西尚在抗蕃固守的最后一個據點。

      早在永泰二年(766年)五月甘、肅二州相繼陷落后,河西節度使楊休明便已移鎮沙州,指揮這里及其鄰近地區的抗蕃斗爭。楊休明陣亡后,副將周鼎便派人赴安西四鎮(一說回鶻)搬請救兵。一年多后仍無結果,吐蕃卻已徙帳南山,大將尚綺心兒率雄兵開始強攻沙州城,周鼎遂打算焚燒城郭,引領眾人逃往他處。但部下中多有主張抗戰到底的將士,兵馬使閻朝縊殺了周鼎,自領州事,率眾又固守了多年。

      迨至786年(又有777、781、787年諸說)時,沙州已被吐蕃圍困了10余年,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無法再撐持下去了,閻朝等便提出了沙州百姓不遷徙他境的條件,登上城墻與吐蕃議和,得到吐蕃統治者的明確承諾后才放棄武裝,接受了吐蕃王朝的管轄。后來吐蕃統治下的沙州民眾,將閻朝經過談判出降,吐蕃和平占領沙州這一歷史事件簡稱為“番和”。今天我們在吐蕃時期的敦煌文書中經??梢钥吹健胺汀币辉~。這個“番和”是敦煌人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苦戰10余年換來的,它使敦煌民眾能夠留居故土,沙州地方得以保全免毀。敦煌人民為桑里所進行的這番艱苦斗爭是可歌可泣的。


      2、敦煌人民的反抗與吐蕃的統治措施

      吐蕃占領沙州后不久就密謀殺害了閻朝,但是沙州人民的反抗并未因此而停止。據敦煌文書載錄,沙州民眾曾多次起義反抗吐蕃奴隸主的殘暴統治,其中較著名的是驛戶氾國忠與張清領導的起義。僅氾國忠領導的那次發生在一晝夜間,只有十來個人參加的規模很小的起義就給了吐蕃統治者以沉重打擊,迫使吐蕃在沙州的最高統治者節兒蕃使等自焚于火中,說明驛戶們的反抗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暗中支持。

      面對沙州人民接連不斷的反抗,吐蕃統治集團大為恐慌,他們在直接派兵鎮壓的同時,還盡收民間鐵器,以嚴加防范。但人民的反抗仍然此伏彼起,迫使吐蕃不得不放棄最初的殘暴鎮壓政策,與百姓多次盟誓,并利用降蕃唐官維持統治。

      吐蕃對沙州的有效統治大約始于788年。這一年吐蕃在沙州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戶口清查活動,以后又徹底廢除了唐朝的鄉里制,強制推行吐蕃本土行用的部落制,將普通民眾全部編入部落?,F在已知吐蕃在沙州至少編制過兩次部落。第一次是在790年前后,編制了僧尼、行人、絲棉、道門親表等部落。第二次是在吐蕃統治中期的820年左右,編創了阿骨薩、悉董薩、悉寧宗3個漢人軍部落,以后還編制過通頰軍部落。吐蕃這一次編創軍事部落實際是要將沙州地區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臣民納入自己的軍事組織中,以適應對這一地區進行長期統治的需要。

      吐蕃在河西統治的軍政中心是涼州和瓜州。在瓜州設有乞利本(意為萬戶長,相當于唐之節度使),沙州在他的轄區之內。沙州的軍政長官名為節兒,屬千戶長,一手掌管著軍防、征稅、判案等一州之全權。節兒的下屬官員有小千戶長、將頭等。將頭統管部落的下級組織“將”,將的規模約與唐朝的鄉相仿,是沙州百姓申報戶口,造作手實,交納賦稅,承擔雜役的基本單位。

