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創(chuàng)譜人經(jīng)堂公秀理、漱亭公甸湘等諸公致敬!感謝漱亭公后人我邑孔公浩先生以純樸真摯的情感和宗族情懷為韓氏家族默默所做出的貢獻!) 族譜之書所以敬宗收族,定世系,分昭穆,慰先人,啟后昆也。 ——高架子 韓錫朋 吾韓氏自明迄今,五百年來從無家乘之可考。 ——張范橫山口 韓殿申 若我韓氏,以前無從稽考,自開明祖以來,迄今四百余年矣,未曾有創(chuàng)修總譜之舉。今賴族叔秀理,偕族叔甸湘,倡此義舉,共承先志。 ——文王峪 韓樂坤 人生如白駒過隙,歲不我與。如祖上無考,而孝行何篤?幸有族兄經(jīng)堂、漱亭等以仁愛為本,孝友為心,公同協(xié)力,不辭勞倦,將本族支派考查明晰,創(chuàng)修總譜。 ——嶧縣城里 韓鸞章 族譜之修也,是全族之大幸也!蓋伊古以來木本水源,理所固然。人生世上,原自本生枝,物類尚知報本,而況于人乎? ——文王峪 韓樂坤 嘗思大孝稱虞帝,達孝推周武,而《伊訓》亦云:“立愛惟親,立敬惟長”。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以孝悌為本者也。獨恨今之人,薄父母、重資財、聽婦言、乖骨肉,甚至高堂尤無恙,而手足視如陌路;廟堂非親盡,而子孫等若秦越,此人之大憾也!予嘗持此以權(quán)始末,過在譜牒不修,祭祀無設(shè)。 ——南常社楊官湖 韓士玙 韓士琚 吾族祖居留城,于前明洪武年間因避水患遷往嶧之韓莊遂家焉。至始遷之時系在何年,并經(jīng)何祖,無譜可考難以稽核。 ——嶧縣城南韓家樓 韓庚 我們?yōu)槭裁匆藜易V?它的意義是什么?家譜就是用來讓后人世代銘記祖先是誰,自己從何處來,自己祖先曾經(jīng)做過什么,自己與族人的世系班輩遠近親疏是怎樣的關(guān)系,也是以此來告慰祖先靈魂,啟迪教育后代子孫! ![]() 家族圣地——文王峪韓氏宗祠 誰都不可否認,修家譜是家族偉大的盛舉,能使后人知本源、明世系,在過去也是壯大宗族勢力,團結(jié)族人的紐帶。民國20年嶧縣韓氏聯(lián)合創(chuàng)修族譜,開創(chuàng)嶧縣韓氏從未有之先河。在這次修譜中,為韓氏族譜作傳及收錄的作者更是可謂名家薈萃,有滕邑進士、翰林院編修高熙哲、嶧縣進士張壯彩,滕邑舉人黃來麟、嶧邑舉人王緘、張秉禮、吳紹璘、褚子臨,嶧知縣高向壁、張振榮,嶧縣畫家董志顗,滕邑貢生杜向貞、朱庚駒、趙介亭,嶧縣名流王介修、金銘,等等。贊美之詞不多講,繼續(xù)給族人解惑、做族譜知識科普。 上期講了文王峪韓氏,這期著重講嶧陽(棗莊)韓氏創(chuàng)修族譜的故事,四大支合族的始末與源流。 嶧縣的四種韓氏 今天,通過比對參與DNA測序的族人樣本,不管是Y-STR、芯片中通SNP還是Y染色體高通量全序,得到的Y染色體譜系樹來看四大支的遷徙源流與派別已經(jīng)足夠明晰。 本著“天下無二韓”、共揚祖考之功德于無窮,綿宗族之恩義于無盡的基本思想原則,慎重科普。對一修譜中埋下的伏筆、矛盾疑點,不做惡意延伸解讀,只從傳統(tǒng)角度解讀族譜中族老的原話,還原四大支的故事。 對我族譜有研究的都知道,我?guī)F陽韓氏曾兩次聚族而共修族譜(修成功的次數(shù)),一次為民國20年,一次為1991年。 但一般族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民國20年未合族以前,我們嶧縣有四種韓氏,族譜也是“各序各支”: 一種是鎮(zhèn)基、鎮(zhèn)業(yè)公為始/世祖的周營韓家洼源流韓氏,包括后來的高架子、遺棠、西鳧山等等,即合族長支; 一種是祖居在微山韓莊鎮(zhèn)的韓氏,西橋、宜橋公兄弟二人,是這支韓氏的始/世祖,后人主要為臺莊韓場系、文王峪系、棗莊韓家?guī)X系、嶧城韓家樓系、徐州斗溝系等等,即合族次支; 一種是祖居楊官湖的韓氏(即今沙溝鎮(zhèn)巖湖村),以漱亭公為代表的張范橫山口韓氏亦出自此支。楊官湖士玙、士琚公在道光版草譜序中曾說:“由始祖(韓平泰)至四世祖無譜可考,名、字均未敢列,自五世祖興慧迄今凡七世(到殿字輩,即嶧陽14世),此皆世系之可考者”,即合族三支; 一種據(jù)說也是祖居微山,幾經(jīng)輾轉(zhuǎn)播遷,由外回嶧的韓氏,沒有碑記,沒有身份證明,具體源流不詳。此支發(fā)起人韓鸞章在說明序中曾明確說過:“最遠只可考到微山將軍林”,即合族四支; 那么,這四種韓氏之間是怎樣的血緣關(guān)系?又是怎么合而為一,確屬同系一脈的呢? ![]() 四大支始祖總圖 一修譜序解讀——四大支的合流 目前,一修譜所有的譜序解讀工作,結(jié)合DNA樣本在去年就已經(jīng)全部解讀翻譯完畢,譜序中提到的人物關(guān)系也厘清不漏一人。 四大支的合流,用漱亭公原話說是:“……并賴有伊(秀理)支庚祖于遠年緒有草譜舊稿,載之頗詳,「始知」我?guī)F族人皆系由留城遷居韓莊,開明祖以下,下分四支?!?/span> 季良公韓錫朋亦曰:“幸有族兄秀理興心創(chuàng)修,并持有遠年草譜一冊,記載頗詳,朋遂益深?!?/span> 可以看出,就是通過一部更久遠的遠年草譜讓我族知道了世系來源。 本文精選與其相關(guān)的一修譜序兩篇,來解讀四大支韓氏的合流及源流,首先從《嶧陽韓氏族譜》開篇首序(即湘版序)開始。 ![]() 四大支 (一修族譜,從創(chuàng)修、采訪、考證、募資到付之剞劂,歷時近5年之久??