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一個“刺猬定律”是這樣講的: 寒冷的冬季,兩只刺猬想擁抱取暖,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離開一段距離,冷得難以忍受,又想抱在一起取暖。 這樣反復嘗試了幾次,它們終于找到了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刺痛彼此。 合適的距離,是刺猬能夠取暖又不互相刺傷的關鍵。 人與人交往,也是如此,只有保持合適的社交距離,才能相處舒適。 生活中,懂得分寸感,適時地把自己當外人,更是一種智慧。 朋友間,行有所止 紀伯倫曾說:“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留一些空間,橡樹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的確如此,再好的感情,也要建立自己的界限,同時不逾矩別人的邊界。 畢竟保持做人的分寸感,多顧及別人的感受,才是維護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 閨蜜曾向我傾訴:發(fā)小自從買房后,便開始疏遠她。 從閨蜜的埋怨中,我似乎看到了癥結(jié)所在。 原來,閨蜜習慣為發(fā)小“兩肋插刀”。 閨蜜陪發(fā)小制定裝修風格,她喜歡流行的歐美風,可是發(fā)小卻喜歡中式風格。 閨蜜覺得發(fā)小“老土”,一再說服發(fā)小要裝歐美風,并且一直指指點點,埋怨發(fā)小的眼光差、不會挑風格。 房子裝修好后,閨蜜幫發(fā)小選家具,發(fā)小想要中式實木家具來搭配中式的裝修風格。 但閨蜜堅持讓發(fā)小選暖色歐式布藝家具,言語間依然不忘埋怨發(fā)小沒有品味。 發(fā)小一直沒有吭聲,卻默默地選擇了遠離閨蜜,這段關系在疏遠中走向彼此冷落。 好的關系,是給予意見,但不強求,更不會指手畫腳。一味強求別人喜好,不顧對方的感受,替別人做主,反而會讓人心生反感。 感情再好,不拿自己當外人,必然會產(chǎn)生間隙,所有感情的裂縫始于不懂得適時置身事外。 關系越好,越需要邊界感;即使彼此再熟悉,也要在乎細節(jié)。 因為,再好的感情,也會在一次次沒有分寸的逾矩中,不歡而散。 在《奇葩大會》上,馮唐曾提到:“世間萬物,很大一部分事,歸根結(jié)底不過是兩件事,一件是“關我屁事”,一件是“關你屁事”。 此言不虛。 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你可以建議,但不要指指點點;別人的事,自有主意,我可以關注,但不會指手畫腳。 要知道唯有保持分寸感,恰當?shù)刂蒙硎峦猓星椴拍荛L久。 親戚間,言有所界 作家周國平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誠然如此,很多時候,人們喜歡多管閑事,將自己的私心加諸在別人身上,肆意窺探對方的生活,不斷插手別人的生活。 在電視劇《我在他鄉(xiāng)挺好的》中,有一幕讓我記憶深刻: 喬夕辰的大伯父一家來北京看病,借住在喬喬家中。 借住期間,大伯母總是在有意或無意間干涉喬喬的生活習慣。 大伯母不喜歡寵物,覺得喬喬養(yǎng)的貓不干凈,便趁著喬喬不在,擅自將她的貓趕出了門。 喬喬知道后很崩潰,找大伯母說理,卻被大伯母指責喬喬不懂事,不懂得尊重長輩。 聽說過一句話:“分寸感,不是指疏遠,也不是指傲慢,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清醒認識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適的舉動。” 是啊,總有人明明是在求人辦事,卻理所當然;明明錯在自己,卻理直氣壯,甚至站在道德的角度綁架別人。 分寸感一旦缺失,就會干涉別人生活。 過年期間,我?guī)е鴤z孩子回家過年,被幾個親戚圍著“關心”。 “你老公怎么沒來,工作那么忙嗎?” “再忙過年也得回家,怎么能讓你一個人帶倆孩子獨自回家,你倆沒吵架吧?” “要我說啊,這男人當警察,也不能沒了家庭責任感,聽說你們警嫂都不好當,是不是啊?” 親戚人之常情的關愛,卻讓我感到異常的尷尬,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生活中這樣的“熱心腸”,其實是沒有界限地窺探別人的隱私。