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副部長倪虹、副部長張小宏、辦公廳主任李曉龍介紹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并答記者問。 會上,王蒙徽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補短板、擴內需、增投資、促消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領域。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充分發揮住房和城鄉建設在擴內需、轉方式、調結構中的重要支點作用,努力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向存量的提質改造和增量的結構調整并重轉變,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內需潛力巨大。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在59個樣本城市開展城市體檢。制定“城市營建要則”,加強城市建設底線管控,防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督促各地從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等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訓,堅決杜絕破壞性“建設”行為。建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估制度,加快劃定歷史文化街區、確定歷史建筑。統籌防洪和排澇,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覆蓋率達到74%。一批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見效。推進國家、省、市三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2022年將重點抓好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推動改革創新和法治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等工作,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城市更新也是高頻詞。目前,許多地方陸續出臺了城市更新政策法規,完善制度機制,探索多種實施模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411個城市共實施2.3萬個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達5.3萬億元。城市更新不僅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短板,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會上,李小龍提出,城市更新行動是個系統工程,是以城市整體為對象,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城市體檢評估為基礎,以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為路徑,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下一個階段,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從七個方面來推動:加快構建國家城市體系,明確不同城市戰略定位和核心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根據我國的城市化特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市化建設,推動縣城綠色低碳建設,使返鄉農民回得去、進城農民留得下。核心就是協調山、水、城關系,調整城市空間、用地、產業結構,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開展城市生態修復,促進城市與自然融合共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系統,提升城市服務和安全韌性水平。對城市規模、密度、強度、特色風貌、安全韌性等劃定底線,限制城市無限擴張,嚴格管控建設超高層建設,防止大拆大建。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風貌管理,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推進城市適老化建設改造和既有建筑改造,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能市政、智慧社區、智能建造、智慧城管,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轉變由房地產主導的增量建設方式,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的重要領域。2021年,建筑業總產值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1%,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為社會提供了超過5000萬個就業崗位。張小宏表示,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從5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在一些城市開展試點,建設一批示范項目,培育一批產業基地,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打造完整產業體系,培育智能建造新業態新模式。對試點中形成的好的做法經驗,我們將及時總結推廣。構建數字設計體系,提高建筑方案創作水平和施工圖設計精細化水平,促進設計、生產、施工協同,提升建筑品質。培育一批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建立以標準部品部件為基礎的專業化、規模化、數字化生產體系,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提升建筑工業化水平。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建裝配式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鼓勵建筑企業、互聯網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等關鍵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共享和供需協調,提升建筑產業鏈整體效能。研發關鍵技術,編制相關標準,形成一批標志性建筑機器人產品,輔助和替代“危、繁、臟、重”的人工作業,提高工程建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城鄉建設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一個重要領域。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提高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推進綠色建造、政府采購綠色建材、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試點工作,這些工作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不僅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也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重點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推動組團式發展,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加強既有建筑拆除管理。二是建設綠色低碳社區,加強完整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三是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推進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推進綠色低碳建造。通過構建自然緊湊的鄉村格局,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加強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等工作,全面促進鄉村節能降碳。一是建立城鄉建設統計監測體系,編制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統計計量標準;二是構建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碳排放量動態監測和對節能降碳工作的客觀評價,形成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共同推動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倪虹指出,一個城市,如果青年人有了希望,這個城市就有了未來。如果我們國家青年人都有了希望,我們國家就有未來。解決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間,將以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據介紹,2022年將繼續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給。全國將新籌集240萬套,比去年有大幅度增長。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抓好六個落實。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存量閑置房屋和新供應土地來建設和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在這當中,不變更土地的使用性質,也不要求補繳土地價款,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價格能夠比市場同地段、同品質價格略微低一些創造條件。主要是各級政府通過聯審方式,出具項目認定書,相關部門按照項目認定書加快辦理。上海等21個城市都已經開展了聯審機制,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效率。去年,中央為40個城市在預算內投資補助了28億元,今年還將加大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支持力度。從去年10月1日起,已經開始實行住房租賃企業向個人出租保障性租賃住房可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也就是增值稅原來按5%稅率征收的,現在減按1.5%計算;對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向其他組織、個人和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出租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房產稅由12%減按4%的稅率來征收。對于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來改建和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取得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書后,用水、用電、用氣價格一律按照居民價格來執行。目前,已經把保障性租賃住房列入了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同時,對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的管理等。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中央關心、百姓期盼、社會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據張小宏介紹,這幾年,在開展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完善財政、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不斷總結推廣先行地區的經驗做法,提出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正面、負面清單,健全了激勵先進和督促落后機制,指導各地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21年,全國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56萬個,惠及居民965萬戶,超額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目標任務。2019年—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了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000萬戶。在各地改造過程中,共提升和規整水電氣熱信等各類管線15萬公里,加裝電梯5.1萬部,增設養老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多個。實踐表明,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惠民生擴內需、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等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協調配合,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深入扎實有序地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統籌抓好新開工項目和往年開工的續建項目建設,切實抓好工程質量,確保改造進度和效果。支持各地繼續在推進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吸引市場力量參與、多渠道籌措改造資金、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快探索,進一步健全組織實施機制。進一步完善巡回調研和幫扶指導機制,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和可復制的政策機制,支持和引導各地真正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好事辦實、實事辦好。本文來源:國新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本文意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作者的成果,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young-sinian)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