杏诿駠哪辏?0部,每部4本,由嶧縣永華石印局承印) ![]() 湘版序1 ![]() 湘版序2 ![]() 湘版序3 原文:吾先祖自前明洪武間,由留城來嶧,始居韓莊,至今已五百五十余年矣(按1931年計)!以上諸祖無譜可考,惟至開明祖以下始能詳焉。雖經(jīng)族叔祖士玙、士琚公創(chuàng)修草譜于道光十六年三月,又經(jīng)胞伯父永虔公續(xù)修草譜于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復經(jīng)族伯父秉清公訂修草譜于光緒九年五月,類皆各序各支、各修各房,因簡略不免遺漏,未能追本尋源總括全族編成一書,亦憾事也!嗣經(jīng)族叔金三公倡議整修,獨輸資財建立家祠,未及就緒世亂中止,而金三公遂亦長逝,良可惜矣! 茲幸有族兄秀理熱心敬宗,不辭勞瘁,奔東走西考查世系,倡修總譜,并賴有伊支庚祖于遠年緒有草譜舊稿,載之頗詳,始知我?guī)F族人皆系由留城遷居韓莊,開明祖以下: 長支廣仁祖之后,由韓莊遷居韓家洼,復遷高架子、遺棠、西鳧山各村; 二支廣義祖之后,有由韓莊遷居韓家?guī)X、韓家樓,繼遷雷家村,斗溝各村者。有由韓莊遷居葛墟店,繼遷文王峪村者; 三支廣禮祖之后,有由韓莊遷居外縣不易考查,惟至平泰祖遷巖光湖,即今巖光湖村前墓碑所載韓大公是也; 四支廣智祖之后,由韓莊外遷繼復回嶧居,住縣北牛家村,石碑,山亭等村。 噫!自我族人散徙各地,生氣鮮通,因之名班各異,不克劃一,由外觀之儼如秦越。然凡我族人,皆有特殊意氣,無論親疏,一見親愛,宛同骨肉,較之他族,獨具熱忱,此系自然之感應,確屬一脈真情所流露者然也!今「湘」既得此草牒異常歡悅,遂同族兄秀理、錫朋,族弟秀彥、秀瑤等招集全族,會議創(chuàng)修,無不踴躍樂從。值此時局不靖,地方亂離,族人率多困敝拮據(jù),輸財付梓均勉力為之?!赶妗闺m不敏,敢不竭盡綿薄完成此書以貽后昆,并啟二十字建業(yè)正兆宜,懷本丕元祥,修家啟懋俊,延學瑞澤長,以資衍傳奕祀,后起有志重修者,其監(jiān)于茲!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仲春上浣 邑庠生山東公立法政學校畢業(yè)大律師 十四世孫 甸湘字漱亭敬撰 譯文大意:我們的祖先大約是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由留城(已沉入微山湖底)來到嶧縣(大棗莊范圍),最開始居住在老嶧縣的微山韓莊鎮(zhèn),繁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550多年了(估算,早于開明祖的某位世祖初遷至韓莊的時間)。以前的世系祖先是誰,無法考證,只有從韓開明世祖這輩開始,才能說的清、道的明。雖然經(jīng)過本支族叔祖韓士玙(字煥魯)、韓士琚(字佩華)兄弟在道光十六年三月(1836年)創(chuàng)修草譜,又經(jīng)過親伯父韓永虔在光緒三十三年二月(1907年)續(xù)修草譜,中間還有本家伯父韓秉清(字贊廷,高架子長支)在光緒九年五月(1883年)訂修草譜,但大多都是各敘各支、各修各房,因內(nèi)容不詳細,難免有遺漏,不能追根溯源,把全族世系都弄清楚,通通收族編成家譜,真太遺憾了!隨后經(jīng)過族叔韓金三(字鼎臣,二支13世)倡議整修族譜,其個人出資建立家祠,還沒來得及完成就因為世道不太平而中止,金三公接著也去世了,實是可惜! 現(xiàn)正有族兄韓秀理(字經(jīng)堂,韓金三之侄)熱心尋祖敬宗之事業(yè),不辭辛勞東奔西走考察世系倡修總譜,并幸好依靠有此支(二支)韓庚祖在「遠年」敘有草譜舊稿,記載的很詳細,才知道我們嶧縣族人都是由留城遷到韓莊鎮(zhèn)的,開明祖以下的世系分為: 長支韓廣仁之后,由韓莊遷到韓家洼(今周營鎮(zhèn)韓洼村)復遷高架子、遺棠、西鳧山各村; 二支韓廣義之后,有由韓莊遷到葛墟店接著又遷到邳莊韓場、文王峪、古邵等村的;又有由韓莊遷夏鎮(zhèn)、韓家?guī)X(被迫退出的土地,在棗莊街北)、韓家樓(嶧城南,又復繼遷)接著遷往雷村、斗溝(徐州市銅山區(qū)轄)各村的; 三支韓廣禮之后,有由韓莊遷到外縣不容易考查的,只有到四世祖韓平泰遷巖光湖村后可考(巖光湖,原名楊官湖、陽關(guān)湖,今頤正園東南三里許,沙溝鎮(zhèn)原南常鄉(xiāng)巖湖村,家譜或因簡體之訛有時誤作嚴光湖),村前有韓平泰的墓碑為證; 四支韓廣智之后,三世祖鎮(zhèn)法(原名治南)、四世祖平倫(亦名爾臣)。由韓莊外遷,又復回嶧縣,從五世祖?;?、元基公始可細分為兩房。?;老祿?jù)說由韓莊遷魚臺縣、又遷濟寧卞廠,至九世祖廷麟公始由外縣回嶧,居住在邑北牛家村(中興公司北)。 元基公世系,自韓莊遷我邑郭村北韓莊,又復遷嶧城里(韓鸞章這支)、山亭等村,今主要分布在西山亭等村。 唉,從咱們族人分遷到各地之后就很少聯(lián)系了,因而班輩各不同,不能統(tǒng)一,從外面看就像秦國與越國的差別。但凡是我們族人,都有特殊的意氣相吸,無論關(guān)系遠近,見面都親如一家,這就是血緣的宗族親情啊!我韓甸湘今天既然得到了子長公留下的草譜,非常之高興,于是就同秀理、錫朋、秀彥、秀瑤等眾族兄弟招集全族來商量創(chuàng)修家譜的事宜,大家都踴躍參與。因為現(xiàn)在的時局動蕩不太平,百姓流離失所,族人大多窮困潦倒,印刷出版的錢都是族人盡最大能力出的。