      吐蕃在統治沙州敦煌初期曾推行過計口授田制度,并改行新的賦稅制,按地畝征收地子(地租),按戶征收突稅。這兩項賦稅大大超過了以前唐政府對百姓的征收數額,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在加重百姓經濟負擔的同時,吐蕃還在沙州實行了森嚴的民族統治,推行了一系列吐蕃化的管理措施,以盡可能消弭漢唐影響。這種情況在吐蕃統治初期尤其嚴重,他們于占有敦煌不久即規定當地居民不得繼續使用唐朝的紀年歷,而要改用吐蕃的五行地支歷,用地支和十二生肖紀年。這種紀年法相當粗略,循環周期很短,根本不便使用,敦煌文書S.3287中的《甲子五行歌訣》即反映了其部分內容。除廢除唐歷外,吐蕃奴隸主貴族還懼怕使用漢語會引起沙州人民民族感情的激發,而強制推行吐蕃的語言文字,今日敦煌文書中還保留有大量藏文文獻。在生活習俗上,吐蕃奴隸主強迫沙州人民吐蕃化,逼迫漢人辮發易服,僅準他們在每年正月穿著漢裝祀禱慟哭,之后又須立即收藏,恢復吐蕃服飾。在經濟生活中,吐蕃也推行他們的交易方式,禁用唐朝的貨幣,使商品交換又倒退回了實物交易的階段。

      吐蕃雖憑借武力和行政命令強制推行了這些措施,但是他們的經濟文化水平相對于高度文明的沙州敦煌來講畢竟是太落后了,僅靠他們自己根本無法行使統治,因而不得不拉攏當地的世家豪族,利用他們和降蕃唐官穩定政治局面。吐蕃曾將大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委以重任,到后來甚至將沙州地方的部分政權、軍權和稅收管理權也交給了他們。敦煌文書《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功德記》中所載的陰嘉政、陰嘉義、陰嘉珍一門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任用漢人的同時,吐蕃也調整了其他一些統治策略,保存沿用了某些唐朝舊制甚至北朝時的制度,如呈報手實的格式即續用唐制,北齊的驛戶舊制也被重新啟用,而源于北朝的寺戶制度更是隨著佛教的大發展再度盛行。
     
     
      3、吐蕃占領時期迅猛發展的敦煌佛教

      吐蕃統治者篤信佛教,在他們的提倡和扶植下,敦煌的佛教事業繼續向前發展,取得了獨尊地位,同時還躲過了唐會昌滅佛的法難。

      佛教的大發展首先表現在敦煌佛教理論水平的提高。吐蕃統治者經常請內陸高僧來敦煌講經,又在沙州地區組建了譯場和經坊,延請高僧于此譯經,并不斷派人赴中原求經,以補充和豐富敦煌經籍的內容。這些舉措使得敦煌地區的譯經和著述活動十分活躍,高僧迭出。如著名僧人摩訶衍就在番和后將許多漢藏文佛經互譯,并奉吐蕃贊普詔命赴邏娑(今拉薩)傳授漢地頓悟禪法。另一位高僧曇曠也著有《大乘入道次第開決》、《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大乘二十二問本》等書,其中的《大乘二十二問本》系應吐蕃贊普所請而寫,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有名。那時赤松德贊對拉薩教學論爭中的一些問題十分困惑,遍訪當地僧侶仍得不到解答,遂特意致函敦煌大德曇曠,請他為自己解惑。曇曠便撰寫了這本書,一一回答了有關佛教漸頓之爭的疑難問題,對西藏佛教界影響很大。

      進入9世紀以后,西藏佛教獲得了很大發展,敦煌此時也開始吸收西藏佛教的一些內容來提高本地區佛教的理論水平。833年西藏高僧法成就曾來到河西,在沙州、甘州等地居留了20多年,翻譯了大量佛經,成為河西高僧之首,對西藏佛教在河西敦煌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與高僧輩出相應,普通僧尼的人數也急劇增多。當時僅3萬人的沙州就擁有上千僧尼,僧尼占總人口的比例大大超過了其他地區,吐蕃統治者遂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進行管理:將僧人相對集中,在編創部落時將僧尼劃并入一個僧尼部落,同時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區分不同僧職:在占領敦煌初期先是暫時延用唐朝舊制,至810年以后更用吐蕃新制,出現了三學教授、都教授、都法律、法律、尼法律、都判官、判官等僧官名稱。教團內部組織則以都教授司(簡稱都司)為最高機構。都司下面再設立許多直屬分支機構,分別掌管具體宗教活動或日常事務,如儭司負責由布施所得財物的保管和分配,佛帳所掌管佛物,常住處掌管僧物。各機構由專門僧官具體負責,定期更換。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佛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活動的宗教色彩減弱,世俗化傾向愈益強烈。在政治上既依附于世俗政權,附和官府意志,又參與政事,輔助官府統治百姓。在經濟上這種世俗化傾向則表現為寺院經濟的空前繁榮。吐蕃統治者積極給敦煌各寺配備土地和寺戶,這些寺戶是寺院的依附者,地位相當于唐朝的部曲,他們為佛寺耕種土地并從事其他各種勞役,使寺院財富遽增,進而發放高利貸營利。為執掌寺院的經濟活動,當時的佛寺中除“三綱”而外,普遍增置了“寺卿”一職,由俗人擔任,參與寺院中寺戶、僧籍、財務等寺務的具體管理和監察。
    隨著佛教勢力的膨脹,敦煌地區的建寺開窟活動十分活躍,新增建了永康寺、興善寺、永壽寺、三界寺、顯德寺、凈土寺、安國寺、圣光寺等10來所寺院。其中圣光寺是攻陷沙州,并任駐守沙州第一位吐蕃長官的吐蕃大相尚綺心兒在沙州城內興建的。與建寺同時,吐蕃統治時期河西地區的開窟造像活動也很頻繁,莫高窟和榆林窟中都新修了許多洞窟。


