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老師曾說:“很多時候,人們不是選擇了眼前的伴侶,而是選擇了心里那個理想化的情人。” 因為理想情人的背后,有人們深層的渴望——那些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也就是說,親密關系中,我們要小心這種“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的期待,因為它可能變成隱形的“暴力”。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 1.因為有需求,所以被吸引親密關系專家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指出:“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也就是說,很多人都是帶著自己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的,他們希望找到一個為了自己可以拋棄全世界,且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畢竟,理想情人是想象出來的,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但是,他們又很難放棄這個想法,因為放棄理想中的情人,相當于承認自己心里的一個夢破碎了,自己的渴望再也無法被滿足,這會造成很大的失落感。 怎么辦?——改造對方。 ![]() 2.“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式的期待,會演變為改造對方的計劃愛中蘊含著期待,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我們期待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愛自己時,這就變成了改造,而改造,會讓關系走向地獄。 正如克里斯多福·孟老師說的:“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最后,兩個人只能以離婚收場,因為誰也不想被控制和被改造。 ![]()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過高的期待,就是一種隱形的“暴力”。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有時這種期待會帶著“我都是為你好”的修飾,而這恰恰是問題所在。因為這樣的期望,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對方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們就不是真的愛ta。因為我們以愛的名義,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對方是什么樣子,應該由ta自己來設定和活出來。 ![]() 3.學會放手和接納,才能感受真正的愛。前面說了,親密關系中,如果我們以“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式的期待和對方相處時,對方會感受到被控制或被強迫,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需求對方終究不能完全得到滿足,這樣,這段關系就會變得越來越糟——“對方想要逃,我們則繼續施壓”。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作為提出高期待的那一方,要學會放手和接納。 如果我們做到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對方身上,我們就能在自己內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當我們擺脫了需求的束縛,我們就能感受到真正的愛。 具體做法是: 其一,問問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么? 就像文章開頭說到的從小缺愛的女生,她在和伴侶相處時,期待對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滿足她,而她內心的需求,或許就是好好被愛,這時她可以真誠地和對方溝通,而不是對方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就生氣,這樣,對方很可能在溝通中知道了她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否則兩個人會因表面的事情爭論不休,結果會不歡而散。 所以,學會放手和接納的第一步,是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心平氣和地告訴對方。 ![]() 其二,轉變思維方式,用“我可以做些什么”來替代“我希望對方能滿足我什么”。 也就是說,我們要轉變思維方式,與其一直期待對方滿足自己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對方更愿意滿足自己。 這樣做有三個益處:
而這就是真愛的樣子——對方沒有壓力,自己則學會自我滿足。 正如影片中的張璐說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當然,作為被期待的那一方,面對這樣的隱形“暴力”,也可以做出改變,而且,更多時候,都是這一方先做出改變,因為他們更痛苦。 具體做法簡單來說就是——首先意識到自己被控制著,然后真誠溝通,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再之后,如果溝通無效,只能保持距離(包括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 ![]() 寫在最后:其實,上述的親密關系,也包括親子關系。 也就是說,如果親子關系中,父母期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滿足自己的期待時,孩子會感受到“壓力山大”,會覺得窒息,因為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不自由的。 而這也需要父母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而想要孩子“如我所愿”,可以想想,自己做些什么,孩子更愿意那樣做,而這不僅促進親子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 而這就做到了心靈成長——專心照顧自己,放棄改造別人。 ![]()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