我韓甸湘雖然不才,但怎敢怠慢,竭盡全力完成此書以傳給后代子孫,并啟用建業(yè)正兆宜,懷本丕元祥,修家啟懋俊,延學瑞澤長二十個字輩,以用來世代相傳,也可以為后世有志重修的族人,在此提供借鑒參考! 譜序提到的人物關(guān)系: 韓甸湘,字漱亭,第三支張范橫山口系,其父韓永固為韓士遵嗣子,永固與永虔為同父兄弟,先世由巖湖村幾經(jīng)輾轉(zhuǎn)復遷橫山口。韓永虔即是韓殿申之父、韓存灼之祖父; 韓士玙,字煥魯。韓士琚,字佩華。第三支,開明祖十二世孫,為巖湖韓景和次子、三子; 韓秉清,字贊廷,長支,周營鎮(zhèn)高架子韓錫朋字季良之父; 韓金三,字鼎臣,第二支文王峪系,團練長韓七公培正之第三子,嶧縣西北社社長兼團練長。倡修族譜、創(chuàng)建家祠。我心目中,同我們二支韓氏文王峪鄉(xiāng)團“中場大腦”載亭三公韓培厚一樣的帥才人物,能武亦能文,重視文化教育和與知識分子交流; 韓秀彥(韓修彥),字俊升,第二支文王峪系,嶧北士紳,民團首領(lǐng),韓培基之孫,修譜襄助頗多; 韓秀瑤(韓秀堯),字楚珍,第二支文王峪系,嶧北士紳,鼎臣公韓金三之獨子,履中公韓培正之孫。民團首領(lǐng),區(qū)團長,神槍手,師從堂叔祖韓培仁,可以望中擊影、暗中擊聲,為技術(shù)全能人才,懂堪輿、針灸、土木工程和機械制造; 韓秀理(?-1935),字經(jīng)堂,古邵村人(為寄莊,漢臣公產(chǎn)業(yè)園),武庠生,第二支文王峪系,韓培正之孫,漢臣公韓金吾之次子。將生命的最后時光都傾注在了一修譜中; 韓庚,字子長,第二支韓家樓系肇基始祖,開明祖七世孫。 ![]() 庚版序 從開篇「湘版序」中可以知道,他的創(chuàng)作基礎(chǔ)是庚版的二支草譜(序),這篇“金標版”的譜(序),是嶧陽韓氏聯(lián)合創(chuàng)譜的依據(jù),沒有比這支草譜再久遠的記載了。 關(guān)于「庚版序」的韓氏源流記載: 這篇庚版草譜序有毒,曾讓我很長時間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并不打算解讀此篇,怕解讀之后族人對尋祖會有更加困惑的認識,只放出庚版序下半章節(jié)關(guān)于「留城」以上的源流內(nèi)容解讀,各位且當傳說故事聽。 ![]() 留城積水閘 留城韓氏的上系真的是洪洞嗎?關(guān)于留城以上的我族溯源方向,別說,這位庚祖還真透漏了些,但需要注意,這僅僅是聯(lián)想猜測。韓庚說:“韓氏系自留城避水遷居韓莊,考留城為漢留侯張子房受封之地,在韓莊西南隅距微山三里許,留城雖無基址可考,而微山之椒尚有留侯墓云!且鑒《書》云:張良「五世相韓」,秦滅韓,良歸漢,欲為韓復仇,遂輔漢滅秦,功成告退,托為辟谷,而韓氏從之,是即'韓氏’之初遷也。” ![]() 留城六十年一現(xiàn) ![]() 微山島上望留城 庚版序解讀:嶧縣韓氏是從留城避水患遷居韓莊的。據(jù)考證,留城為漢留侯張良張子房的封地。漢高祖六年,劉邦要封張良食采三萬戶的侯,封地自己隨便選,子房先生是何等聰明之人,不敢受命,只要了一塊當年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叫留城的地方采邑就夠了(張劉遇的故事我就是道聽途說了)。阿季很滿意,看來子房先生不愧是重情重義,同時也保住了性命。留城成為了張良的封地,以地名為之,故曰留侯。留城位于韓莊西南角距離微山三里地左右(彼時數(shù)據(jù),今據(jù)說在微山島西南6公里),留城雖然沒有基礎(chǔ)遺址可以考證了,但微山山頂還有張良墓存在,而且參考《史記·留侯世家》里面講:張良“五世相韓”,秦國滅了韓國,張良為了給韓國復仇(復國)歸附了劉邦,輔佐漢王劉邦滅了秦國,功成后,以修真為托辭,急流勇退。 “而韓氏從之,是即'韓氏’之初遷也?!边@句有非常值得玩味的雙重意思,是哪個韓氏從之?又是哪個韓氏之初遷?文章出現(xiàn)的“歧義”,恐怕只有庚祖自己知道。首先,張良不是韓國的姬姓韓氏公族,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都城在今河南禹州、新鄭一帶,張良有沒有資格把國破之后的韓國公族后人時隔多年后帶到封地留城?漢高祖劉邦又準不準張良這樣干? 《史記·留侯世家》的《索隱》曰:“王符、皇甫謐并以良為韓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賊急,乃改姓名”。作張良是韓國公族一說注解,這樣張良本身就是韓國的公族后人,或許庚祖是以此為之。 我個人的理解是,“戰(zhàn)國時的韓國遺民或張良的舊部手下追隨跟從之,這里就是(又是)我們嶧縣韓氏能考到的最初遷徙地”。前一個“韓氏”從之,是韓國韓氏的意思,后一個“韓氏”是留城韓氏的意思,我不認為庚祖把張良的韓國韓氏和留城韓氏兩者做了同源的定論,結(jié)合全文的語境意思,庚祖也沒有做定論,只是提供一個溯源的線索或思路,確實有把我們嶧陽韓氏往是張良后代身上引導之嫌。燕如公殿申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可移步申版序自行觀看。 ![]() 留城之于清廣輿圖 總之到了留城,線索也就斷了。并且在韓莊住的時候,開明以上就已經(jīng)失名幾輩人了,不是溯源到留城才失名失考。譜序說的很清楚,自然給開明祖強改籍貫并添加洪洞譜里也不可能記載的已遷出的韓莊時代失名的幾輩上系,就不對了,這也僅僅是北房韓氏韓維烈作品藍本BUG中的冰山一角。所以到了留城以后誰也不要再往上猜、往上拼接世系了。