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源溪古道網 壺源溪流域,因山高水長,留下了大量的古道。悠悠古道,穿朝越代,溝壑交錯,路隘林深,兩岸古木蒼翠,水抱山圍別有天。以前的交通要道,成了今天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但大部分古道,已分割成段,互不連接。 近年來,壺源溪流域強化聯動發展工作,整治生態環境、挖掘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其中一項工作,就是進行了古道維修,并把場口、常安、湖源的古道連接成網。古道徒步,成為壺源溪體育旅游的一個重要項目。 打卡興趣點 烏龜潭 01 瓜橋埠孫權故里 皇天蕩林場 02 龍門潭瀑布 山毛嶺棲鶴亭 03 鐘塔 中線:壺源溪秦漢古道 場口-青山渡-蚌潭渡-橫槎-肺頭嶺-樹石-陳家畈涼亭-狀子嶺-中溪-橫山嶺-寺口-小樟村老街-羊角嶺-茅嶺-馬嶺-慈嶺(寺嶺)-金沙嶺 一條千年古道。古時是浦江、諸暨進出杭州、安徽等地的交通要道。《四庫全書》里,馬劍人戴良(1317-1383,元代著名詩人,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撰寫的《九靈山房集》卷八五言詩中有:《入湖源》、《至古城飲馮氏家》、《次場口》、《抵富陽宿縣治作》,把五首詩從地標上連起來,就是一條清晰的古道線路圖。 傳說這是秦始皇外出巡游到會稽山祭祀大禹時走過的路,民間也稱秦皇古道。壺源溪山回路轉,山谷幽深,有“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脫褲,一渡不脫褲,褲襠濾豆腐”之說。雖然,現在大多已經失去了以前的交通功能,但沿途的涼亭、石砌小道、老街、壺源十八渡還在訴說著曾經的熙熙攘攘。 這條古道很多已經成為公路,主要興趣點: 肺 頭 嶺 狀子嶺 羊角嶺 金 沙 嶺 西線:甑山-牛峰嶺-皇天蕩-大源坪 由甑山古道、牛峰嶺古道、皇天蕩登山道等連接而成。從場口上圖山出發,經過常安景山村、橫槎村,可達湖源上南塢、龍鱗壩等處 主要興趣點有: 甑山:又名景山、“正山”,海拔834.6 米,古稱“胡洑山”,為富陽、桐廬界山。唐元和八年(813)《元和郡縣志》載:“在縣西南五十里,甚幽邃,重疊險遠。每時有擾攘,人皆逃避此山”。南宋咸淳四年( 1268)《臨安志》載:“胡洑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三百丈,廣一百三十二里。上有石樓石城。侯景之亂,里人姓陸者率鄉鄰保固之,全活萬計。上有石佛,父老傳云:澶淵之役嘗見。”今山南仍有石城崗地名。 1940年10月4日國軍79師235團與237團,在山北麓天竹山一帶英勇抗擊竄犯南進湖源、浦江日軍千余人,迫敵向龍門潰退。史稱“景山阻擊戰”。 牛峰嶺:位于富陽湖源鄉、常安鎮和桐廬古鎮深澳之間,桐廬人又稱為姚家嶺。海拔600多米。牛峰嶺上有個小村莊,居住著十余戶人家,比較有趣的是,這些人家卻有分屬富陽、桐廬兩地管轄,但他們世代雜居,睦鄰友好,如不仔細打聽,還真分不出誰家是桐廬,誰家是富陽。到牛峰嶺可通湖源鄉上南塢、常安景山村,也可往桐廬方向至深澳鎮鄧家村。 皇天蕩:又名皇天塘。海拔841米,巖石為燕山早期花崗巖,時為巖漿活動高峰期,因而此塘疑為上古火山口,積雨水而成“天池“。附近有林場,高大水杉樹映襯其中,是當年”知青“奮斗過的地方。1963年,杭州十二位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從江干區來到這里,度過了艱苦、激情的青春歲月。 大源坪:是觀賞壺源溪山水太極的最佳處。 瀑布群:山塢里還有形態各異的多個瀑布。 東線:永安山-龍門山-萬春嶺-鐘塔嶺-野貓嶺 由永安山古道、火爐川-龍門山登山道、萬春嶺古道、鐘塔嶺古道、野貓嶺古道等連接而成。 主要興趣點: 永安山:據傳朱元璋曾逃難經過此地。元朝末年,朱元璋兵敗逃至永安山,并在山上妙智寺逗留。