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子詩”是古代父親寫給孩子的訓示之作,其中常常寄予了詩人作為一個父親對于孩子的殷切教誨和深沉囑托,也蘊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更塑造了一個望子成龍、苦心孤詣的嚴父形象。 ![]() 韓愈畫像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便有這么一首訓子詩《符讀書城南》: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 詩作很長,但理解起來并不費力。這首詩的題目中,“符”是韓愈兒子的名字,“城南”則是韓愈父子寓居讀書的別墅。作為一個父親,韓愈在教育中最看重的是孩子的讀書學習。內容似乎有些刻板,但實際上詩歌完全不枯燥。 ![]() 韓愈與智者對弈 詩歌的開篇便以梓匠讓木頭成規矩來比喻詩書令人之所以為“人”,也是強調了勤學與否關系到以后的賢愚與否。之后更形象生動地用對比的方法講了兩個有不同學習態度的孩子的故事: 這兩個孩子孩提的時候都非常的乖巧,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也都一樣的聰明可愛。但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呢,因為有一個孩子喜歡學習,而另一個孩子卻不學習,就開始有一點點變化了,兩個人的資質能看出有所不同了。到了二十歲左右,優劣就更加明顯,就好像是有了清溝與污水那樣大的區別。到三十而立的時節,簡直成了一“豬”一“龍”,一個是被鞭打的馬前小卒,還有一個卻是王公將相類的優秀人物。 這個故事告誡了兒子,人剛剛出生時,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會漸漸有越來越大的區別,最終分道揚鑣,都是由于是否學習的緣故。 韓愈除了寫學習教育的重要性之外,更強調了家庭的出身并不可靠,成才需要自身的不斷努力。金銀財寶雖然很貴重也很吸引人,但終歸是會用完的,但是如果有學問在身卻永遠都是屬于自己的財富。“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人的功業成就要憑借自己的努力:你看那王公卿相有很多都是出身耕田種地的貧寒人家,而又有多少達官顯貴的后代因不勤學讀書而淪落到出門都沒有驢子可供騎的地步! 最后,他更以一個父親的姿態,總結了全詩所訓:“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韓愈很喜歡用對比比喻的手法,這里他把不勤奮學習比作沒有源頭的“潢潦”,也就是水池,就算原來再滿,不補充也是會干涸的;人如果不能通曉古今知識的話,和穿著衣服的牛馬又有什么區別呢?詩句訓誡鏗鏘有力,足以激發年輕的兒子讀書的決心。 古人的“訓子詩”充滿了哲理智慧,更滿載著為人父的深情與期望,教育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當然,只靠學習書上的知識也是不夠的。結合書本知識并付諸于習踐,才更快樂,更有收獲! (摘自《騰訊儒學》,摘編 何小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