留城本身就傳說有4000年封國歷史,按族譜講我們就是很古老的當?shù)丶易?,而且家族如果溯源超過千年,就不用太糾結(jié)姓氏了,還能保持原有姓氏的概率很低……請看下圖DNA數(shù)據(jù)庫中2000多年以前劉邦家族(O-F254*)的血緣后代,這還是在“姓氏合一穩(wěn)定下來以后”并且還是皇族的姓氏,劉姓比例各位看占到了多少? ![]() 劉邦家族血緣后人姓氏占比 看看距今1000多年的趙弘殷家族(Q-F1626*),還有多少比例保持原有姓氏? ![]() 趙弘殷家族血緣后人姓氏占比 最后再看看滿清不遺余力追求的皇明宗室血緣后人能夠保持本姓的概率,這不過距今才600多年?;首迦绱?,況乎為生計奔波的百姓?任何一次家族歷史的轉(zhuǎn)折都可能會讓你祖先改姓??v觀DNA數(shù)據(jù)庫,有2000年以上血緣共祖關(guān)系的單倍群,幾乎每一種都是由王、李、張、劉、陳,打頭的百姓家的集合,所以讓你們不要糾結(jié)家族的千年歷史亂認祖先。 ![]() 朱元璋家族血緣后人姓氏占比 注①:何為“五世相韓”?張良的祖父張開地,連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三朝的相邦;張良的父親張平,連任韓釐王、韓悼惠王兩朝的相邦,祖父與父親共輔助了韓國的五任國君,故曰“五世相韓”。 據(jù)說張良父親去世時,張良尚年幼不能出仕,等到張良成年的時候,韓國已被趙氏嬴政所滅國了。一為張家受韓國累世恩,二為被秦國砸了鐵飯碗,所以張良特別痛恨秦國,想要為韓國復仇(復國)。 注②:韓庚,字子長,原籍微山縣韓莊人,為嶧縣韓樓韓氏始祖,生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存疑),是韓得文的第四子。這個韓得文可是大有說道,我研究他投入的時間精力和研究族譜幾乎是等同的,他是棗莊韓氏中出過的學歷最高、官階最高的人,今天二支二房99%的后人都是他的后代。在南明與滿清并立時期,我們二支韓氏二房中的這位六世祖韓得文做到了清朝的府一級同知(有履政地州志、縣志、府志可考,兗州府志、嶧縣志亦有記載,本人手中亦持有韓得文遺作一篇)。他死于順治五年(1648年),是卒于任上,請記住這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 總結(jié),開明祖作為四大支的最近共同始祖,合法正統(tǒng)性就是來自韓秀理手持的這部遠年草譜記載(即庚版族譜)。翻抄在民國20年譜里的庚版序,里面清清楚楚的記載著四大支的最近共祖為開明祖,我們四大支就是開明祖四個兒子的后人,不做惡意延伸解讀,到此為止。 二修譜的故事——棗莊韓氏與古沛韓氏的聯(lián)宗(又稱:棗莊韓氏的被收族) ![]() 八大本的二修譜 ![]() 二修譜展頁一覽 二修譜共制譜500部,每部8本,“合銅沛微滕嶧邳六縣三萬族眾為一脈”。 卷首(1本),為序跋傳記類,除二修內(nèi)容外,將此前一修卷首內(nèi)容全部收錄其中,使族人“復見”老譜。但因電腦排版和校對問題,不乏錯字; 卷一(2本),洪洞神卷&沛縣北房韓氏族人名冊(含微山); 卷二(3、4本),長支韓氏族人上下名冊; 卷三(5、6本),我二支韓氏族人上下名冊; 卷四(7本),三支韓氏族人名冊; 卷五(8本),四支韓氏族人名冊。 “我族自明初來韓莊,共分四支,僅有各支草譜可查,因而班次不一。民國二十年有族伯錫朋、秀彥、殿湘、鸞章等雅意合族,纂修家乘八十部,即苦其心思,竭其足力。不幸遭曰本侵華之亂,又逢火焚其出,譜牒焚之殆盡,所存無幾,半屬殘缺,不為修舉,終將湮沒於先代矣” ——韓存灼 1991年重修族譜序 正是灼公所言的大時代變遷,歷經(jīng)戰(zhàn)亂、運動,到了近年還能夠保存下來的一修譜少之又少,使得多數(shù)族支無譜可閱,“不為修舉,終將湮沒於先代”,于是嶧縣(棗莊)韓氏家族決定“再度”重修族譜(為什么要講再度?因為還有一次未能實現(xiàn)的1963年修譜)。 二修譜正式啟動于1991年9月8日,由前清原嶧縣團練長韓培厚曾孫樹公等族老召集棗莊韓氏族人,在山亭文王峪村召開全族會議并商討修譜工作,至1993年5月21日重修告竣。聽父輩講起在文王峪修譜的盛況,講起年近九十,長須飄飄、道骨仙風的樹公掌權(quán)衡,仍歷歷在目。余生也晚,未能有幸親瞻。 二修譜的主要工作是增添新生族人名冊,考查一修譜遺漏未能收族者,是對一修譜的查遺補漏和增輯;并且,二修還細心的對一修譜原載某些失傳、絕嗣的支系進行了加續(xù),使離散的宗支“支有攸歸,世有攸系”;除此之外,二修的另一重大成就莫過就是“聯(lián)六縣族眾為一脈”了。 下文依然采取陳述族老原話的方式,來給族人講二修譜的故事。 “我族世系歷代久遠,因后裔式微,無從稽考。於六十年前經(jīng)族伯甸湘、錫朋、鸞章、秀理、秀瑾、秀琯、秀彥、秀瑤、秀涵諸位前人協(xié)同,當時熱忱敦宗敬族,諸公不憚勞瘁,晝夜策畫,奔走采訪,經(jīng)五年之久,始將原譜成書,傳給后裔。使讀者知世系由來,孰親孰疏有所憑,前人諸公功績可謂偉矣。對世系相承原譜已詳,無須再述,詎料在1937年曰本侵犯中土八年抗戰(zhàn),三年內(nèi)征,社會變遷,時勢不靖,人民離散,多數(shù)墳毀碑傾,譜牒焚毀殆盡,族中父老相聚輒為嘆息。 1963年秋,有族兄存愈(殿申子)、樂圻、樂信(秀彥子),族侄榮忍,族孫邦義等倡修續(xù)譜,事已成就,未能脫稿。形勢稍變,因而停止,誠可慨也。 