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美國戰列艦改裝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

     fairyfail 2022-02-25

    從師英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戰列艦艦隊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但即便如此,它在這場戰爭中積累的經驗對其戰后發展仍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戰列艦正是在這場戰爭中與當時世界上海戰經驗最為豐富的英國皇家海軍“巨型艦隊” 進行了合作。美國和英國兩國的海軍軍官能夠非常自由地交換情報,前者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基于后者提供的經驗調整其作戰行動的。此外,與“巨型艦隊”的合作是美國在美西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唯一次實戰經歷, 同時也是與大型現代化戰列艦艦隊的唯一合作經歷。 美國海軍汲取的經驗教訓對其戰列艦艦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時期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加一戰的美國戰列艦艦隊

    這些經驗教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與在美國附近海域相比,美軍戰艦在一戰中必須部署 至那些氣象條件惡劣得多的海域,在一戰之前就顯得非常重要的潮濕問題呈現大幅度惡化趨勢,戰艦的外觀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次,雖然美國海軍在一戰之前以艦炮技術水平較高而自豪,但實戰證明,它在這方面實際上不及英國皇家海軍,美國必須改進其戰艦的火控系統。一戰之后,美國一直在改進艦炮技術,并且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作戰思想,如對水面戰艦裝備的魚雷作戰價值的思考。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規的官兵歡迎到達斯卡帕灣的美軍戰列艦隊(從前向后依次是“紐約”號、“懷俄明” 號、“佛羅里達”號和“特拉華”號)

    美國在一戰期間對協約國海上作戰的最重要貢獻體現在反潛戰方面,這種作戰任務主要由美國海軍驅逐艦和獵潛艦擔負。前無畏艦時代的美國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主要擔負訓練和遠洋船隊的護航任務。在一戰爆發之初,美國海軍僅有少數幾艘“弗吉尼亞”級和“康涅狄格”級戰列艦服役,但其他所有前無畏艦很快重新服役。艦齡較長的“俄勒岡”號成為太平洋艦隊的旗艦,該艦在1918至1919年間負責護送美軍運兵船隊前往西伯利亞。

    康涅狄格級戰列艦

    早在1917年年中,美國海軍就派遣巡洋艦為船隊(尤其是運兵船)提供護航。1918年7月19日,“圣迭戈”號裝甲巡洋艦(前“加利福尼亞”號)在執行護航任務途中被魚雷擊中,并在28分鐘后沉沒,這成為美國在一戰中遭受的唯一重大傷亡。 美國海軍戰列艦從1918年9月開始擔任護航任務,“佐治亞” 號、“內布拉斯加”號、“羅德島”號、“弗吉尼亞”號、“路易斯安那”號、“ 新罕布什 爾”號和“南卡羅來納”號先后參加此類行動。“ 路易斯安那”號掩護一支船隊前往英國哈利法克斯,其他戰列艦掩護船隊穿越大西洋,隨后在東大西洋將護航任務轉交部署在該海域的反潛護航力量。1918年9月17日, “ 內布拉斯加”號作為主要護航力量離開紐約并與18艘運輸船組成高速船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后于10月3日返回漢普頓·羅茲。10月13日, 該艦與大型裝甲巡洋艦“蒙大拿”號以及“愛丁堡”號(英國皇家海軍)共同掩護12艘運輸船。11月13日, “內布拉斯加”號最后一次擔 負護航任務, 這次是與英國“條頓”號裝甲商船以及“塔爾博特”號驅逐艦合作。在有關國家簽署停戰協議后,這些美國前無畏艦又將美軍部隊從法國運回本土,而它們的后繼者在1945至1946年期間再度執行了類似任務。

    對于美國戰列艦力量此后的發展而言,更重要的是有6艘現代化戰列艦在一戰期間配屬于“巨型艦隊”所屬第6分艦隊。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當時擁有較大的數量優勢,但它總是擔心德國會利用其戰艦整修的時機奪取優勢。此外,英國當時相當缺乏德國戰列艦項目的有關情報。1917至1918年,英國方面確信德國建造的新式戰列巡洋艦已經對其形成較大優勢。英國皇家海軍上將戴維·比蒂爵土說服英國戰時內閣盡全力采購日本的部分或全部“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另一方面,英國似乎不希望美國海軍按照1916年造艦計劃完成6艘現代化戰列艦的建造,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可能無法及時作好參戰準備。

    1917年,U艇針對英國海上貿易航道的攻擊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導致英國的原油儲備降至極低水平:部署于斯卡帕灣的美軍戰艦全部以煤作為燃料,而英國的燃煤儲量很高。1917年1月25日, “特拉華”號、“佛羅里達”號、“懷俄明”號和“紐約”號離開林恩海文·羅茲前往斯卡帕灣,并于12月17日加入“巨型艦隊”所屬第6分艦隊,擔任該分艦隊的“快翼”,這意味著艦隊要充分利用美制戰列艦航速較高的優勢,但它們的航速實際上并不比英國戰列艦快。“得克薩斯”號于1918年2月加入該分艦隊,“阿肯色”號于7月底取代了“特拉華”號。這些美制戰列艦至少兩次與“巨型艦隊”實施了協同行動。

    特拉華級戰列艦

    1918年,英國開始擔心德國會派遣一艘或更多戰列巡洋艦進入大西洋海域,對護航船隊進行攻擊,并有可能擊沉運兵船只。雖然這些德國戰列巡洋艦最終會被消滅,但此類攻擊將會大幅度提升德國的士氣。此外,“巨型艦隊”所屬的絕大多數戰艦都必須用于應對德國海軍主力艦隊構成的威脅。在某種程度上,德軍在1918年初對支前往挪威的護航船隊發起的攻擊,以及德國海軍“遠洋艦隊”在1918年4月實施的進攻行動(以失敗告終),都驗證了英國方面的擔心。為了有效應對此類威脅,“內華達” 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從1918年8月23日開始部署于愛爾蘭的班特里海灣(Bantry Bay)。“猶他”號從9月10日也開始部署于該海域。