      4、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石窟藝術

      莫高窟今存吐蕃時期開鑿的洞窟40多個。這一時期的莫高窟石窟藝術與唐前期,特別是盛唐的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在洞窟形制、窟內彩塑和壁畫藝術上又有自己的特點。

      吐蕃時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有3種,最常見的為繼承盛唐遺制的殿堂式;另一種為涅槃窟,平面呈橫長方形,盝形頂,正壁下為通壁寬的佛床,佛床上塑臥佛,第158窟是吐蕃時期最大的涅槃窟;還有一種為隧道窟,平面也大體呈橫長方形,圓券頂,正壁下修佛床,佛床后鑿通與人等高的隧道,供善男信女們右旋念經禮佛,這也是一種大型洞窟。吐蕃時期洞窟的修造十分考究,窟頂華麗,四壁方整,盝頂帳形龕以及佛床、壺門等無不嚴整精巧。

      Image
      莫高窟 第158窟 涅槃像

      吐蕃時期莫高窟彩塑的內容與唐前期基本相同,為釋迦牟尼佛像,三世佛、七世佛像及由佛與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脅侍組合而成的群像。在吐蕃時期眾多的彩塑中,第158窟的涅槃像(見圖13)成就最高。這尊涅槃像長達15米多,右脅而臥,軀體比例適度,著通肩袈裟,衣紋隨身體的起伏自然變化,圓潤流暢。釋迦頭部的塑造尤為成功,面相豐腴,眉慈目善,嘴角微含笑意,神態安詳平和,絕無凡人臨終前的痛苦悲哀,而是自若如睡,充分展示了涅槃境界的玄妙。佛的祥和與背后壁畫中情態各異的舉哀弟子們的悲痛欲絕正成鮮明對比,足以代表敦煌《涅槃變》的最高水平。

      吐蕃時期莫高窟壁畫的種類與唐前期差別不大,可約略分為佛像畫、經變畫、瑞像畫、裝飾圖案、供養人像5大部分。

      佛像畫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隨著西藏佛教的傳入,出現了許多密教神像,如不空羂索觀音、如意輪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缽文殊等,造型刻板,嚴格規仿佛經,新意創見極少。

      吐蕃時期的壁畫仍以經變畫為主,與唐前期相比,新開窟壁畫中最突出的變化是經變數量的增多和屏風畫的大量出現。一般每壁之上都畫有2~4幅經變,甚至更多,壁面下部又配有12~14幅屏風畫。壁面布局緊湊是為了適應經變題材增多的需要。吐蕃時期除繼續描畫唐前期已出現的經變,還增畫了7種新經變,即《天請問經變》、《金剛經變》、《報恩經變》、《金光明經變》、《華嚴經變》、《楞伽經變》和《思益梵天所問經變》。這7種經變的出現與天臺宗判教之后中原地區佛教宗派林立,進而影響邊地密切相關。說明當時敦煌佛教與內陸佛教界聯系廣泛,可以很快地反映內陸佛教的變化,以適應本地信徒的不同思想狀況和信仰需要。
     