今幸樂宗、樂梖兩弟有鑒于斯,熱心提倡重修族譜,來商于余。余因事關(guān)重大,非一二人所能籌辦,遂于秋七月二十日通知各支族眾,若敬倫、榮選、邦吉、邦啟、存灼、毓芝、榮福、建元等,于八月初一日開會確商,到會族眾達百數(shù)十人。討論重修族譜事宜,大眾對此善舉,無不踴躍樂助,熱忱贊勷。語云:'凡事繼承易,創(chuàng)始難’。我族前人已于六十年前創(chuàng)修族譜,留給后裔。今原譜雖毀,尚有存者。根據(jù)各支散居各鄉(xiāng)村,派員采訪實屬易于初創(chuàng)。 對原譜僅限于嶧陽,致有遺漏,在1963年秋,有薛城西劉昌莊均偉、均任,蔣莊維柱、維藩,約余及橫山口存愈,赴沛邑聯(lián)譜。彼時,沛東韓油坊村「維烈」任主編,決議派員赴山西洪洞尋找族譜,以考我族歷代世系。當時推熱忱族情韓樓「大彬」赴山西洪洞找譜,后由大彬?qū)碜遄V?;际老底V載后漢術(shù)祖譜牒,其后裔散居異省異縣甚多。我?guī)F陽「開明」祖世系亦出于洪洞,今我族重修家乘,理應告知沛邑族眾。今幸銅沛微滕嶧邳六縣族眾世系均出洪洞,來此合編,嶧陽族眾實屬厚望,續(xù)譜原委繼承先祖發(fā)祥之源,啟迪后裔繁衍之緒,代代相傳,永垂不朽……” ——韓洛風 嶧陽韓氏族譜序 “至1963年秋,有沛縣韓油坊「維烈」摯意重修族譜,招集銅、沛、微、滕、嶧、邳六縣族眾,共議重修族譜事宜。眾均同意,僉曰:'我族系出洪洞,曷不派員赴洪洞尋找世系,以作稽考,免外族嗤笑我族后裔此次重修家譜有冒認祖先之嫌?!敃r眾推熱忱族情「大彬」前往洪洞尋找祖遺后裔及累代譜牒,幸「大彬」不憚艱辛、不畏險阻,跋涉數(shù)千里,終將韓氏族譜由后漢(東漢)時代留下我族世系譜牒請來(詳見赴洪洞請譜記,樂梖注),使六縣族眾世系均有稽考。此次重修家譜,合六縣族眾為一家,歷代世系明晰,今后班輩排字統(tǒng)一,六縣族眾倡修均同一。斯舉啟六縣族眾為一脈,既有累代世系可考……” ——韓樂梖 重修合譜序 “至1963年春,族人沛東蔣莊維柱、維藩,劉昌莊均偉、均任,偕嶧邑文王峪洛風、橫山口存愈等眾來商于余。余秉尊宗敬祖之心、合宗聯(lián)譜之誠,樂輸資財,以襄善舉,譜事將成,未能脫稿形勢稍變,譜事又寢。日前嶧邑文王峪族叔洛風公,派弟樂宗、樂梖二人來舍確商嶧沛聯(lián)譜事宜,余知嶧陽族譜重修功將告竣,五衷無限欣慰。迥憶六三年洛風、存愈兩公蒞臨,曾幾何時,存愈公已仙逝;洛風公年屆八十七歲,幸身體健康,秉衡重修族譜,可謂曩昔。與「烈」洽談:'一息尚存,誓將嶧沛聯(lián)譜定于實現(xiàn)’。諺云:'有志者事竟成’,若洛風公可謂符生平之愿矣。今吾年七十有七,查閱譜稿,喟然而嘆,慨然而悲,寢食憂思。老之將至,神氣衰薄,歲月豈敢多求,春秋亦不我待。敬查——留城支系實系「恩」公六支「浩」祖由洪洞遷留城,至「開明」祖世系三十七世,希嶧陽此次重修,按銅、沛、微三縣世系繼續(xù)相衍……” ——韓維烈 重修族譜跋 ——韓洛風 整理 “……我族韓氏歷代亦有名士巨卿,載在史記。但后裔遷移異域,家道式微,對世系失考,礙難冒認,恐貽外族嗤笑。此次重修家乘,幸有沛邑族人「大彬」(1963年)在洪洞請來「術(shù)」祖譜牒,系后漢(東漢)族譜,距此已兩千余年矣。拜讀之下知嶧陽「開明」祖確系「泰」祖之后,代代相傳,世系不紊。因而招集銅、沛、微、滕、嶧、邳,六縣族眾確商合成一脈,班字今后同一,世系詳查,核定印刷族譜500部傳諸后裔知。此次重修世系,明確無冒認祖先之嫌,今后續(xù)修知木本水源同出一體,不知者竟為冒認,不惟不知此次重修之旨,亦冤卻當時諸公合譜之意,特為白之(廿公跋?)。” ——韓洛風 跋 於1991年孟冬 好,這以上是參與二修譜的其中幾位修譜人的原話,已斷句,各位看完之后對二修譜始末應該能知梗概(二修譜加掛洪洞世系,我有詳細的長篇考證,不予公開)。我們接著再看“收族”我們的“總舵”古沛韓氏的譜序摘錄。 “仕麟(即韓彥,古沛韓'始祖’)公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世安故土,生孟公、仲公、叔公。至明洪武初,孟公宦淄川,后為沛邑訓導,遂家焉。子二,長名瓊,次名瑤。瓊公居南關(guān)油簍巷,生子六人,長四遷銅;瑤公居東關(guān)碼路口,子失名,孫庸謹生子五人,長遷邳州,此北房之所由來也。仲公、叔公于洪武三年同遷海州,至永樂六年(記住這兩個時間點),「田」公以「叔氏之裔」旋徙徐州北八十里泇河村,至伯川公始發(fā)其跡,世隆公叔侄相依,此南房之所由來也……” ——孟公“十八”世孫 韓大侖 民國八年古沛韓氏族譜總序開篇序(棗莊韓氏二修譜亦有收錄,沛族原件不予公開) 古沛韓氏,本無世系族譜,康熙五年初敘家乘,因散居四方采訪未到,未能載入譜牒者許多。至乾隆十二年又復重修,后值水患兵燹,老譜殘缺不全。民國八年意欲再修,上系已無法找尋,僅就始遷之祖為祖,“徧約族人各開所記之世代,亦各就所知之世為支祖,并合著名為始祖幾世孫,于是設(shè)局編纂,共勷勉修”,下分南北兩房,是為近代古沛韓氏修譜之源起。 徐州古沛兩房韓氏合修的民國八年譜(基本是咱們總舵目前現(xiàn)存最早最全的族譜了),本就是聯(lián)譜。韓維烈族爺爺又在后來給失名的一些前人補上了名,就我手持的這部古沛韓氏族譜名冊,且不從已知的古沛兩房韓氏DNA樣本說,就能發(fā)現(xiàn)明顯問題,尤其是時間和籍貫上的錯誤,有的錯誤是在府志中有翔實記載的(修譜畢竟多數(shù)要“找”名人,而名人總是會被方志收錄),是鐵的事實。