    猶他級戰列艦

    在當時其余的美國海軍無畏艦中,“北達科他”號在整個一戰期間都部署于美國領海,大西洋艦隊的旗艦“賓夕法尼亞”號同 樣如此。1918-1919年, 后者曾護送威爾遜總統往返于法國。該艦的姊妹艦“亞利桑那”號于1918年11月30日抵達斯卡帕灣,而這時交戰雙方已不太可能實施海上對抗。“ 新墨西哥”號和“密西西比”號在這次戰爭期間也從未離開美國領海。

    主炮

    在美國海軍戰列艦與英國“巨型艦隊”的交流中,最令前者感到震驚的是,它在艦炮技術方面不如后者。例如,一支英國分艦隊在演習中顯示了以隨機方式進行2分鐘試驗性齊射的能力,隨后又在50秒內用5門艦炮進行了4次齊射。與之相比,美國海軍一支戰列艦分艦隊在演習中(齊射完全在舷側,平均發射10枚炮彈)用2分鐘時間19次擊中相距20000碼(18288米)的目標。美國戰列艦的彈著點顯得過于分散,尤其是在遠程射擊時更是如此。據報道,炮彈與目標的最遠偏差達到800碼(731. 52米),但“紐約”號在1918年6月將偏差值降至400碼(365. 76米)。軍械局懷疑,問題是炮彈膛口初速下降所致。然而,美國海軍在20世紀40年代再次面臨彈著點過于分散問題的困擾。

    與英國皇家海軍不同,美國海軍采用了完全齊射(而不是半齊射)方式,一位美國海軍軍官指出, 采用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補 償觀測精度的不足以及提高射擊速度,另一位軍官認為,第二次齊射通常是針對目標的夾差射擊。

    美國觀察人士對英國注重大規模火力的做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些觀察人士在日德蘭海戰中發現,雖然4或8艘英軍戰艦有時只能發現一或兩個目標,但卻能夠有效集中火力打擊目標。 1917年,英國海軍軍官聲稱,由一或兩個戰列艦分艦隊實施的大規模火力攻擊將打亂敵艦的戰列線,納爾遜在此前的海戰中就采取過這種做法。如果不使用大規模火力,那么他們將會因為無法在日德蘭海戰取得決定性戰果而受到譴責。由此,在海戰行動中通常是由各分艦隊實施火力打擊的,旗艦或輔助戰艦作為指揮艦。情報數據主要由安裝在標圖室中的電臺組成的網絡進行傳輸。每艘戰列艦使用幾部測距儀確定平均射程,隨后通過電臺告知其他戰列艦。艦炮射擊分批次連續實施。指揮艦首先實施齊射,其他戰艦在此期間開始進行射擊倒計時。指揮艦的艦炮向特定海域齊射,另一艘戰艦將射程再向前延伸400碼(366米) ,此后依次類推。分艦隊的所有彈著點觀測員都要觀察炮彈的彈著點。每個分艦隊分配的射擊時間(通常為14或15秒)通常是由戰艦橫搖周期決定的。反映上述射擊構想的外部標志是射程鐘(標志著正在射擊的戰列艦所發射炮彈的射程)以及繪制在炮塔側面的方位角標志。

    幾位美國觀察人士得出結論:美國研制的火控系統雖然完全領先于英國,但也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薄弱環節。在所有情況下,最主要的問題都是如何確定艦炮后續射程以及目標戰艦的相對方位。在射程較遠時,炮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飛抵目標。此外,艦炮還必須在戰艦本身橫搖周期中的適當時點進行射擊。雖然美國和英國兩國海軍都采用了集中火控系統(指揮儀火控),但兩者的集中程度以及用于評估目標后續方位的手段卻存在差異。

    方位評估問題一部分涉及機械計算,另一部分與火控/艦炮瞄準系統的整體結構相關。在艦炮射擊過程中,必須在進行一系列射程和方位觀察的基礎上評估目標方位。喬恩·舒米達博士指出,有必要采用差分均衡方法實現精確射擊。英國皇家海軍采用了被稱為 “德雷耶平面”的簡易計算機,這種計算機使用了幾何(直線)近似算法,在數學方面存在缺陷。美國海軍于1916年訂購了被稱為“福特射程計算機”的同類裝置,并在一年后接收。這種模擬計算機實際上能夠解決差分均衡問題。舒米達認為,“福特射程計算機”實際上是基于英國“花粉鐘”系統研制的(或者至少與其有密切關系),后者在一戰期間少量使用,后來進行改進并成為“納爾遜”級戰列艦以及英國此后建造的其他型號戰列艦使用的“艦隊司令火控指揮臺”。

    福特射程計算機”為美國海軍在一戰之后迅速提高艦炮射擊技術水平奠定了基礎,該軍種對此類設備的信任也促使研發部門在此后研制出多種同類設備,如20世紀30和40年代裝備的“諾登” 投彈瞄準器以及雙重用途指揮儀等。

    這些計算機處于嚴格的保密狀態,特點決定了各國海軍在第次世外大戰中采用的成列線戰術。要想精確實施艦炮射擊,就必須讓成列艦處于低速機動狀態,從而使計算機有充分時間提供解決方案。因此,美國的軍械專家對日本海軍在魚雷攻擊(少射后不管)中采取的高強度機動感到震驚。“ 福特射程計算機”及其后續設備取得的成功也使美國海軍確信,有可能在超遠程情況下實現具有連貫性的高精度艦炮射擊,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飛機對彈著點進行空中觀察。

