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黃金時代》 今天是王小波逝世23周年的日子。這是我最喜歡的他的文字之一。 昨晚下雨了,是叮咚悅耳的春雨。我睡的很好,做了個夢,醒來之后把她記了下來。感覺心情很好hh新的一天就這么開啟了。 今天中午我看了一個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這是一部關于美國未成年人墮胎的故事,有的人把它上升到對川普的控訴,我倒是覺得無所謂,我沒生活在美國,我也不需要流產。我只是簡單地看了一個電影,僅此而已。 影片的鏡頭大幅度刻畫了這兩位女孩的面部,幾乎都是特寫,她的眨眼,她的停頓與每個眼神的轉變都能看出來。她其實是很不自信,并且有些膽怯的。 印象最深的是:女主autumn必須要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在她的那個州墮胎,但是她和父母的關系并不好。她自己在網上搜索如何自行墮胎,吃了一片又一片的維生素c,對著鏡子一次又一次毆打自己的肚子。 在autumn撐不住的時候,她給母親打了個電話(我沒想到)。母親只是問了她怎么了,有什么事,在哪里這樣的問題,她沒說話,不過掛掉電話之后的她似乎又有勇氣面對這一切了。 電影里面刻畫了好幾個男性的形象: 1.開頭在autumn唱歌時說slut(蕩婦)的男的(后來被女主潑了一臉水), 2.表妹在地鐵上睡覺,一個男的盯著他然后掏出了他的dick,女主立馬下車,給他比了個操。 3.女主繼父,抽煙酗酒,說話刻薄,看似對家里的母狗說話,實際在諷刺和挖苦。 4.在巴士上對女主表妹有興趣的一個男的,后來因為兩個人在醫院花了大部分積蓄,所以把男的找出來玩(不是刻意把他當提錢機器,但是男的似乎覺得他只有帶她們出去玩才能泡到那個表妹)他們去了快餐店,打保齡球的游戲廳,還有KTV。 鏡頭在拍表妹丟保齡球和他丟球的時候很不一樣。表妹丟球的時候,鏡頭從她的屁股往上,腰,然后是臉。這就是這個男的看見的。 最后表妹找他借錢買回家的車票,他懂了,原來她并不喜歡他。 他們在接吻的時候,autumn去拉住了她的手。其實這里最心酸。
我沒什么太大的感受,我以為導演會把“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樣的臺詞貫穿整個電影,但是其實只有中間那一段。 在這一段里,我們只能看見女孩的臉,醫療工作者的聲音不斷輸出,但情緒并沒有什么激烈的變化,所有的痛苦只有autumn一個人承受。她是很無助的。 面對一些問題,她都一個人記在心里(如果是我,我肯定就嘩啦嘩啦說出來了。) 這部影片貴在真實。女主和表妹的每一個反應,我感覺就是現實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 “你有沒有什么時候想過如果我們是男的就好了” “all the time。” 我不知道她是真的這樣想,還是敷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