憑自己的臆想創(chuàng)造祖先他就會出現(xiàn)錯誤,而一個錯誤又需要用許許多多的錯誤再去填補,以至于修出的譜就會問題頻出。 棗莊韓氏二修譜時,北房瓊公瑤公世系,南房伯川公世系兩房族人是均有代表參與的,在韓志武(術(shù)祖51世,沛縣北韓壩)和韓懷璽(術(shù)祖51世,沛縣東關(guān)馬路口)同署的1993年《沛嶧韓氏合譜總序》中,說:“1988年「維烈」因前功未成,乃再接再勵,完成愿望。但年屆耄耋,差錯遺漏,未加校正,亦是美中不足”,用寥寥數(shù)語已經(jīng)很隱晦在點韓維烈版的族譜有瑕疵,嶧沛是帶病聯(lián)譜。 本人亦深耕徐州古沛韓氏族譜研究。因為族群關(guān)系和無意挑起爭端,沛族族譜自身的問題,不再多講、多解讀,若非被收族,也不會摻和、多言他宗之譜,得罪之處,實在抱歉! 再接上期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敲磮?zhí)著的和古沛韓氏聯(lián)宗? 答:“因為文王峪韓氏出微山,微山韓氏出沛縣”。與沛縣韓氏聯(lián)宗/聯(lián)誼,能夠更遠的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我們二支的文王峪韓氏部分人至少從民國8年就存在的一個夙愿,以至于后來嶧陽韓氏不惜自降高度,被一個人口遠遠少于我們的宗派收族。 開篇湘版序中說:“嗣經(jīng)族叔金三公倡議整修,獨輸資財建立家祠,未及就緒世亂中止,而金三公遂亦長逝,良可惜矣”,在倡議修譜的鼎臣公金三故去的八年后,也就是民國8年,我族曾派韓秀瑔(秀理之三弟)來沛邀沛之韓氏“聯(lián)誼”,后經(jīng)協(xié)商,沛以其“方正兆宜傳”,嶧以其“建業(yè)正兆宜”班輩一致(因何一致?據(jù)何而定昭穆?),雙方換譜一部,“以奠后世合譜之基”,此時嶧、沛并未真正合譜(原因無記載,或許沒有考到最近共祖)。后來(民國20年),嶧邑韓氏創(chuàng)修了僅限于嶧縣的嶧陽韓氏族譜,再后來時間來到了上文提到的1963年,兩省三地族人又聚族而議重修族譜,因為那個微妙的年代,沒有修成。時間再次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過參考從閆集「有誠」家墻壁夾層中摳出來的微妙年代藏匿的神卷(二修記載,非我所言)及上次的底稿查閱,就有了這六縣「合譜」的二修譜故事。 人物介紹: 韓樂封,韓煇家族系,字晉侯,又字戍卿,晚更洛風,字樹青。玉書四公秀琠長子,擎宇公金梁之孫,載亭公培厚之曾孫。早年曾在中原大戰(zhàn)時參加馮部西北軍,后馮部潰敗,整編隨軍轉(zhuǎn)戰(zhàn)湘鄂,歷經(jīng)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兩(三)次參與及主導修譜。 韓樂梖,韓煇家族系,字醒民,練長振東六公培純之曾孫,化南公之孫,鏡海公秀涵長子,秀涵公家業(yè)盛時有地兩千畝,時滄桑變而散財保身。 韓秀涵,韓煇家族系,字鏡海,化南公金麗長子,振東公培純之孫,醒民公之父。 韓秀瑾,韓煇家族系,1877-1942,字鐘山,金貢子,培正孫。 韓秀琯,韓煇家族系,字玉卿,擎宇公金梁之第三子,載亭公培厚之孫。 韓煇家族系之秀理、秀彥、秀瑤不贅述。 總結(jié),通過樹公和韓維烈的陳述中可以看出,二修譜棗莊韓氏加認祖先是話事人間的“兩情相悅”,主觀修譜的能動性或許已經(jīng)大于尊重客觀事實的原則,不能僅僅說是北房韓氏忽忽悠悠了我們。 番外篇——姬姓韓氏的文化源流 ![]() 申版序節(jié)選 “古韓氏乃姬姓之國。昔周武王封其少子於韓,為晉所滅。后晉曲沃桓公之子萬,食邑于韓,肇基韓氏。其地即古之韓原(后改為山西同州韓城縣)是也。 萬四傳至獻子厥,始秉晉政;厥三傳至康子虎,滅智氏而始強;康子再傳至景侯虔,與趙魏三分晉室,而為諸侯;虔六傳至宣惠王,始稱王。宣惠王四傳至韓王安,遂滅于秦。凡為侯者八十年,為王九十四年,乃以國為氏,則韓氏之族著焉。 秦漢以來,雖族姓番衍而閥閱不振,唐之昌黎、宋之相州,文名功業(yè)雖極一時之盛,不數(shù)傳而半歸零替。嗚呼!韓氏其衰微已哉?!?/span> ——韓殿申 “夫宗法之行,有姓、有氏。姓紀其源,而氏以析其流”。 歷史上周朝前后曾出現(xiàn)過兩個姬姓韓國,第一個韓國在周平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57年),為唐叔虞(姬虞)之子燮這支的晉國所滅,《大雅.韓奕》里說的韓侯就是第一個韓國。 今天韓氏后人崇的韓武子韓萬,說的是三家分晉的第二個韓國的上系源流,而姬姓韓氏與他的母國晉國關(guān)系直白的講就是庶代嫡權(quán)、亂臣篡位再篡位的過程,跟田(陳)氏代齊一樣,都很德爾忒。 篡位的第一次:唐叔虞后人的晉國傳至晉昭侯時,昭侯被迫把曲沃封給他叔叔姬成師(即曲沃桓叔),晉國由此分裂為翼和曲沃兩個政權(quán),都城翼城的晉昭侯為“大宗”(之前晉殤叔就搞過一次篡權(quán)被復政),曲沃的桓叔為“小宗”,后來曲沃系的曲沃桓叔祖孫三代先后沙害晉國大宗五位國君,曲沃小宗代替了嫡系大宗,由是曲沃系成為了晉國的新君主,史稱“曲沃代翼”(或曲沃代晉、曲沃篡晉),這是亂臣篡位的第一次。曲沃桓叔姬成師的庶子姬萬在征戰(zhàn)過程中戰(zhàn)功卓著,還與其侄(即曲沃武公)聯(lián)手沙害晉國國君叛亂成功,他侄一高興就于公元前679年把他封在了韓原,姬萬以封地為氏,后稱韓萬,謚號韓武子,這就是大韓氏后修的通天譜里的受姓始祖由來,是作為多民族、多源流韓氏中最普遍的一種得氏源流。 