    在美制戰列艦上,情報數據傳輸位于艦體內側的標圖室,艦炮軍官使用相關設備測算出相應的射程和方位角。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根據數據在地圖上標示出趨勢線,并由此發現誤差(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蛋然彈著點觀測員和測距儀都容易遭受敵方攻擊,但標圖室受到有效防護,因此在理論上,該系統能夠在軍艦遭受大幅度戰損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從美國海軍的實踐看,安裝于高處的“引導儀”的作用僅僅是感知戰艦的橫搖,從而確保艦炮能夠有效射擊。英國在這方面主要采用指揮儀塔架。位于甲板下方的艙室被命名為“中繼站”,內部安裝了能夠自動處理數據的模擬預測儀(火控臺)。美國艦炮軍官當時認為,英國的火控系統對艦炮指揮小組的技能和情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具備更好的成效。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把有效指令傳輸至艦炮。1917年, 美國海軍只能傳輸增大艦炮射擊角度的指令。而在復雜的海戰行動中,不同炮塔可能會向不同目標進行不同射程的攻擊。英國設計的標準化系統“根據瞄準儀運行”,瞄準儀內的“個主指示器用于引導艦炮的相關指示器,炮手隨后再根據傳輸的指令調整標度盤。

    1918年研制出了根據瞄準儀運行的艦炮拾升系統。英國戰列艦還可傳輸目標方位信息,因此艦長能夠使用 司令塔內的羅經刻度盤指示目標。1917年底, 軍械局為戰列艦安裝了帶方位角復示器的測距鏡。“南卡羅來納”號、“密執安”號、“北達科他”號、“佛羅里達”號、“猶他” 號、“懷俄明”號以及“紐約”號等無畏艦都在大修期間改裝了新式火控系統。此外,軍械局派出的技術專家采用巡回改裝方式為其他無畏艦改裝了該系統。較晚建造的前無畏艦安裝了結構較為簡單的指揮儀系統,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些戰列艦上已經無法找到擴充標圖室的足夠空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戰列艦上當時未安裝把炮塔方位角數據傳回標圖室的復示器,而美制戰列艦甚至在1917年之前就已安裝了這種儀器。由此,英制戰列艦雖然能夠以足夠快的速度測定射程,但艦炮在射擊時卻顯示出更大的偏離誤差。

    雖然新式主炮系統的最重要部分位于艦體內部,但這些戰列艦當時還加裝了大量新式長基座測距儀,即便是在1917年之前,一些無畏艦就已在炮塔頂端安裝了長基座測距儀,它們能夠與炮塔形成相互獨立的旋轉。然而,美軍只是在戰時才在艦橋上方安裝具備領航功能的大型測距儀。此外,前無畏艦也在炮塔頂端以及艦首安裝了測距儀。

    艦橋

    美國觀察人士對英國戰列艦采用指揮儀控制副炮的做法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美國海軍根據英國維克斯系統仿制了相關型號。1917年,美制戰列艦的副炮采用單獨瞄準方式,集群控制(以及探照燈)由位于鳥籠式桅桿上的“魚雷防護站”內的一個火控小組實施。維克斯系統通過將艦炮的“炮手引導”指示器與指揮儀上的一臺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副炮火控流程的自動化。這種指揮儀系統的主要優點是能夠在遠高于煙霧和海浪飛沫的位置對目標進行觀測,從而大 幅度提高了能見度和清晰度。1917年10月, 軍械局計劃在無畏艦的兩根橫梁上各安裝兩臺測距儀,但實際上在一戰結束之后才完成安裝。通常情況下,其中一臺測距儀安裝在01和02層甲板上與艦橋呈正橫角度的位置,另臺安裝于艦尾露天甲板(位于大部分副炮正上方)。對于采用平面甲板并且以煤作為燃料的無畏艦而言,位于后側的測距儀安裝在艦體中部艙室后端的支架上。然面,該測距僅因安裝位置過低而極易受潮且無法使用,但發現這個問題時已無法補教。

    從一戰的經驗看,當戰列艦在北海的惡劣氣象條件下航行時,有必要為艦橋以及上部的火控室安裝防護甲板。根據一戰之前制定的作戰條令,必須完全在司令塔內部對戰列艦進行控制,以至于總委員會盡最大可能降低開放式艦橋的舒適程度,從而迫使艦長在和平時期也在司令塔內實施指揮。而在“巨型艦隊”工作的美國海軍軍官發現,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司令塔毫無用處,這部分是因為在艦隊航行中保持良好能見度顯得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旗艦“賓夕法尼亞”號的艦長要求為該艦配備面積更大的標圖室。英國方面此前就已認識到,如果艦隊指揮官要預測己方和敵方編隊隊形,就必須擁有此類設施。

    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

    由于標圖數據自動傳輸至中央火控室,因此很自然地要在第四層甲板設置與中央火控室相鄰的、位于司令塔正下方的簡易旗艦標圖室,后者位于司令塔正下方。然而,艦隊指揮官要么站在艦橋上,要么位于司令塔內,用肉眼和標圖方式掌握整個艦隊的動向。這至少是一種對可能出現的標圖錯誤必要的糾正方式。

    此外,即便司令塔如旗艦“賓夕法尼亞”號那樣寬敞,也會顯得相對擁擠,從而使艦隊司令及其參謀人員缺乏活動空間。因此,艦隊司令只能站在開放式艦橋上,而位于信號臺的參謀人員有可能擋住附近的魚雷防護小組的觀測視線。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采取擴大艦橋面積并將其封閉的措施。

