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態勢 1943年春,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后,蘇軍仍然在曼施坦因正面保持有兵力優勢,其五個預備隊集群分別位于米烏斯河防線(1個)、頓涅茨河中游(2個)、哈爾科夫以東(2個)。蘇軍準備依托兵力優勢,首先渡過米烏斯河、頓涅茨河,對頓涅茨地區進行攻擊,牽制德軍防守兵力,同時,從哈爾科夫地域向第聶伯河發起攻擊。再次實施3月間失敗的大范圍合圍作戰。 ![]() 二、計劃作為 怎樣擊敗對手,挽救崩壞的不利態勢,曼施坦因根據兵力不足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種后發制人的構想:在蘇軍進攻前,先行撤離頓涅茨克,利用機動優勢遲滯蘇軍進攻,將其引導至第聶伯河沿線,而后在北翼集結強大兵力,粉碎此處蘇軍進攻后,轉而向南,對頓涅茨克的蘇軍側翼進行攻擊,驅趕并殲滅其于海岸附近(畢竟兵少,只能以海代兵了)。 ![]() 這就需要收縮兵力、集中兵力,甚至抽調中央集群的兵力。同時,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希特勒顧忌頓涅茨克的煤礦、尼克波爾的錳礦和扎波羅熱的發電廠,等等這些戰爭經濟。將曼施坦因的計劃一票否決。 既然不能后發制人,那么只能來先發制人了,于是有了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的突出部,以庫爾斯克為核心的突出部,寬161公里,縱深達113公里,嚴重切斷了中央集群到哈爾科夫的鐵路,同時提供了蘇軍側翼突擊的可能。 ![]() 犬牙交錯的突出部 曼施坦因希望抓住蘇軍被削弱的時機,趕在泥濘季節到來前,抹平蘇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解放大量的防守部隊。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一來,南部防線,哈爾科夫等等,滿盤皆活。 他計劃5月初開始,結果等希特勒下決心,等新型坦克,計劃推遲到了7月。蘇聯早就料到德國會進攻此處,在難得的間隙里,蘇聯蘇軍在這塊突出部的總兵力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僅裝甲部隊就占其全部裝甲兵力的75%。 三、簡要經過 7月5日,戰斗發起,德軍從南北兩線夾擊蘇軍庫爾斯克突出部,一時間,戰火犁地,血肉紛飛! ![]() 騷年,你見過犁地么? 南線共9個裝甲師和8個步兵師,分為兩塊。肯普夫集群負責外圍打援,霍特集群負責掃蕩內線蘇軍,曼施坦因計劃內線部隊做主攻,從奧博揚東部渡過普肖爾河,而后轉向西面,迫使庫爾斯克西部的蘇軍決戰。起初,進攻還算順利,可是蘇軍連續增兵,主攻方向的霍特發現,正面蘇軍越打越多,這迫使他采取迂回右翼的方式進攻奧博揚。 ![]() 然而蘇軍到處是銅墻鐵壁,在右翼的普羅霍羅夫卡地域爆發了坦克大戰,雙方共有1500余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參戰,可怕的是蘇軍援兵源源不斷,添油戰術使得坦克這種昂貴的裝備變成了滿地都是的消耗品。在數量面前,德軍占不到便宜,雙方陷入僵持。 ![]() 北線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負責突破庫爾斯克至奧廖爾公路與鐵路之間一線,然后轉向南面直抵庫爾斯克,和曼施坦因一起完成合圍計劃,擁有7個裝甲師和15個步兵師的莫德爾,進攻上采用佯攻戰術,企圖用少量兵力把蘇軍的注意力,從德軍的主攻方向上引開。 ![]() 結果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德軍艱難的通過第一道阻擊線,力量已經耗費大半,在攻擊第二道阻擊線的交通樞紐波內里時,德軍終于力不從心,加上蘇軍又攻擊德軍防御突出部奧廖爾,北路的進攻也停了下來。 ![]() 波內里之戰 之后的時間里,隨著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南方集團軍群被抽走兵力支援意大利,曼施坦因只得接受現實,進行了14天的堡壘計劃不了了之。 隨后蘇軍進行了猛烈反撲,北線,8月5日,占領奧廖爾,8月18日占領布良斯克;南線,8月28日,蘇軍奪取了哈爾科夫。自此,德軍失掉了東線戰場的主動權。 四、失敗的原因 戰場古今中外難以再現的坦克大會戰以德軍的失敗告終,德軍先進的裝備和屢試不爽的閃擊戰法,在老毛子陣前“碎了一地”,他們到底敗在了哪些地方? 最重要的一點,在裝備上蘇聯實現了以數勝質的咸魚翻身。 庫爾斯克大戰中,德軍投入了改進型III號、IV號中型坦克,III號突擊炮以及新型“豹式”坦克、新型“虎”式坦克,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犀角”坦克殲擊車等等,可謂豪華盡出,誰與爭鋒。 ![]() 虎式坦克 ![]() 蘇軍仍以T-36/76、KV-1坦克為主力,以及T-70輕型坦克、M-3“李”中型坦克,SU-122、SU-152、SU-76自行火炮等。屌絲嘴臉,顯露無疑。 ![]() 被針對的T-34 ![]() 具體裝備參數如何,島哥做了一副表格,對比了此次作戰中兩軍裝備的參數對比,大家知道坦克三大指標:火力,機動,防護,我們以此作為主要對比項: ![]() 通過上表,我們發現德國貨不是蓋的: 火力上,德國的88炮和75炮幾乎是蘇聯坦克的噩夢,反觀蘇聯,雖然122MM A-19火炮也是威力無比,由于是分裝式彈藥,理論射速才1.5-2發/分,并且儲彈量才28發,即便是T34也僅是55發,而平均每場正常規模的戰斗需要75發,也就是說,在一次戰斗中,一輛T34需要返回戰線后防補給,德國則不一樣,豹式是79發,虎式后期型竟然是108發。 ![]() 在機動方面,蘇軍存在著比較大的優勢,T34為53KM/H,四號為38KM/H,打排頭的虎式也才45KM/H,后期混戰起來,很容易被蘇軍近戰,從而彌補火力臂短的卻段。 防護上,蘇聯坦克的裝甲明顯不如德軍,裝甲的水平幾乎比成了村里作坊,特別是鑄造工藝,并且蘇聯并不對前部裝甲進行回火處理,導致了裝甲的硬度不高。 就單個裝備而言,我們明顯看出德國武器裝備的貴族氣質和蘇聯的屌絲情懷。 以德國虎式坦克為例,德軍常以獨立的虎式坦克營來對抗蘇聯的坦克旅,甚至坦克軍。單論1V1,它擁有在敵射程以外開火的巨大代差,蘇聯的T-34和KV-1完全不是對手。 ![]() 然而,戰后有這么一段話發人深思: 如果我是一個坦克車長,我希望座駕是強固的虎式坦克,如果我是一個坦克連連長,我希望全連都是火力、防護力都強的豹式坦克,如果我是坦克集團軍軍長,我希望手下都是補充便利而且沖擊力強的T-34坦克。 畢竟,一旦上升到戰爭,單品的優質就顯得力不從心。戰爭從來不講公平決斗,技能點互甩,戰爭就是團戰,戰爭就是群毆。群毆的戰爭講究什么?裝備參數的影響因子相對下降,人的作用上升。試看坦克兵三大專業: 烹飪、縫紉、美容美發 寫錯了,是通信,駕駛和射擊 同樣的悲劇是,德軍單兵素質沒的說,可是國家潛能有限,人口基數擺在那。惡虎架不住群狼啊,亂拳打死老師傅啊等等,蘇聯的大國潛質暴露無遺。 在數量上處于劣勢,就要想點歪門邪道來了,比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比如背水一戰激發潛能。那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有沒有做到上述一點呢? 很明顯沒有。 1.事發不突然。 蘇軍的突出部已經是板上釘釘明擺著,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此地兇險,蘇軍豈有不防之理?加上德國大本營屢屢推遲開展時間,從5月推到6月,從6月改到7月,蘇軍從容彌補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兵力損失,鼓舞斗志,構筑工事。蘇軍甚至動用30萬民工,連同官兵一起,挖掘了長達4827公里的戰壕(坦克想通過,靠炸彈轟吧),將數不清的碉堡、反坦克陣地和戰略要點連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一個無法攻克的真正堡壘。蘇軍共構筑了縱深達177公里的8條阻擊帶。值得一提的是,蘇軍還在地面上埋設了40萬枚地雷,簡直喪心病狂。 ![]() 2.兵力架不住。 此時的蘇軍已經不是1941年的蘇軍,為了打贏此戰,蘇軍投入兵力累計多達264萬人、火炮52500門、坦克8200輛,飛機也多達6950架,而德軍經過幾年的作戰,兵力補充出現很大問題,雖然也集結了重兵,達154萬人、16000門火炮以及5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但在進攻矛頭上缺顯得力不從心。 南北兩個方向,具體如下表: ![]() 3.戰役戰術層面打法被針對。 戰役層面,德軍理想的殲滅戰:事先選定一塊地域,比如基輔,然后利用裝甲部隊在步兵伴隨下迂回前進,并將該地域包圍起來,然后由空中力量及火炮共同對其進行攻擊,直至該地域的防御被徹底摧毀。 ![]() 德軍理想的殲滅戰 到了庫爾斯克呢,首先是蘇軍集中了兵力,這點前面已經提到,其次,蘇軍建立了縱深梯次配置的戰斗隊形和防御陣地,為德軍的突擊地帶上撒上了釘子,而后保持強大的預備隊,專等德軍精疲力竭。最后是擾亂后方,在庫爾斯克大戰的同時,蘇軍派部隊猛攻德國防線的突出部奧廖爾,逼迫德軍北路分兵救援,從而大大減少了突擊兵力,進攻也被迫停止。 ![]() 戰術層面,德軍坦克采用楔形隊形,以優良的虎式坦克或豹式坦克打頭,而后是性能較弱的三號、四號坦克,這樣可以很好地對付向內貫通時突破口兩側敵人火力點,尤其是反坦克炮。 ![]() 楔形隊形 ![]() 步坦協同 可是蘇軍采用遠反近戰的戰法,即遠處用火炮猛轟,甚至用上了喀秋莎和灌頂攻擊的戰斗機,近處派快速機動的T-34猛打猛沖,和德軍攪在一起。 ![]() 德軍的裝備優勢,尤其是射程遠的優勢得不到發揮,蘇軍的坦克在近距離發炮,打不開裝甲也把里面的成員震死了!再看制作精良的德國坦克,由于測試時間短,機械故障頻發,走幾步就趴窩,成了活棺材,嚴重影響了戰斗進程。 ![]() 貫頂攻擊的飛機 ![]() 坦克拼刺刀! 北路突擊不利按下了暫停鍵,南路的曼施坦因自覺形勢大好,還想繼續打下去,在他的回憶錄《甩鍋的藝術》一書中,不好意思,是《失去的勝利》一書中,他甩鍋北路指揮員莫德爾,未能對南路進攻減輕壓力,接著又甩鍋最高統帥部,不僅在兵力上,而且在時間上企圖逃避風險。不管怎么甩,現在對于曼施坦因來說,最大的風險來了,怎樣撤退? |
|
來自: 新用戶96678911 > 《二戰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