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人們對“家和萬事興”的期盼更加殷切。不過有時越是過節,一家人越容易鬧別扭。春節期間發生的兩個故事,正好可以讓我們反思:一家人究竟該如何相處,才能讓節日更祥和、歡樂?(摘編自《今晚報》《呼和浩特晚報》) 婆婆發紅包厚此薄彼 春節前,艾琳的婆婆學會了建微信群,第一時間把老伴和艾琳一家三口拉了進去。艾琳每天看著婆婆分享的養生資訊和八卦新聞,不勝其煩,礙于臉面還得時不時獻朵花。她忍不住跟老公抱怨:“你媽怎么不把你妹妹一家拉進來,也省得我孤軍奮戰呀!”老公趕緊說:“你不知道咱媽重男輕女嗎?再說了,媽都告訴我了,過年期間,她還要在群里下紅包雨呢!” 除夕夜里,婆婆還真在群里下起了紅包雨。不過,艾琳發現,婆婆每次發紅包的金額都不超過兩塊錢,艾琳搶了幾十次,還不到30塊錢。轉頭想想,過年圖的就是個樂,婆婆這樣做,也算是有心了。為了感謝婆婆,艾琳特意在群里發了個兩百元的大紅包,婆婆一個人就搶走了100多元。 第二天早晨起來,艾琳剛打開微信,瞬間便跳出了小姑子發的動態,正在曬昨天夜里搶到的紅包。艾琳定睛一看,天哪,那紅包明明都是婆婆發的,小姑子每次搶到的都是十幾二十幾元,敢情婆婆給閨女、兒子是分別建的群啊!兩個群,同樣是下紅包雨,閨女那邊是瓢潑大雨,兒子這頭是蒙蒙細雨,這差別也太大了! 提醒:老人偏心很容易導致子女之間的不和,更容易給自己日后養老留下隱患。可能有的老人會覺得,發紅包之類的事屬于“小事”,自己在房子、財產等大事上做到一視同仁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生活中讓人不斷累積負面情緒的,往往是一些小事。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俞雪芽) 兒媳沒壓歲錢瞬間變臉 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老李家幾年來一直其樂融融,沒想到今年因為壓歲錢,一個年過得雞犬不寧。 老李的兒媳進門十年了,老兩口年年都給壓歲錢,每年3000元。有了孫子后,給孫子2000元,給兒媳還是3000元。老李夫婦都是退休工人,每月退休金加起來不到6000元錢。近兩年孫子上學了,報特長班都是老兩口給的錢。“過年的牛羊肉都是我買好他們來拿,光這買肉就花了四五千元。加上今年老伴做了個心臟搭橋手術,我們把老底都花光了。”所以老李和老伴商量,今年就不給兒媳壓歲錢了,只給孫子。 除夕晚上,兒媳見老李只給了孫子紅包,直接就張口問怎么沒她的。老李和老伴尷尬得“恨不能找個地縫鉆進去”。 兒媳滿臉不高興,本來年年除夕都是在老李家過,可今年勉強吃了年夜飯,兒媳就催孩子趕緊回家寫作業。“大過年的寫什么作業?分明是在發泄不滿。孫子不愿意回,兒媳還動手打了孩子,兒子就和她吵了起來,兒媳硬是帶著孩子走了,兒子賭氣要留下來陪我們,我們倆好說歹說才把兒子勸走。”春節過去這么些天了,老李夫婦還一直很自責,覺得再緊巴也不該省了給兒媳的壓歲錢。 提醒:壓歲錢傳統上是長輩給未成年晚輩的,給兒媳是老人變相的贈與,給與不給是老人的自由。這個兒媳的做法實在是不應該。老人支持子女也最好量力而行,可以跟兒子兒媳好好交流,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難處。畢竟,這時候,應該是子女反哺父母的時候了。(家庭教育指導師 易水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