    當時,英國戰列艦的建造思路出現調整:比蒂海軍上將傾向于使用開放式艦橋,而其前任約翰.杰里科爵士認為,艦隊司令在海戰進入常態化之后應退至司令塔內,而他在這種情況下既無法觀察又無法控制艦隊。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即艦長和艦隊司令都應該盡可能利用優勢,至少在煙霧使其無法看清附近艦隊的具體情況之前應該如此。例如,在“胡德”號新式戰列巡洋艦上,領航平臺此前一直作為艦長的指揮位置,而艦隊司令被安排在另一個相對獨立的艦橋內。 然而,司令塔的面積也得到擴展,并專門為艦長和艦隊司令提供了相應的指揮位置。此外,在設計中還考慮到在戰列艦高處設置潛艇觀測哨的需求。

    另一方面,設計人員也擔心擊中司令塔的炮彈可能會被引爆,從而殺傷在無裝甲防護艦橋上的工作人員。

    1918年3月,總委員會采取了相應行動,它將戰艦控制分為實施作戰行動之前(即在領航艦橋上進行指揮)以及實施作戰行動期間(即在司令塔內進行指揮)兩個階段。過去,總委員會曾明確要求開放式艦橋必須采用可拆卸式結構,從而限制它對司令塔觀測視野形成的阻礙。此時,總委員會放松了前述要求,允許在開放式艦橋上加裝雨篷以及防破片鋼筋網。它還要求將艦隊司令和艦長所在的艦橋相互隔開(前者為信號臺,后者為領航艦橋),從而使兩者不至于互相干擾。在接近敵艦編隊及海上交戰過程中,艦隊司令可能希望一直留在開放式艦橋上,而艦長則在司令塔內指揮戰列艦作戰。因此,設計人員考慮在司令塔周圍為艦隊司令提供嘹望臺,他可以通過觀察孔與艦長通話。位于信號臺上方的封閉式繪圖室被分隔為供艦長使用的繪圖室和領航室以及用于艦隊司令指揮的旗艦指揮室、艦橋電臺、電報傳真機以及通信甲板。位于領航艦橋上方的旗艦測距儀負責為旗艦指揮室提供情報數據。

    建造維修局在調整現有艦橋結構的同時,還設計了新式標準化艦橋。后者的研制工作于1919年4月完成,它主要包括一個大型給圖室,該繪圖室 位于司令塔周邊平臺的后側。“ 新墨西哥”級戰列艦僅有首艦加入現役,該級戰列艦在01層甲板安裝了較為原始的艦橋,其上部加裝了封閉式領航艦橋。整個艦橋結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大型八角形魚雷防護平臺。

    新墨西哥級戰列艦

    當時已經服役的美制戰列艦進行了兩次艦橋結構改裝:首先是應對一戰需求的戰時緊急改裝:其次是1919至1920年進行的改裝。在前一次改裝中,艦橋進行了封閉式處理并增高8英尺(2.44米) ,從而改善了司令塔的觀測視野。旗艦指揮室置于桅桿處。在后一次改裝中,從“佛羅里達”級戰列艦開始,在司令塔上方較高的位置安裝了封閉式領航艦橋,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完全由支柱和前桅支撐。在20世紀20年代末重新建造以煤作為燃料的戰列艦時,仍然保留了這種新的艦橋結構。

    魚雷防護

    魚雷防護平臺和上層火控平臺周圍安裝了外觀突出的擾流器,后者還加裝了頂罩和玻璃防護罩。一戰結束后,現代化戰列艦改裝了大型八角形魚雷防護平臺,這些平臺也都采用了項罩和玻璃防護罩。第種進行此類改裝的戰艦可能是“密西西比”號,該艦可能是將八角形魚雷防護平臺安裝在此前安裝擾流器平臺的位置,即桅桿的較低處(在前桅與煙囪項部平齊,在主桅的安裝位置大幅度降低)。分別位于兩座魚雷防護平臺上方的 每座平臺各安裝了4臺探照燈。“ 密西西比”號的2艘姊妹艦大幅度提升了八角形平臺的安裝高度(大約相當于桅桿的一半),這種情況在當時拍攝 的照片中體現得非常清楚。1919至1920年, “賓夕法尼亞” 號和“亞利桑那”號進行了類似改裝,但“內華達”號出于某些原因未進行此類改裝。以煤作為燃料的“懷俄明”級和“紐約”級也進行了類似改裝,后側平臺位于煙囪下方,從而避免了煙霧的干擾。其他早期型號的戰列艦未實施改裝,如“猶他”號戰列艦直到20世紀20年代進行重建時也沒有安裝八角形魚雷防護平臺。

    副炮及防空炮

    桅桿顯然是對所有副炮實施火控的最佳位置,但美制戰列艦(從“新 墨西哥”級之后)采用的鳥籠式桅桿頂端無法承受較大重量。然而,“ 田納西”級戰列艦采用了一種高強度新式桅桿,其副炮控制位置處于兩個封閉式桅桿平臺的下側平臺,上側平臺內安裝了1部主炮指揮儀。這種結構設計的先進性在于將主炮控制平臺置于艦體中心線,能夠分別對左舷和右舷的副炮進行指揮。與“愛達荷”級戰列艦的結構相似,127毫米指揮儀安裝于艦橋并靠近起重機附近的露天甲板。

    最終改裝步驟涉及將127毫米指揮儀轉移至空間已經得 到擴充的指揮室。“五大” (BB 43-48) 在完工之后不久甚至在建造過程中就實施了此類改裝(如“馬里蘭”級),畢竟這些設備的重量占封閉式指揮塔總重量的比例較小。1925年3月,“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艦長建議,艦長的指揮位置應該調整至桅桿上的副炮指揮平臺。雖然軍械局對此大力支持,但該建議最終未能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海軍部的一些局認為,將指揮位置調整至桅桿一半高度并非有效改進。然而,在財力緊張的背景下,美國海軍當時尚無法承受為所有無畏艦提供重型桅桿的高昂代價,只有在戰列艦進行重建并改裝更為堅固的三角式桅桿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相關調整。

