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3000字 正文 今天我們對《實踐論》進行一個總結,并給出思維導圖(文末) 整個實踐論講了如下幾個問題: 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答:實踐決定認識。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先于精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無論諸位讀者從事什么領域的工作,我想都避免不了和人打交道,所以我們就以人際交往為例子。 當我們要想去了解一個人,我們通過和他談話、通過別人的轉述、通過這個人做的事等不同實踐途徑而得到的認識,經常就會有不同的地方,而我們正是通過這些不同的方面,來對這個人進行更全面的了解。 而如果你不想讓人了解的那么全面,或者想讓人形成特定的印象呢?那就要控制對外交流的渠道,一些公眾人物正是利用這一點來進行人設營造,他們往往精心設計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以達到對社會群眾進行特定方面展示的目的,而如果我們的社會實踐只接觸到這些他們想暴露的方面,我們就有可能只能建立起他希望的我們對他的印象。 問:實踐怎么到認識? 答: 經過實踐,得到盡可能多的初步的,表面的感性認識,對感性認識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辯證分析,得到理性認識。外部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知覺器官而產生感性認識,感性認識通常是膚淺的,感性認識應當發展到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才能夠從本質上反映事物。 還是以人際交往為例,如果我們想正確認識一個人,我們就要擴寬我們的認識途徑,不僅要從這個人的親戚/領導/同事/下屬/朋友/敵人口中去了解,也要從這個人講的話,做的事當中去了解。 通過這些不同的途徑,我們首先能獲得一些表面的感性認識,然后再進行辯證分析得出理性認識,把不同途徑的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綜合起來,就有可能得到關于這個人比較全面正確的認識。 就說特朗普這個人把,在這次疫情期間,他一再強調他很好的控制了新冠肺炎,他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病毒有一天會奇跡般消失,我們要是僅僅從他說的話當中,我們可能就會認為,特朗普是一個優秀的執政者,但事實上,美國新冠肺炎發生了大爆發,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十萬,比我們的確診人數還多,這樣的事實讓我們打翻了這種印象; 再比如他說美國醫療物資充足,能夠自給自足,結果紐約州州長卻說,他們需要從中國訂購很多醫療物資; 他發布聲明要給美國按下暫停鍵,但是不到一周又要求強迫復工; 他曾經稱贊我們很好的應對了新冠疫情,認可我們的努力和透明,結果美國國內疫情爆發后,他又聲稱我們沒有及時向美方通報,還污名化病毒; 此外,還有一些更雷人的言論,比如注射消毒劑能夠治療新冠肺炎。 這些豐富的,相互矛盾的感性認識,就會在我們腦中相互作用,形成關于特朗普不大行,反復無常,甚至近乎弱智的印象。 但這是很感性的認識,如果我們進一步用矛盾的觀點去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知道,一個人思想上,語言上的矛盾,往往是他現實所面臨矛盾的反映。 比如資本對利益的需求和人民安全是矛盾的,他意識到了這種矛盾,反映在他的言論中,就是一會兒暫停美國,一會兒要求復工,這說明他并不弱智,相反,是有策略的在講這些話,他可以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根據需要,毫無心理負擔的調整自己的言論,一會挺矛盾的這方,一會挺矛盾的那方,以避免矛盾的徹底激化,當然,這也未必是多么高明的手段。 這種理性認識就透徹了嗎?也只是一方面的,如果想要思考的更深,我們還要去考察美國的社會現狀,美國的文化,美國的歷史,特朗普的個人成長史等等。 問:認識怎么回到實踐以及如何檢驗認識? 答: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回到實踐中的一般過程:根據改造世界的目標形成對應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接著付諸實際,根據改造的結果,來驗證認識是否正確,是全部正確,還是部分正確,甚至全部錯誤。通常中間一者是常態,那就要根據這個新的結果,修正原來的認識,重新付諸實際,以期逐漸達到理想中的目標。 還是以人際交往為例,當著我們有了對于這個人的理性認識之后,我們就有可能在交往的過程中預測這個人的行為,再根據交往的目標,如果是上司,也許是升職加薪,如果是異性,也許是想發展成伴侶,投其所好,以實現我們的目標。當然這個過程并不一定很順利,原因在于我們的認識跟實際情況可能有所偏差,拍馬屁有可能拍到馬腿上,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修正我們的認知。 以上三點,概括起來,形成一個公示: 實踐——認識——實踐——新的認識…….. 這一循環過程無窮的向前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產生六種錯誤: 經驗主義。凡事都按照既往實踐所獲得的經驗看待問題,意識不到情況已經和以前不一樣。在認識人這方面上,就比如曾經碰到三個長得好看的女孩子都心地善良,于是得出人美心善的經驗,對遇到的第四個美女也就簡單機械地認為這個人一定也很善良。 教條主義。照搬照用書本上講的人際交往理論去和領導相處,而不顧這本書講的其實是戀愛方面的人際交往理論,而你需要是職場方面的人際交往理論。 “左”傾機會主義。認識超前于客觀實際,喜歡幻想。總覺著士別三日,就該刮目相看,對于人性的變化,持過分樂觀的態度。生活中的典型,就是輕信別人,別人說他能改正缺點,他就一定能改正。這種問題,戀愛關系中常見。 右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落后于實際,不能隨著變化了的情況前進。總覺著本性一定難移,對人性的變化,持過分悲觀的態度,覺著人不可能做出改變。生活中的典型,就是對很久未見的人,還持有以往的態度,似乎這個人小時候怎么樣,現在也一定怎么樣。 感性認識的錯誤。感性認識是外界直接作用于人的知覺器官而產生的關于事物的表面的,現象的認識。那么有沒有可能這種表面的,現象的認識,本身就夾雜著錯誤呢?很有可能的,現在不是有一種開玩笑的說法,管照片叫照騙嘛。 理性認識的錯誤。有兩方面的原因可能造成理性認識的錯誤。一者可能是感性認識不夠全面及至感性認識中有錯誤;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程中的辯證分析發生錯誤。 其他一些關鍵啟示: 1.思維定式。人對事物的看法,不可能脫離其社會地位的影響。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手里如果握著錘子,看什么都會覺得像釘子,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地位,看什么都會帶有一定的色彩。或者原文所說的“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2.實踐決定認識,是第一位的,但是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這體現在認識具有超前性,預見性,能比實踐走的更遠,在現實生活中還不具備物質條件時,我們有可能就著一點萌芽的東西,得出正確的理論。比如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但我們直到2015年才實實在在的觀測到。主席也曾在七大上對什么樣的人才算領導做過一個結論: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3.讀書的重要性。實踐是所有知識的直接源泉。但是我們不能夠事事都親身實踐,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而讀書能夠使我們獲得豐富的間接經驗,當著我們自己在實踐中遇到了相應的情況,這些間接經驗就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摸索所需要的時間和代價。 4.人和人之間的才能差別,主要取決于后天實踐,而非先天條件。正如原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之所以能夠作出他們的理論,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地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這后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實踐論》逐段解讀: 精讀實踐論(三):為什么有些人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生活? 全文思維導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