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岸記 與你一起,見證青春! 中藥鑒定學:是研究中藥鑒定方法和質量標準的一門應用學科。(也可以說:是鑒定和研究中藥的品種和質量,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 中藥:指在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用于防治疾病和醫療保健的藥物 中藥材:取自天然的、未經加工或只經簡單產地加工的原料藥。 飲片:指藥材經過凈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臨床醫療需要的加工品。 中成藥:以飲片為原料,根據臨床處方的要求,采用相應的制備工藝和加工方法,制備成隨時可以應用的劑型。 藥物:凡是用于預防、診斷、治療人類的疾病,并規定有適應癥、用法和用量的物質稱為藥物。 生藥:來源于天然的、未經加工或只經簡單加工的植物、動物和礦物類藥材,統稱為“生藥” 生藥學:是研究生藥的名稱、來源、鑒定、活性成分、生產、采制、品質評價及開發利用的科學。 道地藥材:許多藥材由于天時、地利的生長條件和多年來勞動人民精心培植和加工,逐步形成了歷史悠久、品種優良、質量穩定、臨床常用的著名藥材。質優效佳 中藥資源: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自然狀態存在或人工制造的,可供作為中醫藥用的植物、動物、礦物和加工品的種類及蘊藏量的總和。 發汗:將某些藥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來發熱,使其內部水分外溢,藥材變軟、變色、增加香味或減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這種方法習稱“發汗”。 起霜:茅蒼術斷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毛狀結晶,習稱“起霜”或“吐脂”。 走油:某些藥材的油脂泛出藥材表面,或因藥材受潮、變色、變質后表面泛出油樣物質。 氣調養護:氣調意為“空氣組成的調整管理”。人為的降低含氧量,或升高含氮(二氧化碳)量,從而達到防霉、防蟲的目的 《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它規定了中藥的來源、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是國家對藥品生產、經營、使用、檢驗和監督管理的法律依據。 生理灰分:將中藥粉碎加熱,高溫熾灼至灰化,則細胞組織及其內含物灰燼成為灰分而殘留,由此所得的灰分稱為“生理灰分”。 火試:是指用火燒、煅藥材,觀察所產生的現象,以鑒別藥材。 水試:利用某些藥材在水中產生各種特殊的變化來鑒別藥材。 模式標本:發表新種時被描述的植物標本。 基源鑒定:應用植物、動物或礦物形態和分類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中藥的來源或原料藥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或礦物的名稱)或中成藥的原料組成。 性狀鑒定:用感觀來鑒定中藥性狀是否與規定的標準或對照品相符合的一種方法。 顯微鑒別:利用顯微鏡、顯微技術及顯微化學方法等對中藥進行分析鑒定,以確定其真偽、純度、品質以及鑒別依據。 理化鑒別:利用中藥中存在某些化學成分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通過化學的、物理的或儀器分析的手段,鑒定其真偽、純度、內在質量,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或含量多少。 粉性:指藥材含豐富的淀粉,稱“粉性”。如山藥、天花粉等。 柴性:指藥材質地木質化,堅硬顯“柴性”。如關防風、紫花前胡等。 纖維性:指藥材折斷顯露出不整齊的“纖維”。如秦皮、山合歡皮等。 油潤:指藥材性油潤,手握柔軟,橫切面常見油點。習稱“油潤”或“油性”。如當歸等。 角質:指藥材含大量淀粉,經蒸煮加工后淀粉糊化,斷面呈“角質”狀。如天麻、紅參等。 中藥的指紋圖譜:是指中藥經過適當處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得到的能夠標示其特征的共有峰圖譜,用以控制中藥質量和品種鑒定。 微量升華:利用中藥中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在一定溫度下能夠升華的性質,獲得升華物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升華物的形狀、顏色或加某種化學試劑觀察其化學反應作為鑒別的特征 星點:指大黃根莖斷面髓部的異型維管束。 錦紋:大黃表面白色薄壁組織夾有紅棕色射線形成的,習稱“錦紋”。 云錦花紋:何首烏斷面皮部散列的異型維管束,形成“云錦狀花紋”。 羅盤紋:商陸木部隆起形成多個凹凸不平的3~10個同心性環狀層紋,俗稱“羅盤紋”。 過橋:黃連節間平滑如桿狀的部分。 指一年生人參,具1枚三出復葉,稱“三花”。 指二年生人參,具1枚掌狀復葉,稱“巴掌”。 指三年生人參,具2枚掌狀復葉,稱“二甲子”。 指四年生人參,具3枚掌狀復葉,稱“燈臺子”。 指五年生人參,具4枚掌狀復葉,稱“四批葉”或“四品葉”。 指六年生人參,具5枚掌狀復葉,稱“五批葉”或“五品葉”。 指七年生人參,具6枚掌狀復葉,稱“六批葉”或“六品葉”。 指野山參干枯而堅實、呈扭曲細長的蘆頭,形似雁脖,故稱“雁脖蘆”。 指山參根莖脫落后留下的莖痕邊緣較平齊,中心凹陷,形如馬牙,稱“馬牙蘆”。 蘆頭:指人參頂端的根莖部分。 蘆碗:指人參根莖上的莖痕。 艼:指人參根莖上的不定根。 指山參的主根體壯、粗短、參腿近平行橫向生長的參體,習稱“橫靈體”。 珍珠疙瘩:指人參須根上的疣狀突起。 