      在延續前期題材的壁畫中,具體繪畫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明顯者莫過《維摩詰經變》中維摩詰帳下的各國王子群像已演變成了吐蕃贊普禮佛圖。畫中贊普形體高大,頭戴紅氈高冠,身穿左衽長袍,束帶佩劍,前后有奴婢武士護從,贊普位居隊列之首,其他各族王子均退居次要位置,成為贊普的陪襯。這正是吐蕃占領沙州這一政治事件在敦煌藝術上的反映,也是今日學者們研究藏史的寶貴資料。

      吐蕃時期的經變畫不僅著重描繪佛、菩薩、弟子們的形神體態,對其他人物的描繪也非常精致細膩。如第11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反彈琵琶的天宮伎樂的形象(見圖14)就是莫高窟同類造型中最優美的一身。畫中天宮伎樂面相豐潤,修眉細目,櫻口朱唇,神情專注自然,體態婀娜輕盈,服飾鮮麗飄灑,琵琶置于身后,兩臂上舉反彈,右腳高抬,和拍騰挪,舞樂相濟,優美至極。
    Image
    莫高窟 第112窟 反彈琵琶圖

      瑞像圖是吐蕃統治晚期新出現的題材。這種瑞像圖圖繪佛教神跡,原本傳自異域,卻與我國傳統的祥瑞讖緯學說有某種精神上的契合,因而不僅外域的瑞像圖在敦煌壁畫中多次出現,同時還增加了一些中國的靈瑞故事。如第231等窟中的番禾縣圣容像就是依據廣泛流傳于河西地區的劉薩訶神異故事繪制的,宣稱劉薩訶(法名慧達)曾在番禾縣御山預言該地將會有佛像涌出,像完好與否可兆示當地的禍福吉兇等。吐蕃統治時期莫高窟壁畫中類似的瑞像圖的種類與數量都不少,這與當時佛教感應思想流行有關;相應地,敦煌文書中也保存有很多佛教感應故事。
     
      吐蕃占領時期莫高窟裝飾圖案中最出色的是石榴卷草紋的描繪。這種紋樣將石榴樹變形為卷草,舒卷自如,可隨需要延長,能長達數丈,甚至繞窟一匝,既富于變化,又有很好的整體效果。

      供養人像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高僧像的出現和僧像形體的高大。如第158窟門側就畫有近2米高的僧侶像4身,并書榜題云“大蕃管內三學法師持缽僧宜”等,其他各窟的供養人像中也多有僧侶,并居供養人之首,說明吐蕃統治時期僧人的地位很高,已廣泛參與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擁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

      吐蕃統治時期,河西走廊西部的政治中心是瓜州,因而這一時期敦煌石窟藝術的成就除體現于沙州莫高窟外,在瓜州境內的榆林窟及其他幾處石窟群中也有反映。

      敦煌石窟這一概念原本就有廣狹之分。狹義的敦煌石窟即指莫高窟;廣義的敦煌石窟則泛指古敦煌郡境內的所有石窟,除莫高窟外還應包括:

      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城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岸壁上,因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此石窟群居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西千佛洞的開鑿時代與莫高窟相近,現尚殘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元、清、民國等時期修建或改建的洞窟22個,但損毀嚴重,內中所存彩塑、壁畫數量不多。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0公里處的踏實鄉境內,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的斷崖上。約始鑿于北魏,但大規模營造活動則盛行于唐代,特別是吐蕃時期。現尚保存有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清、民國時期的大量繪、塑作品,尤以吐蕃時期興建的第25窟,和西夏時修造的第2和第3窟的藝術價值最高。

      東千佛洞,位于安西縣橋子鄉南35公里處的峽谷河床兩岸,是西夏和西夏以后開鑿的一個以表現密宗內容為主的石窟寺,現存有塑像和壁畫的洞窟8個,主要反映了西夏、元、清3個歷史時期的石窟藝術。
    水峽口下洞子石窟,位于安西縣城南50公里的榆林河下游?,F存有壁畫的五代、宋、西夏、近代窟共8個,但損毀嚴重。

      五個廟石窟,位于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北20公里處的狼灣,約始鑿于北朝,現存較完整的4窟中還保存有不少五代、宋、西夏、元等時期的壁畫。