而肆意干涉別人生活,是一種傷害。 邦達列夫就曾感慨:“人類一切痛苦的起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誰說不是呢?親朋間,我們渴望被愛,卻不渴望窺探;我們渴望關愛,卻不渴望干涉。 熟人之間互不侵犯的邊界,其實是最好的關愛。 ![]() 夫妻間,凡事有度 楊絳在《我們仨》中曾回憶過自己和丈夫錢鐘書的一件事: 錢鐘書從國外留學歸來后,在清華執(zhí)教。此時,楊絳和錢鐘書的生活才日漸起色,趨于穩(wěn)定。 但是錢鐘書執(zhí)教未滿一年,家中父親來信,讓他辭掉清華的工作,回藍田當英文系主任,同時可以奉養(yǎng)父親。 楊絳夫妻深知對于他們,清華的工作來之不易,換了工作,如今穩(wěn)定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楊絳想和公公爭執(zhí)一番,但轉(zhuǎn)念一想,丈夫工作的去留,是他自己的選擇,自己應當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替他做選擇。 于是,她不僅沒有干涉丈夫的選擇,還和錢鐘書一起回了藍田。 楊絳 試想,如果楊絳沒有分寸感,堅持干預丈夫的選擇,那么錢鐘書只會感到左右為難,夫妻間也會因此產(chǎn)生矛盾。 很多人認為,夫妻是最親近的人,不應該分你我。殊不知,夫妻間的邊界感也很重要,它往往決定了夫妻感情的幸福與否。 黃磊曾講過:“中國式的夫妻關系,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客氣,總是以為伴侶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不需要“客套話”,因而失去了該有的界限感。” “老婆給我倒水”、“老婆給我盛飯”這些不客套的請求,在日積月累中,抹掉了夫妻間原有的幸福感。 的確如此,婚姻里,夫妻間沒有邊界感,只會一味索取,將伴侶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一直消耗著彼此的感情。 好的夫妻關系,是懂得尊重,是懂你的付出;不好的夫妻關系,消耗伴侶的愛意,對伴侶的付出熟視無睹,即使你將所有的愛和責任給了家庭,也會被當作理所應當。 畢淑敏曾說過:“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此言不虛,夫妻相處,關系太遠,容易生疏;關系太近,容易生厭。 最好的夫妻關系,是親近地保持距離。親疏有度,才能久處不累;凡事有度,才能彼此相惜。 婚姻往往是,你自以為的親近,卻是你們感情裂縫的開始;你習慣了伴侶的付出,其實是在消耗彼此的愛意。 習慣消耗伴侶的人,吝于付出,卻又不斷索取。 可是,誰都不傻,一味地消耗,只會迎來一段婚姻關系的結(jié)束。 余生,愿你修得一顆同理心,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做消耗別人的人。 有一種智慧,是懂得“置身事外” 有句話說得好:“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和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和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強求別人,感情便只剩下無盡的隔閡; 干涉別人,關愛便失去了原有的溫暖; 消耗別人,情義便只會一去不再復返; 人這一輩子,與人相處,最重要的事,就是學會分寸感。 感情再好,也要行有所止; 心腸再熱,也要言有所界; 關系再親,也要凡事有度。 無論是朋友,還是親人,適當?shù)氖桦x感,才是親密關系永遠的保鮮劑。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系,無非就是適時拿自己當外人,恰當?shù)闹蒙硎峦狻D阈枰獣r,我在,但不逾矩;你不需要,我依然在,只是默默相陪。 點個在看,人生下半場,愿你習得一種智慧,懂得適時地置身事外,與友人、親人、愛人天長地久,溫馨常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