篡位的第二次:曲沃系成了晉國的新大宗,韓原系的小宗隨著血緣越分越遠,只能做臣子,自是不甘心。韓萬傳到玄孫韓厥(謚號韓獻子)這一輩,開始成為晉國的正卿,接著又傳傳傳,可以與晉國其他大族共同把持朝政了,到了公元前453年與嬴姓趙家、姬姓魏家合伙滅了智氏,這是分水嶺,三家分晉的局面已經(jīng)開始形成。又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封晉國的臣子韓虔(韓景侯)、趙籍(趙烈侯)、魏斯(魏文侯)為諸侯,晉國國君最后連一城都沒得玩了,晉滅,本就篡政上臺的曲沃系,又被其支派曲沃-韓原系篡政,建立了第二個韓國,這就是本段開頭說的亂臣篡位再篡位的過程?!叭曳謺x”和“媯陳代齊”而七雄出,由是拉開了徹底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代。 關(guān)于大宗、小宗,《禮記.大傳》里說:“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個人認為,繼別立宗,“繼別”都是相對變化的概念。如果分支以別子為祖的話,繼別的就是大宗,諸弟稱為小宗,相對變化而已,唯一不變的就是嫡長,有百世不遷之宗(大宗),有五世則遷之宗(小宗)。“大宗與小宗”、“嫡出與庶出”,先天條件制約了同父兄弟們的將來命運,而不服命運安排想靠自己爭取的兄弟,往往就上演了這種爭斗。歷史中的真實人性,有的就是如同《竹書紀年》中記載的那樣骯臟,儒家詆毀《竹書紀年》何嘗不是教化大家循循有禮,讓世人都按套路出牌,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治久安不是? 對于超越嶧陽韓氏族譜的文化氏韓范疇見解,就不是我所擅長了,我也是初學者,個人理解,一家之言,如果說的不好、不對,還望各位指正。 文王峪韓氏名聲蓋過嶧陽總韓的原因 一、文王峪村是嶧陽韓氏中人口聚居最多和后人分布最廣的二級分支村莊。 作為棗莊韓氏人口最為強烈爆發(fā)過的二級分支村莊,人口擴張和擴地,使得從清末就開始往外大量分遷人口,很多村子韓氏族人祖上本就來自文王峪,可能給人們以先入為主的假像。文王峪韓氏人丁興旺的背后,能生和富有固然是一方面,個人認為更多的是所處在的是封閉環(huán)境中,可以抱團取暖,格局不會被輕易打破。而因生活窘困分遷流寓各地者,顛沛流離,加之多時局不靖,乞食甚之困難,很難有人口的爆發(fā)。 二、文王峪韓氏,在清末民國年家族聲望盛極一時。 嶧陽韓氏各支,家族發(fā)跡較晚,同時期如南常褚氏、牛山孫氏早已經(jīng)成為嶧陽大族,人才輩出,增廩貢舉多不勝舉,甚至早年還出過進士,而嶧陽各支韓氏仍在默默無聞。直到清末文王峪支派中的韓煇一脈,以勇武著稱,應亂世脫穎而出,解縣城圍,彈壓匪亂,深得僧親王賞識,嶧陽韓氏中的最代表支系文王峪韓氏才被邑人所耳熟能詳,至今嶧北滕東南坊間仍流傳著履中公韓七的傳說。嶧陽韓氏所有的盛名,幾乎都是文王峪韓氏鄉(xiāng)團給予的,過去在老嶧縣,只要提到韓氏家族,很多人就會問上一句“是文王峪的嗎”?由此可見文王峪韓氏的影響力。 三、文王峪韓氏兩次主導修譜。 文王峪韓氏因家業(yè)興盛,族眾甚多,創(chuàng)修家譜的意愿尤為強烈。兩次創(chuàng)修譜的主導人韓秀理和韓樂封都來自文王峪,都是韓煇的直系后人。文王峪村兩次主導修譜的影響是很深遠的,雖然很多族人不知文王峪韓和嶧陽韓的基本關(guān)系,但要問他們在哪里續(xù)的家譜,恐怕就無人不知了,這很容易讓族人以為棗莊韓氏出文王峪。 四、族人大多接觸不到族譜。 二修族譜只有500部,一修現(xiàn)存族譜更為稀有,很多族人連族譜都分不到、看不到,無形中提高了家譜的認知門檻。 這四點原因,應該是大家?guī)F陽韓氏和文王峪韓氏,傻傻分不清的原因。 測繪與收族——兩次修譜標記村莊的缺點 作為一名歷史和地理的愛好者,對于研究地圖、定位村莊坐標,有著天生的熱愛。 在翻閱族譜名冊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以前的族譜族人分布地村莊幾乎無所屬的鄉(xiāng)、社注明,且無毗鄰的山川、村莊參考說明;續(xù)修的族譜依然不注明區(qū)、鄉(xiāng)鎮(zhèn)。此為大缺點!對于辨識度較低的村莊,即便沒有歲月變遷,族人也多不知族譜所云地點為何處,比如像韓莊、韓樓這種地名多到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村莊。又比如四支的檀泥河,誰能告訴我是現(xiàn)在的哪里?再比如長支的外(萬)莊、二支的斗(陡)溝,您能想象出他們今天歸誰管轄了么?沒有比這個更不利于收族的了吧? 以后再修族譜,在注明所在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毗鄰地,便于后世有地志沿革可查的同時,還有一種更科學的方法,就是分布地村莊、祖塋下面要用經(jīng)緯度備注,要精確到秒,需要注明海拔高度的請注明,這種標記方法無論怎么滄海桑田、拆遷改造,都永不過時(我早已應用這種方法來標記我們小分支的分布和林地坐標了)。 關(guān)于不入族譜支說明: 茲就本支辛召鄉(xiāng)李峪、韓莊,平邑縣石門、張莊、柳樹莊、五里廟,費縣英家口、官寺、北山等村之族人不入此譜之原委一并說明,原譜雖列以上族人由韓莊遷,韓莊班次學法瑞福,但均未列世系,為之而爭。