妙智寺曾經建筑宏偉,僧人逾千,香火極盛。如今,永安山是著名的滑翔傘基地。 龍門山(富春第一峰):龍門山位于富春江南岸,主峰杏梅尖1067.8米,是富陽境內第一高峰。龍潭飛瀑,氣勢逼人,宛如白練當空,杏梅塢林場適合休息和露營,冬季的龍門山,出現霧凇的概率很高,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賞霧凇景點。 萬春嶺:萬春嶺海拔722米,嶺之南峰為萬春山,其主峰高達918米。別看這崇山峻嶺深山野塢,似乎名不經傳,這里的萬春寺、萬春嶺可是唐高祖為紀念在富春避難的先祖所下詔建造、命名的。 因為唐皇室之祖李重耳曾避居附近,唐高宗李淵在武德(618-626年)初敕建千春寺,山為千春山。后詔改山為萬春山,寺為萬春寺。 鐘塔嶺:鐘塔,相傳是李唐先祖李重耳、南唐后主李煜歸葬地。小山村幾乎與世隔絕,保留著傳統的山村風貌。鐘塔涼亭是富陽唯一的石涼亭。山谷里有元書紙古作坊。元書紙在北宋就被選作“御用文書紙”,在宋朝就有“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的美談。 野貓嶺:是湖源到到常綠的通道,早年兩地村民的來往都靠走山路。 現存古道主要在湖源新二村野貓塢口到常綠石梯村之間。 石梯山勢險峻,有小雁蕩之稱。據《富陽縣地名志》記載:“石臺四面皆峭壁,如石削成,有石徑自下而上,遠望如天梯,故名石梯。” 海拔650多米的野貓嶺,竹林茂密,掩映著一間神秘老廟。據說,很久以前這里經常有強人、草寇出沒,山崖兩邊用索道連接。 其它古道: 三界尖古道 起點位于湖源下南塢費家。昔為杭州府富陽縣、嚴州府桐廬縣、金華府浦江縣三縣界山,故名。海拔 1015.2米。 古道一直是富陽、諸暨、桐廬、浦江縣(市)的交通要道。山頂小路四通八達。大巖塢底曾為新四軍金蕭支隊被服廠駐地。 湖田山紅色古道 位于湖源楊家塢村。山上300米臺地上有圣僧寺。圣僧寺初建于唐代,明朝火毀后重建。山北塢中的古道保存完好。 湖田山,是富陽具有紅色歷史的一座名山。抗日戰爭后期在山上的圣僧寶殿設立了路西縣后方醫院,安排受傷的新四軍戰士在這里療傷。1945年9月24日,路西縣窈口區、場源區干部和武裝在此開會貫徹縣委擴大干部會議精神,具體部署堅持原地斗爭的任務。解放戰爭時期,經常有我地方黨政軍領導人、革命武裝、傷員到圣僧寶殿或開會、或隱蔽休息、或養傷、或從這里往返于常綠、諸暨、浦江等地開展斗爭,形成了一條紅色登山道。半山腰的涼亭位置,是當時金蕭支隊放哨警戒的地方。 五云嶺古道 處湖源鄉新三村。是湖源鄉新三村五云嶺腳自然村東通諸暨市應店街鎮五云村大佛頭山腳自然村的通道。嶺頂海拔614米。 南宋咸淳四年( 1268 )《臨安志》卷八十四“真如禪院”條中裁:“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大源村。山有五峰,故名五云”,嶺在五云山側,故名。 東靠常綠、蕭山,南接諸暨,向西眺望整個新三村盡收眼底,嶺腳下溪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五云嶺過去在是通往諸暨、蕭山的交通要道,行人不斷。新華片農忙用的化肥、農藥等東西和做手工紙用的石灰都要過此嶺到諸暨應店街去挑來。每年的正月初和八月初當地的群眾都會自發地組織去修路,并在嶺上建造廟宇。在抗日戰爭時期五云嶺還是軍事要道,為了消滅日軍殘余部隊(日寇在常安戰敗后,經赤明嶺逃亡諸暨),我國民黨第62師經五云嶺追到諸暨消滅了這支日寇。 馬鞍山登山道 位于場口六谷灣后山,從烏龜潭起步至馬鞍山山脊線。馬鞍山頂適合眺望場口微鎮和壺源溪;沿途有碉堡遺址和老廟等遺存。 胡嶺古道 這是一條連接蕭山—富陽—桐廬等地的古道,也是一條千年古道。從龍門方向看山嶺,酷似蝴蝶展翅翩然起舞之形,故而名“蝴嶺”。后簡化為胡嶺。古代龍門有“老八景”,“蝴嶺晴霞”是其中之一。現存古道位于常安項家和龍門胡嶺下之間。 |
|
來自: 昵稱QAb6ICvc > 《杭州周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