    副炮本身也進行了調整。雖然在一戰之前,有關方面就認為副炮受潮問題非常嚴重,但直至戰后才采取了改進措施。此外,在1917至1918年, 美國面臨著為商船配備武器的緊急需求。1917年4月26日, 在美國正式宣布參加一戰之后不久,軍械局獲準拆除戰列艦和巡洋艦上的12門127毫米/50型副炮和36門152毫米/50型副炮,以及124門76毫米/50型和12門102毫米/50型副炮。

    而在10天后,這些戰列艦計劃加裝另外180門76毫米/50型副炮,但其中絕大多數在10月1日又被取消,軍械局又獲準進行新輪副炮拆除工作(28門76毫米、2門102毫米以及26門127毫米/51型副 炮)。12月7日,20門127毫米/51型、 20門152毫米 /50型、4門127毫米/50型以及26門76毫米/50型副炮獲準拆除。直到第二年4月,在戰時制造的新式武器才交付美國海軍。

    其中許多武器源自前無畏艦,主要是因為這些戰列艦的副炮極易受潮。1918年,“印第安那”級巡洋艦的76. 2毫米副炮從原來的12門減至4門,而“衣阿華”號僅剩4門102毫米副炮,“肯塔基”級的127毫米副炮減至8門,而“亞拉巴馬”級和“緬因”級的152毫米副炮減至8門(保留了所有位于艦首的副炮,主甲板上僅剩4門)。上述戰列艦主要是在美國本土附近海域航行,它們不可能執行海戰任務。

    排水量比前述戰列艦大得多的“弗吉尼亞”級和“康涅狄格”級擔負了遠洋護航任務。最初,基于特殊考慮拆除了它們的副炮。1918年1 月,“ 弗吉尼亞”級戰列艦拆除了位于艦體中部兩側的各兩門152毫米副炮,剩余4門。“明尼蘇達”號戰列艦的船長希望能保留位于艦體前部的兩組舷側副炮,他認為,這些178毫米副炮只能用于魚雷防護,因此可用安裝于上層甲板的152毫米副炮加以替換。然而在1月底,海軍部長丹尼爾 斯否決了進步拆除副炮的建議, 并下令研究在“緬因”號、“弗吉尼亞”號以及“康涅狄格'號的上層甲板安裝152毫米副炮的可行性。實際上,當時有大量副炮被拆除,但炮口采用封閉方式保存,這種情況直持續至1918年底。

           無畏艦被大量精減,主要是因為它們幾乎不可能參戰。美國海軍的一些指揮官認為,此類戰列艦的艦尾左舷和右舷對戰艦本身構成了較大的危險。“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的艦長聲稱,英國皇家海軍 的“大膽”(Audacious) 號戰列艦正是因為艦尾的副炮炮口進水而沉沒的。從總體上看,最靠近艦首和艦尾的副炮被拆除。安裝艦首樓的戰列艦拆除了后側的所有副炮(“賓夕法尼亞”級以及此后各級拆除 8門,“內華達” 級拆除9門,后者艦尾兩側各安裝3門副炮,另1門位于艦尾中心線上)。采用平面甲板的“紐約”級和“阿肯色”級各拆除5門副炮,包括前部兩側的第2門副炮以及位于01層甲板的開放式炮位的1門副炮。這些副炮是分階段拆除的,如1918年7月“亞利桑那”號拆除了6門127毫米炮,而以燃油作為燃料的“俄克拉荷馬”號僅保留了位于艦尾中心線上的1門副炮。

    與英國皇家海軍“巨型艦隊”共同執行任務的美國戰列艦暫時保留了副炮。在建造新型副炮方面,美國海軍部于1918年2月4日正式宣布取消安裝于“田納西”級戰列艦艦體的所有副炮(前側和后側各4門),并于2月7日對“新墨西哥”級作出了同樣安排(只有該級戰列艦的首艦保留了22門副炮)。后者的八座炮位都用鋼板封閉,但未加裝整流罩。'“田納西”級在拆除副炮后無法找到曾經安裝過此類武器的痕跡。

    美國海軍許多戰列艦指揮官基于與“巨型艦隊”的合作經驗提出了如下建議,即拆除在主甲板上安裝的所有副炮,即便是在無法為其提供替代性武器的情況下也應采取這種措施。如在 1919年5月,“得克薩斯” 號戰列艦的艦長撰文指出,在他指揮該艦 參加一戰海戰行動的所有時間內,該艦僅有4門副炮(2門開放式127 毫米副炮以及位于起重機上方的2門76亳米防空炮)在海上使用過。 在戰后進行的“三級作戰條件”模擬(Battle Condition Three) 行動中,他也僅指揮使用了前述4門副炮。他發現安裝于底層甲板的副炮幾乎都沒有使用過。

    此外,操縱底層甲板副炮所需的大量艦員使得戰列艦顯得非常 擁擠,加裝炮位將是一種較好的替代方案。 軍械局認為雙聯裝炮位是最佳選擇,而三聯裝炮位則缺乏可行性。6月份組建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否決了軍械局的此項建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主甲板將只保留位于艦體最后側的2或4門副炮,如“紐約”級只安裝四座封閉式多聯裝炮位,分別位于中心線、3號與4號炮塔之間與5號炮塔呈正交角度以及01層甲板兩側單炮炮位的側面。該艦的127毫米副炮將減少為12門(如果軍械局被說服采用三聯裝炮位,將增加為16門),而舷側副炮也將減少至10門(此前安裝21門)。

