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于矛盾論,我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文章進行全面的解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借助一個虛構的人物以及大量的實例,來講解了矛盾論的相關概念,應該來說講的比較通俗易懂了,有些讀者還是希望我像講解實踐論一樣,對《矛盾論》進行逐段的講解,從本文開始,我們分數次,來完成這一工作。 矛盾論 (一九三七年八月) 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繼《實踐論》之后,為了同一的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曾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在收入本書第一版的時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補充、刪節和修改。 解讀:背景介紹。教條主義又名本本主義,指的就是過分重視書本的理論知識而輕視實踐的毛病,這一毛病是早期黨內的主要思想問題。與之相對應的是經驗主義。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解讀:矛盾分析法、對立統一規律,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它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可以參看這篇文章。到底什么叫做辯證地看待問題?當我們說要辯證地看待問題時,到底是在指什么?其核心就是列寧的這句話,“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辯證地看待問題,就是說要去研究問題、事物的矛盾,研究矛盾的性質、運動的規律。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學派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系。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 解讀:德波林學派的觀點在正文中有提及,我們到相應段落再進行解讀。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于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列寧說:“對于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是:(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⑷列寧說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解讀:本段借助列寧的話提綱挈領的對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別進行了說明。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于唯心論的宇宙觀,并在人們的思想中占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由于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于是,在資產階級那里,除了公開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形而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后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 注:這部分內容對形而上學的歷史背景,內涵做了具體的展開。理解“形而上學”的概念是學習辯證法的第一個難點。“形而上學,又稱玄學”這句話容易給入門讀者一種誤解,因為在現代中國的一般語境里,玄學帶有很強的迷信意味,是風水命理神秘學的統稱,和神學更為接近。 但實際上,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和神學是大不相同的,它又稱為“第一哲學”,其一般定義是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探尋事物背后的本質。我們可以舉一些形而上學所研究的問題,比如有沒有上帝?人的本質是什么?手機的本質是什么?研究事物的終極本質是形而上學的根本目標。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會發現,形而上學和科學似乎具有很強的聯系,彼此都追求理性,兩者都推崇縝密的邏輯推理,兩者的目標都是探尋事物的本質,事實上,兩者之間正是相伴而生的,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典故。 “形而上學”這個詞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來歷是這樣的: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寫過很多著作,從哲學到物理學,涉及了很多學科。 但是那個時候沒有現代學術界“哲學”、“物理學”這樣的詳細分科。給整理他書籍的后人犯愁了,這么一大堆包羅萬象的著作,該怎么分類、命名呢? 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人想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這個標準,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前一類著作編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學》。后一類作品,也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作品,也編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后面。當時沒有合適的名字稱呼它們,安德羅尼柯一看怎么辦呢,就給起了一個名叫metaphysics,原意是“物理學之后”。 安德羅尼柯起這個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應該是他沒有現成的詞匯可用,于是就說這部分著作是“編排在《物理學》之后的內容”。但這個詞的含義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學之后的學問”。事實上,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早期,哲學和自然科學往往很難相互區分,研究哲學和研究科學常常就是一回事。 原文提到,形而上學的主要特點是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這又是從何而來呢?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對此做了論述,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逐漸發達,當時的科學研究習慣于采用分析的方法認識自然界,將研究對象劃分為各個獨立的部分,進行專門的研究,換句話說,把各種事物孤立開來,撇開宏大的總聯系,只從靜止的角度去做某一方面地考察,而考察的目的,正在于發現事物的本質,因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這本身是一種科學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但容易給人們造成思維慣性,在此后,培根以及霍爾布斯兩位哲學家將這種形而上學思維移植到哲學領域中進行了專門的討論,也就成為現在我們討論辯證法過程中所特指的“孤立、靜止、片面”的形而上學思維。 形而上學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錯的,即使在今天,它對科學研究依然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是遵循邏輯的,但它的這個邏輯是形式邏輯,它不承認辯證邏輯,不承認矛盾對立面共存的可能性,用一句話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而這實際上和自然本質并不一致,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就無法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去理解。總而言之,形而上學是一種不完備的分析思維,但并不能說它就是錯的。 原文提到“,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于唯心論的宇宙觀,并在人們的思想中占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為什么形而上學既是唯心的,也可能是唯物的呢?當科學不夠發達時,人類在追尋世界本質的過程中,難免就會將一些不可解釋的現象歸咎于超自然力量,進而就會走向唯心。資產階級初期,唯心的宇宙觀逐漸崩塌,在社會政治領域的表現就是教會權威的下降,科學開始爆發式的發展,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早期科學的研究偏向于通過分析解構的形式研究事物的本質,亦是形而上學的。 原文提到“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可以用變戲法作為類比,這在《大眾哲學》里有一段非常精彩、易懂的論述,此處我直接摘抄了。 通常的戲法,不外是把一件東西變成另一件東西,例如一根棍杖放到氈子下面,立刻爬出一條蛇來,一粒米放在杯子里,他可以給你變成一滿杯;或是一些枯干的水草放進玻璃缸去,用手帕一蓋,就變成滿缸水里游的活生生的金魚。這就是變戲法的變動。大家知道,這種變動,并不是真正的變動。棍杖根本沒有變成蛇,一粒米也沒有真的變成滿杯的米,只不過把兩種東西掉換了一下位置。