指山參須根上的小疣狀突起,如疙瘩,狀似珍珠,稱“疙瘩須”或“珍珠須”。 紅參表面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俗稱“黃馬褂”。 絨根:指從三七根上剪下的較細須根。 剪口:指從三七根上剪下的較細根莖。 銅皮鐵骨:指三七藥材表面光亮灰黃似銅色,斷面棕黑似鐵色,形同銅皮包鐵骨。 杭白芷的皮孔橫長多排列4行,俗稱“疙瘩丁”。 指藥材根頭部尖錘狀,有密集橫向環紋,形似“蚯蚓頭”。如防風。 藥材斷面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斑點,習稱“朱砂點”。如蒼術。 有的藥材纖維周圍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 黨參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盤頭”。 指藥材橫切面皮部疏松,木部結實,稱之“皮松肉緊”。如質優的西黨參、黃芪等。 菊花心:指根或根莖的橫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類似菊花瓣狀的放射狀紋理,如黃芪等。 金井玉欄:某些根類藥材斷面淺棕黃色的形成層環與類白色的皮部,如桔梗。 牛膝斷面有由異型維管束形成的黃白色小點排列成數輪同心環,習稱“筋脈點”。 車輪紋:藥材橫切面木部有放射狀的紋理,形如車輪,如防己。 松貝兩枚鱗葉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 爐貝表面常有黃棕色斑塊,習稱“虎皮斑” 指浙貝母鱗莖外層單瓣肥厚的鱗葉,因形大而稱“大貝”。 鸚哥嘴或紅小辮:是指天麻一端紅棕色干枯的芽苞。 木類藥材:指木本植物莖形成層以內的木質部部分入藥 皮類藥材:指植物的莖干、枝或根的形成層以外的部分入藥。 葉的上下表皮之下都有柵欄組織的稱為“等面葉” 氣孔指數:葉片單位面積上表皮細胞與氣孔總數中氣孔數所占的百分比。 柵表比:指葉片的1個表皮細胞下方平均柵欄細胞數。 脈島數:葉片每平方毫米面積中脈島的數目 小茴香內果皮細胞狹長型,5~8個為1組,以長軸作不規則方向嵌列,稱“鑲嵌細胞”。 有些種子類藥材,種皮內層不規則伸入到胚乳中,形成“錯入組織”,如檳榔。 子實體:高等真菌在生殖時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態和結構,能產生孢子的菌絲體。 菌絲細胞為橢圓形、近圓形或多角形,稱“擬薄壁組織”。 或多或少平行排列的長條形菌絲組織,稱“疏絲壁組織”。 菌核:菌絲相互緊密地纏結成一種堅硬的休眠體。 子座:容納子實體的菌絲的褥座。 茯神:茯苓中有松樹根者。 由樟腦、松節油等化學原料經化學合成而得的結晶狀物(合成龍腦),習稱“機制冰片”。 廣地龍第14~16節為生殖環帶,較光亮,習稱“白頸”。 烏梢蛇脊部高聳成屋脊狀,俗稱“劍脊”。 蘄蛇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 蘄蛇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形斑紋,其“∨”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 接,習稱“方勝紋”。 蘄蛇腹部的黑色類圓形斑點,習稱“連珠斑”。 蘄蛇尾端一個長三角形側扁的鱗片,習稱“佛指甲”。 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年春季獵取,捕獲后,立即割取香囊,陰干,習稱“毛殼麝香” 麝香囊中分泌物,習稱“麝香仁”。 麝香仁中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 銀皮:麝香仁中有時可見脫落的內層皮膜。 取毛殼麝香用特制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觀察,槽內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象,習稱“冒槽”。 二杠:花鹿茸有1個分枝者。 大挺:指各種鹿茸較粗長的主干。 門樁:指鹿茸的第一個分支。 馬鹿茸側枝1個者習稱“單門”。 馬鹿茸分枝2個者習稱“蓮花”。 梅花鹿茸具2個側支者,或馬鹿茸具3個側支者,習稱“三叉”或“三岔”。 蛋黃:指牛的膽囊結石(牛黃)。 管黃:指牛的肝管及膽管結石(牛黃)。 牛黃有的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 牛黃用清水調和后涂抹在指甲上,指甲立即被染成黃色,經久不退,習稱“掛甲”。 羚羊角上半段有一條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 羚羊角的基部鋸口類圓形,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 條痕:礦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劃過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跡。 條礦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劃過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跡的顏色。 條痕色:礦物受力后沿一定結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稱“解理”。 礦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結晶方向斷裂,斷裂面是不規則和不平整的,這種斷裂面稱為“斷口”。 指釘頭赭石,外表具多數乳狀突起,俗稱“釘頭赭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