    兩艘“阿肯色”級戰列艦也采用了類似結構,主要區別在于它們僅安裝了一座位于中心線的炮位(6號炮塔因過于靠近艦尾而無法在與其正交角度的區域安裝炮位):“猶他級和“北卡羅來納”級在01層甲板安裝了兩座炮位,另外兩座炮位安裝于主甲板上靠近3號炮塔的區域。軍械局抱怨,在上述所有結構調整方案中,位于甲板的副炮都將受到主炮射擊時產生的沖擊效應的影響,建造維修局確信,當敵艦發射的炮彈擊中附近的炮塔和露天炮臺時,安裝于中心線的炮位將受到破片的沖擊。此前曾指揮美軍戰列艦在歐洲海域擔負作戰任務的羅德曼尤其反對將副炮安裝于艦尾炮塔之間的做法。雖然他希望改進副炮的安裝位置,但傾向于在制造出令人滿意的雙聯裝炮位之前保留現有副炮,因為他認為在平時的魚雷防護演習中仍然有必要使用這些副炮。

    1919年8月,海軍部長丹尼爾斯乘坐“紐約”號戰列艦前往火努魯魯,在這次航行途中,他對底層艦炮的潮濕程度印象非常深刻。在當時需要削減戰列艦數量并減少艦員的背景下,他認為確定無畏艦安裝的魚雷防護副炮數量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相關工作按照標準化流程完成,那么那些替換戰老兵的新兵將會在改造后的戰列艦上服役。改裝工作將按照最小化原則實施,主要目的是節約成本,“并且考慮到艦齡因素”。

    “組約”號和“得克薩斯”號此前已經拆除了多余的副地,各利14門和12門127毫米/51型艦地。美軍太平洋司令都于1919年7月9日和12日分別批準了這兩艘戰列艦的改裝方案,但在9月23日,海軍部發布指令,要求所有以煤為燃料的戰列艦都必須拆掉除艦尾甲板最后側的4門(“北達科他”級為最后側的2門)副炮之外的其他所有副炮。到11月19日,只有“得克薩斯”號保留了安裝于甲板的副炮。

    紐約級戰列艦得克薩斯號

    總委員會得出結論,相關改裝方案在降低氣象條件不良影響的同時,又使副炮受到了主炮射擊沖擊效應的影響,遂于11月13日在幾項“有害”替代方案中選擇了所謂的“最優”方案。較早建造的無畏艦將保留單門127毫米副炮作為過渡型以及最終安裝的副炮,這主要是因為該型艦炮的剩余服役壽命已經非常有限。對于“紐約”級和“阿肯色”級而言,由于要保留相應的空間用于安裝雙聯裝副炮炮位,因此單門127毫米副炮將安裝在新的位置。在一段時間內,這兩種級別的戰列艦將在僅配備半數副炮(8門)的情況下執行部署任 務,它們將在艦尾設置兩個炮位,其中一個位于主甲板,另一個位于上方的01層甲板。

    然而,軍械局很快就不得不承認它提出的雙聯裝127毫米炮位無 法建造完成。11月22日, 該項目被放棄,造船廠從12月開始在戰列艦 的原位置重新安裝副炮。“北達科他” 級和“佛羅里達”級重新回到原狀態,而“阿肯色”級和“紐約”級唯一被拆除的是原來已確定 的5門副炮。從理論角度看,拆除艦體最前側的艦炮主要是提高水密性,而位于艦尾中心線的副炮無法有效融入四分儀新式火控系統。

    阿肯色號戰列艦

    之所以完整介紹上述情況,是因為它顯示了有關方面對初始設計方案的不滿程度。幾年之后,當那些逃過《華盛頓海軍條約》拆解標準的戰列艦開始改裝時,這種觀點又重新流行起來。

    美國海軍此時開始安裝防空炮系統。第一種是1916年安裝于“德克薩斯”號炮塔頂端的76毫米防空炮。在一戰期間,以煤為燃料的美制戰列艦采用的標準型防空武器是安裝于兩座起重柱上的76毫米防空炮。以燃油為燃料的戰列艦在其初始設計方案中也列入了防空炮。

    一戰末期,標準配置數量增加了一倍, 這些美制戰列艦安裝了4門76毫米/50型防空炮,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實施的戰列艦大規模改裝項目中,它們安裝了數量更多的防空 炮。當時,“紐約” 級戰列艦重新將防空炮安裝在炮塔頂部,3號和4號炮塔各加裝了2門。“賓夕法尼亞”級在3號炮塔頂部安裝了2門,另在艦首樓平臺上安裝了2門(位于輔助指揮儀前側)。

    1921年,防空炮安裝標準再次增加一倍,76毫米/50型防空炮的總數達到了8門,位于兩側的各2門防空炮取代了原來在01層甲板安裝的21開放式127毫米/51型反驅逐艦副炮的其中一門。由此,美制戰列艦的副炮標準配置為12門127毫米/51型副炮及8門76毫米/50型防空炮。“科羅拉多” 級按照該標準建造。

    桅桿

    美國在戰列艦上安裝的獨特鳥籠式桅桿此時遇到了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生了 “密執安”號戰列艦的桅桿在強風中突然倒塌的事件;二是在英國“巨型艦隊”參與交流項目的美國海軍首次有機會將美制鳥籠式桅桿與英國的三角架式桅桿進行了對比。

    鳥籠對比三角架

    1918年1月的某個夜晚,“密執安” 號戰列艦在-陣強風中出現了猛烈的橫搖,這陣強風異常猛烈,以至于第二戰列艦分艦隊所屬的4艘戰列艦都失去了中桅。“密執安”號先是向左舷橫搖,隨后幾乎是立刻向右舷傾斜,而中桅仍然向左舷移動。桅桿最窄處發生斷裂,沉重的火控指揮臺從左臉落下,槐桿在與金雷防護室大約相同的高度折斷。這次事故并不嚴重,位于境桿上室的兩名艦員都得以生還。然而,這種斷裂事故使得桅桿的結構完整性受到質疑。