如果硬要說這里有什么變動,那么至多也只能承認是位置上的移動,或者再加上米的數量上的變動,也就是一種機械的變動,決不能說棍杖之類的東西本身有了變化,這是第一;其次,這一種位置的移動或數量的變化,并不是由棍杖之類的事物自己本身引起的變動,它完全是受魔術師的支配,它的變動的力量完全是外來的,它本身完全沒有自動的作用。 有許多人,常常把世界上的一切變動看做變戲法一樣的變動。他們雖然承認事物的變動,然而所承認的只是位置的改變和數量的增減,也就是只承認機械的變動。最顯著的例子,是中國有一種對于歷史的看法,認為人類歷史都是循環運動。試翻開許多舊小說來看,開頭常有這樣的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把歷史的變化看成分與合的簡單循環。照這種看法來說,那么,歷史的變化,都只是表面的了:在表面上,我們好像經常看見有新的歷史事物出現,然而在實際上并不真的有什么新事物,一切都是老早就有了的,它不過是從暫時隱藏的狀態中又重復出現,正好像有一個歷史的魔術師,把過去的某些事物悄悄地藏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又把它拿出來給人再看一次。事物的本身根本沒有什么變動,歷史的本身也根本沒有什么進步,不過是一盞轉來轉去的走馬燈而已。 這種關于變動的見解,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看法,也叫做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它只承認事物的表面的變動,而不承認事物本身內部的實質上的變化。它要我們相信這樣的兩點;第一,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上一切變動,只是變戲法樣的騙人的事情。水變成冰,大魚生出小魚,稻桿上結成谷子,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中國出現了共產黨,抗日戰爭的結果出現了解放區,一切的自然變化,生物繁殖,社會變革等等的現象,都是表面的。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是永久固定不變的,它們的本身決不會由一種變成另一種,我們所見到的變化,不外是一種東西隱藏了,而另一種東西又來代替它的位置罷了。第二,就像戲法的變化是由魔術師制造一樣,事物的變動也決不是事物本身的自己變化,事物的本身都是死的,要使死的東西變動,必須假定有一種外來的活力,于是,為說明一切變動的來源,就不能不假定世界上有一個大魔術師,掌管著一切的變動,而萬物的變動,都是由他推動的。 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解讀:這部分內容列舉了形而上學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實際表現。 何為機械唯物論?機械唯物論的代表者正是上面提到的培根和霍爾布斯,機械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人就是一部由原子組裝而成的機器(孤立),視機械運動為唯一的因果關系,不懂得因果聯系的多樣性、復雜性,從這個意義上,人和動物就沒有任何區別,不過是外貌不同的機器罷了,很明顯這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的精神力量(片面),暗示了一種必然的、命定的、機械的人生思想(靜止),所以會為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所擁護。 何為庸俗進化論?庸俗進化論的代表者是英國斯賓塞,他認為社會歷史同生物機體一樣,都是不斷進化的,并把生物學中的原則作為支配社會的原則,亦即社會達爾文主義。他認為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必然要進行“生存競爭”。優等民族或種族最適應“生存競爭”,在競爭中必勝,而成為一切民族的統治者,劣等民族是天然的被統治者。這種理論為英國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制造了根據,同時它在政治上的表現為改良主義、右傾保守主義,主張社會的發展只能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良,使社會不斷進化,反對通過社會革命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根本的變革。這種理論形而上學的主要點在于只承認事物發展的漸變,否認事物發展中的突變,只承認發展中的量變,否認事物發展的質變,同時它的發展觀也是靜止的,實際上認為資本主義秩序是最優且永恒存在的。 總而言之,形而上學在辯證法的語境里,代表的是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同時傾向于把事物變動的推動力歸因于外力。 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范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量的發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樣,社會的發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內因。許多國家在差不多一樣的地理和氣候的條件下,它們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個國家吧,在地理和氣候并沒有變化的情形下,社會的變化卻是很大的。帝國主義的俄國變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封建的閉關鎖國的日本變為帝國主義的日本,這些國家的地理和氣候并沒有變化。長期地被封建制度統治的中國,近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正在變化到一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的方向去,中國的地理和氣候并沒有變化。整個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氣候也是變化著的,但以它們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相比較,則顯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萬年為單位而顯現其變化的,后者則在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或幾個月(在革命時期)內就顯現其變化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自然界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唯物辯證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時常存在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而起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于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后來,中國革命又受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生了冒險主義。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又重新發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 解讀:這一段從反對形而上學的角度,對唯物辯證法進行了一個總的介紹,主要側重點在于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應當來說比較好理解。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首要的,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單純的外因不起決定性作用。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后來就被形而上學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對于辯證法曾經給了很重要的貢獻,但是他的辯證法卻是唯心的辯證法。直到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后來,經過列寧和斯大林,又發展了這個偉大的理論。這個理論一經傳到中國來,就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變化。 解讀:這一段簡要介紹了辯證法的發展歷史,這里主要加粗的話進行一定解釋對,有興趣者可自行尋找更多相關資料。所謂樸素辯證法,就是直觀的、經驗性的辯證法,比如“一陰一陽謂之道”,“盛極必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些東西聽起來就很辯證,但是又會覺得很空泛不可捉摸,這就是樸素辯證法的特點,它對事物的運動變化只能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從總體上作一般性的描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膚淺、籠統,對世界的各部分及其相互聯系了解甚少,具有直觀、粗淺、樸素性質。這也是它為什么被形而上學代替的原因,我們上面提到了,形而上學雖然有片面性,但是遵循理性和邏輯,能夠從實際的、科學的角度對事物本質進行探索,擺脫了籠統的、泛泛的描述,這是其先進性。 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于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解讀:學習辯證法的目的。 如對本部分內容還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 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