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毛澤東,多數人喜歡談論他的軍事思想,談到經濟時,有的人甚至認為毛澤東不懂經濟。 本人以為,毛澤東是近現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大師。 毛澤東的經濟思想,概括起來,一句話、兩個字:養人。 養人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也即是說,所有經濟活動的目標,歸根結底是養人。 毛澤東的經濟思想與他的軍事思想沒有天然的界限,他的經濟思想與他的軍事思想幾乎是同步發展的,從他獨立領軍時起,就開始了他的獨立經濟學思考。 我們將毛澤東的經濟思想大體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井岡山和瑞金時期 毛澤東的獨立領軍是從秋收起義開始的,起義失敗后,他帶著僅剩的八百余人退守貧瘠的井岡山地區。到了井岡山地區之后,這八百余人的生存條件非常差,有一首歌唱出了當時的情況: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啰嘿啰嘿 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啰嘿啰嘿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 干稻草那個軟又黃啰嘿啰嘿 金絲被那個蓋身上啰嘿啰嘿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 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嘿啰嘿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啰嘿啰嘿 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啰嘿啰嘿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 穿草鞋那個背土槍啰嘿啰嘿 反圍剿那個斗志旺啰嘿啰嘿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 天天打勝仗打勝仗嘿啰嘿 穿草鞋那個背土槍啰嘿啰嘿 反圍剿那個斗志旺啰嘿啰嘿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 天天打勝仗打勝仗嘿啰嘿 后來,朱德加入了井岡山紅軍隊伍,貧瘠的井岡山養不了這么多的人,怎么辦? 去贛南建立新的根據地,也稱瑞金根據地。 “打土豪,分田地”成為當時紅軍發展經濟的一部分。 為何要“打土豪、分田地”呢? 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土地高度集中,少數地主土豪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而廣大農民缺乏土地,沒有土地,他們生活貧困,無衣無食,經常在死亡線上掙扎。 “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這是一種很樸素的人文情懷,正因為有了這種很樸素的人文情懷,所以“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必然的。 農民要活下去,地主土豪也要活下去,讓每個人都能活下去,就成為那個時候毛澤東制定經濟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對于當時出現的“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這種過左的土地政策,毛澤東進行了及時的糾正。 為此,毛澤東寫出了《才溪鄉調查》、《尋烏調查》、《反對本本主義》。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就是他在這一時期作出的著名的論斷。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經濟思想支撐了他的軍事思想,因此,在他的親自指揮下,前三次反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有些人將第五次反圍剿純粹看成是軍事上的失敗,事實上呢,經濟上也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當然是制定和執行不切合實際的土地政策帶來的結果。 ![]() 第二個時期:延安時期的經濟思想。 與井岡山、瑞金差不多,延安地處陜北,地瘠民貧,養不了那么多的軍隊,也養不了那么多的公職人員,于是毛澤東適時地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 如果換成別的人,可能就是拒絕吸引全國各地進步青年到延安去,理由也是相當充分的,延安養不了這么多的人。 但毛澤東沒有拒絕任何人,無論是前來延安的進步青年是地主少爺、千金小姐,還是農民工人的兒女,他都一視同仁地接納,并安排生活和工作,同時也鼓勵他們開展生產。 “軍民大生產運動” “陜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南泥彎開荒種地” ……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毛澤東不僅鼓勵別人種田種地,而且自己也親自種田種地,在繁忙的工作間隙,開墾了一塊屬于自己的菜地。 貧瘠的延安,不僅沒有被貧困和圍困嚇倒,相反,還成為中國進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第三個時期,新中國成立至毛澤東逝世。 這一時期,毛澤東的經濟思想爭論最大,然而,本人認為,這一時期是毛澤東經濟思想最為精華的部分。 軍事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全中國經濟工作全面鋪開。 經濟工作的首要問題,還是四萬萬五千萬人的吃飯問題。 養人,成了所有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僅要養國民黨遺留下的百萬級的軍政人員,還要養大量的共產黨的軍政人員。 一個饅頭分成兩半,大家你吃一口,我吃一口,雖然可能都吃不飽,但也不至于有人餓死。 大家同心協力,共度難關。 中國人口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穩步地增長著,從一九四九年的四萬萬五千萬,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九萬萬三千萬,年平均人口凈增長超過一千七百萬人。 而最近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人口凈增長48萬人。 這種差距……有點兒大了。 什么叫以人為本的經濟思想? 養人!因為需要養人,才需要發展經濟。 反過來說,如果不需要養人,發展經濟有什么意義? 縱觀毛澤東時代,無論工業,還是農業,或者商業,養人是第一位的,效益是第二位的。 比方說,原來的工廠就是“大工廠,小社會”。工廠對工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負責,不僅負責工人本人的生老病死,甚至家屬的生老病死也要負起相當一部分責任。 一些大型工廠里,不僅有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有養老院,療養院,娛樂場,體育場,等等。 農村也基本差不多,生產由集體組織,糧食按人口和勞動能力實行雙重分配制度,既保障能養活一定數量的人口,又保障具備勞動能力的人獲得更高報酬,激發他們的勞動積極性。 村村有小學,鄉鎮有中學,縣市有中等專業學校,省城有大學。 還有各種隱形福利,比如合作醫療,有益于保障養人制度的實施。 正是基于“養人”這種樸素的經濟學思想,支撐了那個時代的高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這些財富后來流向何方?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社會是復雜的,尤其是一個新生的國家,當原有的社會制度被打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時,既得利益者總是不甘心原有的利益被削弱,甚至是被剝奪,總在找各種機會反攻倒算。 一些曾經的功臣也會被糖衣炮彈擊中,褪化變質。 那些搖著筆桿子的,從舊社會過來的文人,或者新生代的文人,就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他們用所謂的文學作品,把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描繪得一團漆黑,把精神奮發、同甘共苦的人民群眾,描繪成萎靡不振、心懷鬼胎的小丑,而閃亮著人性光環的,全部都是那些地主少爺、千金小姐。 對于這樣的一些文學作品,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現象,尤其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似乎認為他們這些文學作品很寫實,缺衣少食,家徒四壁,的確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然而,他們不能體會到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并不在于對社會現實的表達,而是作者思想的一種深刻體現。 說簡單一點,文學作品中的生活只是外衣,所表達的作者思想才是實質。只有能認清文學作品的思想才算是看懂了文學作品。 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攻倒算。傷痕文學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此。 養人的經濟思想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以追求效益為中心的經濟思想已經占據了社會的主流。 因此,本人認為,毛澤東是近現代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的養人的經濟思想,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親,你能理解毛澤東的經濟思想么? 2022-2-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