    鳥籠坍塌

    “密執安”號戰列艦的上述事故在某種程度上屬于特例。其桅桿最初安裝于制圖室頂部,而在制圖室被拆除后,桅桿直接安裝于 甲板并降低了高度,上端增加了 重量,基座部分的直徑由此從2 90米增至4.27米,以致使應力集中于桅桿最為脆弱的點。然而,造船廠沒有進行任何應力測算,以致當桅桿受壓彎曲后,應力無法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傳導至其他結構件。在此之前,該艦的1門305毫米主炮曾發生爆炸事故,一些碎片 從后來出現斷裂處穿過,而爆炸后進行的維修未包括重新建造整個桅桿。

    對現有桅桿進行的緊急檢查表明,“ 康涅狄格”級戰列艦的桅桿存在某些彎曲現象。建造維修局得出的結論是,作為修正措施,新式桅桿必須加大頂部結構的直徑,所有結構件必須從底部到項部保持連續性。這些戰列艦面臨的問題之一是, 檢查鳥籠式桅桿或是更換故障結構件的難度非常大。在20世紀20至30年代,這些桅桿周期性出現令人恐慌的情況,每次全面檢查都會查出大量銹蝕結構件,尤其是長期暴露在煙囪排出氣體中的主桅更是如此。

    美國海軍許多軍官都指責建造維修局之所以堅持選用鳥籠式桅桿,主要是出于保守主義的心態,而不是符合邏輯的判斷。曾作為交流軍官在英國“巨型艦隊”服役的美國海軍軍官對三角架式桅桿 尤其感興趣,他們此前一直沒有機會親眼目睹這種桅桿。建造技術人員則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會產生誤解。例如,雖然三角架式桅桿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且在頂部安裝有1臺測距儀,但其他戰列艦煙囪產生的煙霧通常會使該測距儀無法使用。雖然三角架式桅桿不會產生高速晃動,但美國海軍的一名艦炮軍官福爾朗少校指出,當戰列艦的所有主炮進行齊射時,三角架式桅桿的晃動程度與鳥籠式桅桿項部一樣劇烈。英美兩國海軍的軍官都確信,鳥籠式桅桿高于三角架式桅桿,因此能夠在相距更遠的情況下發現前者,但兩者高度實際上相同。此外,三角架式桅桿及其頂部大型火控指揮臺的總重量相當于鳥籠式桅桿的三倍。

    任何旨在放棄鳥籠式桅桿的決策都面臨著代價高昂的挑戰。美國海軍當時正 訂購或在建12艘戰列艦(BB 43- 54)以及6艘戰列巡洋艦,按原設計方案都將安裝重量較大的鳥籠式桅桿以及面積更大的火控平臺。即便如此,由于三角架式桅桿的重量更大,無法在桅桿上安裝第二處火控平臺。大西洋艦隊司令也指出,放棄主桅將使至關重要的無線通信距離大幅度減小,“有觀點認為, 既然限署于北海海域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只使用無線方式進彳于短距離通信聯絡,那么美軍戰艦也將不會進行遠程無線通信。然而,與之相反的結論才更具合理性”。

    1918年6月,建造維修局請英國駐美技術代表斯坦利·古多爾轉告英國DXNC,請他們對三角架式桅桿與鳥籠式桅桿進行性能對比分析。英國方面的觀點是,由于未來需要在桅桿上安裝越來越多的火控設備,因此美國應該參照英國的做法。如英國建造的“胡德”號新式戰列巡洋艦在桅桿上安裝了1座防護裝甲厚度達381毫米的指揮塔、2部140毫 米指揮儀、1部381毫米指揮儀(帶4. 58米測距儀)、用于控制140毫米艦炮的兩部2.75米測距儀、1座魚雷觀測哨、1座探照燈平臺等。古 多爾本人曾親自登上英國皇家海軍“勇敢”號、“光榮”號和“暴怒”號戰列艦的桅桿上端。他舉例指出,當他位于“暴怒”號桅桿上端并觀測主炮射擊時,對三角架式桅桿的堅固程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國海軍造艦專家杜博斯(后擔任建造維修局局長)在登上英國皇家海軍“皇家主權” (Royal Sovereign) 號戰列艦的桅桿后曾認為,三角架式桅桿項部的 穩定程度不及鳥籠式桅桿:“ 我當時無法確信自己的觀點,因為此前 我只有一次登上過美國海軍'密西西比’ 號戰列艦的桅桿,而該艦當時的航速僅有12節,而且海面相當平靜。然而在本周(1918年7月), 一位美國軍官告訴我, 當他站在'密西西比號戰列艦的桅桿上端時,舷側艦炮的射擊競將他掀翻在地。”古多爾引用杜博斯的上述觀點指出,當“皇家主權”號戰列艦以20節的速度航行時,桅桿頂端的晃動非常劇烈。

    內部設計

    英國皇家海軍也對美國海軍戰列艦的建造標準發表了對比性評論。英國技術人員在一戰結束后起 草的總結報告中,對艦上衛生設施、生活條件以及通風系統進行了對比:“英國最新式戰列艦的作戰性能遠遠領先于美制戰列艦。而在安裝所謂奢侈品方面,美國又走在了英國前面。各方對是否有必要安裝此類設施和設備存在爭議。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美國海軍艦員并不是天生的水手。與英國皇家海軍招募的艦員相比,美國海軍艦員更習慣于較好的生活條件。因此,美制戰列艦上安裝的設施設備會被英國軍隊視為'奢侈品’。本報告的觀點是,在戰艦上安裝此類設施和設備顯然存在很大難度,并且要以犧牲其他更為重要的設施(如條件較好的寢室)為代價。按照英國皇家海軍的最新標準衡量,美國“密西西比’號和'新墨西哥’號戰列艦上的艦員寢室屬于無法居住的類型。但本報告也認識到,美國海軍艦員寧愿以放棄條件較好的寢室為代價而享受奢侈品,而這種傾向是否合乎邏輯則值得懷....”