      一個廟石窟,位于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北約20公里處黨河東岸的吊吊水溝北面的斷崖上。約始鑿于北朝或隋末唐初,現存兩窟中尚殘存有曹氏歸義軍時期的壁畫、供養人題記,和民國時期的繪畫與游人題記。

      昌馬石窟,位于玉門市玉門鎮東南90公里處的祁連山麓,現尚存窟龕11個,其中4窟還存有造像及壁畫,為北涼至西夏時期作品。

    Image
    榆林窟 第25窟 觀無量壽經變.舞樂圖

      上述各窟群中,保存有較多吐蕃時期藝術作品的主要是榆林窟第25窟。該窟位于榆林河(又名踏實河)東岸崖壁中部,分前后室,前室和甬道都已經五代重修重畫。其前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甬道長而寬闊,主室平面則為方形,頂部為覆斗藻井,今已坍毀。主室中部設方形佛床,上面的塑像也已經損毀,今存吐蕃時期的藝術品主要是主室四壁的壁畫。其西壁門兩側為《文殊變》、《普賢變》,南壁為《觀無量壽經變》(見圖15),北壁為《彌勒下生成佛經變》,東壁為《八大菩薩曼荼羅》。該窟主題是宣揚大乘凈土思想。南北兩壁的布局安排與莫高窟唐前期同類窟相同,東壁的《八大菩薩曼荼羅》是密宗圖像,八大菩薩現存4身,為文殊、彌勒、地藏、虛空藏菩薩,主尊為菩薩裝結禪定印,這類密教圖像的出現與西藏佛教在河西地區的傳播密切相關。
     
    Image
    榆林窟 第25窟 文殊變圖

    Image
    榆林窟 第25窟 普賢變圖

      第25窟壁畫中每每為人們稱道的傳神之作是西壁《文殊變》(見圖16)、《普賢變》(見圖17)中兩個昆侖奴的形象。昆侖奴是菩薩的隨從眷屬,其職責是司御文殊、普賢的坐騎。文殊的坐騎為青獅,勇猛好動,靈活敏捷,瞠目張口,奮蹄前行,御獅的昆侖奴不得不叉開雙腿,傾身向前,又伸開兩臂,頭向后傾,用力拉拽韁繩,以減慢雄獅的行速。相對的昆侖奴所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普賢的坐騎白象身軀龐大,溫順遲緩,俯首垂眼,緩緩邁進,御象的昆侖奴只得側身揚鞭,怒目推搡,極力想使白象加快速度。兩只坐騎性格相反,司御的昆侖奴的神態也就隨之迥異。這種成功刻畫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完全可以和莫高窟壁畫中的精品媲美。

      總起來講,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藝術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題材內容進一步現實化。洞窟形制愈益摹仿漢式宮闕,人物服飾也出現了很多吐蕃裝束,并為適應佛教宗派分化的需要而增加了多種經變。同時《舉哀圖》的成功描繪和《五臺山圖》隨《文殊變》的一畫再畫也都間接反映了吐蕃貴族奴役下沙州人民的心情,皆是現實化傾向的具體體現。

      其二,構圖布局程式化。吐蕃時期壁畫的布局相當穩定,結構嚴謹得幾近刻板拘束,畫面內容也越來越多,一味想表現經變畫的熱鬧場面,反而失去了唐前期活潑歡快的格調,有堆砌壅塞之嫌。但新出現的屏風畫卻是一種較新的構圖形式,屏風畫內容多與上部經變畫相關,所圖繪的故事細節與整鋪經變相映成趣。

      其三,藝術表現手法更趨細密清雅。吐蕃時期的藝術家繼承唐前期的技法并有所發展,人物刻畫更加精致細膩,靈活運用線描表現質感,蘭葉描的運用已臻于圓熟。色彩上也更加明快清雅,因交通阻隔,吐蕃時期已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利用內陸運來的顏料,而是要就地取材,大量采用石綠色,故這一時期的壁畫多呈現出清淡、典雅的色調,分外柔麗。

    來源:敦煌旅游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自拍| 欧美xxxx做受欧美.88|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日韩有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精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丁香|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6|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夜夜爱夜鲁夜鲁很鲁| 女性高爱潮视频|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欧美 日韩 亚洲 精品二区|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五月天婷婷激情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一区|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