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姆遜打開了原子,發現了電子,而他的學生盧瑟福進一步打開了原子核。 ![]() 歐內斯特·盧瑟福于1871年8月30日出生于新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工人,家庭一般。盧瑟福順利完成了小學至高中的學業后,覺得待在新西蘭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沒出息,而且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距離當時的學術中心歐洲很遙遠,屬于“山高皇帝遠”的地方。 盧瑟福非常順利,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獎學金。據說,當他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還在挖土豆。他激動地說道:“這是我挖的最后一個土豆了!” 是的,盧瑟福從此不再挖土豆了,不過他將這份“挖勁”帶到了學業中,轉而挖原子。 到了劍橋大學后,24歲的盧瑟福成了湯姆遜的學生,畢業后去了加拿大任教,回來后就一直待在曼徹斯特,此后一直在英國工作中直到去世。 早在1868年,科學家在觀測太陽光譜時,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當時人們對其一無所知,就知道來自太陽,于是用古希臘中的太陽神Helios(非阿波羅)的名字為其命名,化學符號為He。 ![]() 自從倫琴發現X光后,物理學迎來了新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研究離子散射的時代。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被發現,實際上挑戰了人們一直堅信的能量守恒定律,因為一個放射源元素根本不需要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自說自話就在那邊衰變了,輻射出了一種射線,沒有一丁點明顯的物理或化學的變化。一開始,人們將這種現象歸因于涉及的能量實在太小,也沒當回事。 但是,隨著對輻射能量更加請準的測量使得這個解釋站不住腳了,盧瑟福在1900年發現,1克氧化鈾每秒鐘放射出4.2乘以十的負十一次方焦的能量,而居里夫人發現的鐳的放射性要比鈾強十萬倍以上。 擁護能量守恒原理的人們開始尋找新的解釋,有人提出了設想,鈾和釷的化合物從周圍氣體分子中吸收了能量,并將它轉變成為輻射能。居里夫人認為,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甚至比X射線的貫穿力還要強的射線,這些射線只能被像鈾和釷那樣重原子量的物質所吸收。 有人說:“十分之幾克的鐳就破壞了化學中的原子論,革新了物理學的基礎,復活了煉金術士的觀念,給那些趾高氣揚的化學家以沉重的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盧瑟福第一次提出了“半衰期”的概念,他向來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推斷,所謂放射性衰變,其實就是一種原子從自己的內部分裂,變成了另外一種原子。其次,他還發現,無論是哪種放射性元素,其一半衰變成其他元素的時間總是一樣的,這也就是半衰期。 ![]() 在不同元素衰變所產生的新粒子中,有些是同種元素,盧瑟福將其分為兩種,帶正電的α粒子和帶負電的β粒子,他還證明了α粒子實際上就是He離子,也就是沒有電子的原子。這兩種粒子都有很強的穿透性。 有意思的是,盧瑟福因此而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本人對此覺得是一種恥辱,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物理學家,他曾說過:“所有的科學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物理學,剩下的都是集郵。” 其實在科學界,也存在著鄙視鏈,學數學的瞧不上學物理的,學物理的瞧不上學化學的。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物理是很考驗智商的,哪像化學,幾個瓶瓶罐罐弄來弄去,太低端。 最逗的是,盧瑟福總共培養了玻爾在內的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八位是物理學獎,三位是化學獎,他自己倒只拿了一個化學獎。想必盧瑟福的心中一定是非常苦悶,他夢寐以求的物理學獎始終都沒有拿到。 一直以來,諾貝爾獎中的化學獎都是一個很尷尬的獎項,被稱為“諾貝爾理綜獎”,因為獲獎者有相當一部分是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純化學獎只占2/3。截止至2017年,把其他學科的科學家瓜分化學獎的數據也統計出來,這175人獲獎名單中大約還有1/3的人不是化學家。這么說吧,一個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他不僅可以拿物理學獎或生物學獎,沒準還能拿個化學獎,而一個化學家,他只能拿化學獎。 1904年春,盧瑟福來到了英國倫敦,給皇家科學研究所開了一個講座,他準備講的是關于他新發現的放射現象的蛻變理論,作為講課的輔助內容,他拿出了一塊瀝青鈾礦石。當時,偉大的開爾文也在場。 ![]() 盧瑟福聲稱他計算出了地球的年齡,這要比開爾文最終計算出來的結果2400萬年要古老得多。 雖然開爾文對此并沒有激烈反駁,但與其他科學革命一樣,盧瑟福的新發現并沒有受到普遍的歡迎。 1911年,盧瑟福和他的學生們干了一件大事,他們用α轟擊一張極薄的金箔,想看看原子內部的結構。相信各位高中物理都畫過這樣的圖。原子是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原子核就像太陽,電子就像行星一樣繞著原子核轉,而且,原子核與電子之間是極大的空間。 ![]() 盧瑟福和學生的實驗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因為α粒子是帶正電的氦核,在撞到金箔上的時候,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散射,而且散射角度很大,超過了90°。對于這個情況,盧瑟福描述道:“這就像你用15英寸的炮彈向一張紙轟擊,結果這炮彈卻被反彈了回來,反而擊中了你自己一樣。” ![]() 這說明,在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大部分的質量。盧瑟福還發現所有氫原子核只是帶正電的單個粒子,這個粒子的質量是電子的將近兩千倍,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氫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這個帶正電的粒子后來被人們稱為質子。 ![]() 很快,盧瑟福就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他推翻了老師湯姆遜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認為原子內部是一個像太陽系一樣的行星系統。 ![]()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行星模型遭到了眾多物理學家的質疑,因為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旋轉,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為啥?根據麥克斯韋理論,原子核與電子之間會放射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從而導致電子一點點地失去自己的能量,就像地球逐漸失去自身質量一樣,會逐漸“墜入”太陽內部,電子也會不斷縮小自己的旋轉半徑,從而“掉入”原子核內部。 而且,整個過程不是漸進的,而是很快的,一眨眼的功夫,電子就會掉進原子核內部。 后來,盧瑟福的學生玻爾對其進行了改進,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1919年,一戰結束后不久,盧瑟福接替了退休的湯姆遜老師,成了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第四代掌門人。隨后幾年,由于他的巨大貢獻,不僅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還受封為納爾遜男爵。 1937年10月19日,二戰前夕,盧瑟福因病去世,享年67歲。 下期:普朗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