    “基于安裝此類奢侈品所造成的困難,英國戰 艦未來顯然不宜過早加裝此類設施和設備。”“在 辦公條件方面,美國海軍岸上軍營內的辦公室布局和陳設比英國皇家海軍顯得更為精細,因此將兩國戰艦上的辦公室布局和陳設進行對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幾位美國海軍軍官曾向筆者透露,美軍戰艦上的辦公室工作異常繁重,因此技術軍官將時間過多地耗費在整理文件資料方面,而用于提高所在部門工作成效的時間非常少。英國皇家海軍有必要以此為戒,堿緩在戰艦上增加辦公室數量及相關工作的速度。”

    “在美國海軍建造維修局,筆者與美國海軍技術人員共同為羅德曼局長起草了一份報告,該報告承認,要想滿足美國海軍對戰艦辦公室不斷增加的需求,就必須以犧牲艦員寢室的條件為代價。

    “對美制戰艦為工作間和維修間提供更多空間的相關評論令人產生了興趣,而美國海軍戰艦上的工作條件與英國方面存在差異。羅斯福總統當政期間,美國海軍艦隊進行的環球巡航奠定了現行政策的基礎。英國皇家海軍在總體上應該感到幸運,畢竟它擁有數量較多的可供戰艦使用的海軍基地,并H能夠汲取美國海軍的經驗教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分配給工作間的空間。

    “雖然美國海軍軍官非常欣賞英國戰艦司令塔上使用的狹槽,但美國海軍技術人員指出,美制戰艦司令塔上安裝的小型狹槽主要是基于日俄戰爭的經驗,他們認為,不能因為在近期軍事行動中沒有使用過這種狹槽,就放棄基于戰爭經驗研制的相關設備。”

    “美制戰艦上的淡水消耗量異常巨大。這部分是因為艦上較高的生活條件所致。美國海軍艦員每天毫無約束地消耗大量飲用水及洗澡用水,而且,由于美國海軍艦員不像英軍艦員那樣對溫度具有較強適應性,因此美制戰艦上安裝的性能更好的蒸汽加熱設備也需要消耗大量淡水。此外,艦 上的洗衣房也使淡水消耗量進一步增大。”

    然而,DNC于1919年3月最終提供的報告將美制戰艦的大部分擁擠現象歸結為因作戰改裝而增加的設施和設備,并且警告英國皇家海軍也存在辦公室過量的現象。在某些方面,美國海軍設施設備的先進性也體現出優勢。例如,美軍戰列艦可以由司令塔內的人員實施指揮,這部分是因為它能夠更多地依賴回轉羅盤而不是磁羅盤,這一點與英國皇家海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艦載機

    在一戰期間,美國海軍發現英國“巨型艦隊”部署了大量艦載戰斗機。在一戰之前,美國在艦載機領域主要關注由彈射器發射的水上偵察機。然而,“巨型艦隊”裝備的是艦載戰斗機,它們的主要任務是攔截德軍“齊柏林”偵察飛艇以及水上飛機。這些戰斗機可從在重疊式炮塔上搭建的短距跑道上起飛。

    1918年3月,“ 得克薩斯”號戰列艦在2號和4號炮塔 上安裝了這種斜面式跑道。1919年3月9日, 該艦在關塔納摩灣發射了1架艦載機。7月2日,美國海軍所有以煤為燃料的戰列艦均獲準安裝同類設施,并且在1920年9月全部完成改裝。

    艦載機起飛測試并不完全令人滿意。“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的艦長就在1919年11月抱怨,當艦載機處于前側起飛平臺時,領航艦橋上左臺各25度的觀測視野受到影響,因此無法對該艦進行指揮引導。“內華達”號戰列艦的艦炮射角只能提升5度,而且抬升速度極慢。當這些艦炮處于炮口向下狀態時,會出現非常強烈的振動現象,重疊式艦炮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進行射擊。建造維修局雖然意識到問題所在,但卻無法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1920年9月,有關部門建議在戰列艦前側和后側的露天甲板上安裝當時正在研制的可調式彈射器。10月,總委員會正式拒絕在“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上安裝艦載機起飛平臺,而是傾向于加裝彈射器。

    1921年1月,費城海軍造船廠獲準制造1部原型彈射器。4月,軍械局建議在每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上安裝2部彈射器(艦體前后側各1部)。領航局所屬計劃處則希望為所有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以及輕型巡洋艦各安裝1部彈射器。6月,海軍部為“內華達”級和“俄克拉荷馬”級戰列艦舉行彈射器安裝項目投標(彈射器制造費用21823美元,安裝費用3574美元)。原型彈射器安裝在“馬里蘭”號戰列艦上,另外5艘 戰列艦(“愛達荷”號、“密西西比”號、“ 新墨西哥”號、“田納西”號和“加利福尼亞”號)安裝了功率更大的Mk II型彈射器(后者的彈射重量從原型的1360千克增大至2720千克),而“亞利桑那”號和“賓夕法尼亞”號稍后才能安裝彈射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A人毛片精品无人区乱码|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东京热大乱系列无码| 玩弄丰满少妇人妻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中文字幕一卡二卡三卡| 少妇被黑人到高潮喷出白浆|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 少妇高潮喷水正在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国产精品SM捆绑调教视频|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宝贝扒开下面自慰给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