后觀韓莊于1950年杏月下浣谷旦碑譜:“處士,韓大公諱耀光,字曉亮。二支6世孫學儉、7世孫法元、8世孫瑞昌、9世孫福君、10世孫繼江,11世孫邦亮,下注建業(yè)正兆宜等20字的班次,可見“繼”字輩等于“榮”字輩,此次采訪該后裔強調(diào)碑譜注錯,強爭世系,我族大眾堅決摒除,望后裔續(xù)修秉衡,切切記之! ——見二修譜卷首第71頁 “咐今后重續(xù)族譜時,有不在此次譜系要求入譜,秉衡者希加考慮,不可輕自收入,貽族中后裔怨言。” ——洛風 “民之不忘”——韓甸湘墓考 才高慮遠司文衡,費盡心思事竟成。 先祖自今恩澤顯,子孫以后振家聲。 修編世系傳千古,纂緒精神慰一生。 睦宗和族施仁厚,心地光明秋水清。 ——鸞章煥文氏 頌漱亭三兄 ![]() 碑文正面——記者孔浩先生攝 ![]() 背面墓志——記者孔浩先生攝 ![]() 碑文細節(jié) ![]() 碑文細節(jié) 昔年族高祖經(jīng)堂、漱亭諸公創(chuàng)修嶧陽韓氏族譜,漱亭公厥功至偉,然公之傳記闕如,覓行狀事略而不得。 今幸遇公之外系后人表叔孔公浩,熱心宗族,興心述事,始知一二。漱亭公早年上進好學,求學于省城、北平,青紫拾芥而未仕,于省城登充律師。后復回嶧居,縣宰倚為臂膀。公生平急公好義,庇庥一方鄉(xiāng)里于危難;敦宗睦族,創(chuàng)修韓氏族譜傳后昆。余聞孔氏所述之概略,頓覺公之形象已躍躍紙上。又恐物轉(zhuǎn)星移,歲月變遷,公之隱德、嘉言懿行而不彰而湮沒者,是謂不可不表也。 今將漱亭公墓表整理如下,示崇高景仰與不忘也,按, 《嶧縣大律師韓公甸湘墓表》 公韓氏,諱殿湘(庠名甸湘,族名殿襄),字漱亭,金城公永固之季子,俊卿公士秀之孫,光宇公之曾孫也。(高祖馨遠公廷芳)自陽關(guān)湖(今巖湖,遷和順莊孫姓岳家,至曾祖光宇公景明時由和順莊遷魏家莊,又)遷居姬家村,卒葬村北,艮坤向;俊卿公由姬家村遷居橫山口,卒葬橫山口村東,卯酉向;金城公葬于橫山口東南山下,丙壬向,皆有碑記。 公幼嗜讀書,早游泮水(光緒二十八年考入文庠)。科舉停止,便入濟南專門法政學校,畢業(yè)后兩赴北京,考入高等文官,均未就職,旋在濟南登充律師。 民國八年,鄉(xiāng)里匪亂,公攜眷避居嶧城,屢蒙縣政府聘辦清鄉(xiāng),陳、劉各縣長咸器重之。經(jīng)眾公推為教育會長,兼育幼院董士,成績卓著,無不稱道。 民國十七年閏二月二十四日,奉軍守城,南軍(北伐軍)圍攻,槍林彈雨達七晝夜,公同教育局長張某(門生張捷三),面邀伯神父從中解說,雙方罷兵,閤城性命使得安全。嶧城人士感激公德無以為報,遂在南門外勒碑紀念,謂為:“民之不忘”云。公之熱忱,概可想見。 民國二十年,公同族兄秀理(履中七公之孫)倡修韓氏族譜百余部(為八十部),復啟宗派“建業(yè)正兆宜,懷本丕元祥;修家啟懋俊,延學瑞澤長”二十字,以示衍傳,剞諸譜牒,亦盛舉也。 德配王孺人,年五十八歲壽終,生三子一女,諸孫林立,咸為積德之報不信然乎? 公時年六十有八,立意修碑,以慰身后,囑余為文,謹撰概略,勒諸礪砥,以垂不朽! 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 四月上浣 癸卯科舉人褚子臨 頓首拜題 己酉科拔貢陳本泉 鞠躬敬撰并書 何以揚名?何以顯親? “吾家近來耒耜、詩書兩凋敝矣……今作家教數(shù)則,勒諸卷端”。 ——族譜凡例節(jié)選 回看我?guī)F族韓氏自前明洪武間由留城避水患初遷嶧之韓莊能考證以來,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廢止科舉,近500年的時間里,我們家族連舉人都沒有出過,對于“望族”是不能想象的,是真正的歷代式微!唯一正途功名得來的高階職官,就是我們二支二房的六世祖韓得文,他也只是以貢生身份在清世官終府同知(地級市二把手)。而今,我族族人可有兩院院士?可有中直幾關(guān)遴選干部?正視自己的家族歷史,正視差距,才能厚積薄發(fā)。 雖然現(xiàn)在成功的途徑已多種多樣,讀書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但對于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不讀書更沒出路,尤其是想要入仕、躋身國家干部行列,讀書恐怕仍是唯一的途徑。敦促吾族后人多學習多讀書,將教育重視起來,才能有更多的可能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才能更好的光宗耀祖。 復盤——忐忑矛盾的我 瑕不掩瑜,功錯兩相說。任何話題,如果脫離了時代背景,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去想古人所想,就是耍流氓。創(chuàng)譜、修譜都是大功績,從來不反對正常形式的文化氏韓宗親聯(lián)誼交流,對于分裂宗親和在宗親中追名逐利既無能力也無興趣,只是堅持客觀事實,把族譜中記載的故事用白話講給族人聽而已。 從內(nèi)心來說,也不想挑起任何爭論,不想挑戰(zhàn)族老的權(quán)威,但重考族譜、給族人科普,他就會冒犯到族老的權(quán)威,這讓我非常的矛盾。很多內(nèi)容,都是在壓著紅線、克制著自己去寫,我并沒有把嶧族族譜和沛族族譜解讀的“淋漓盡致”,算是留些美好吧,我何嘗不希望族譜是族老所以為的,但真相卻有可能會是令人失望的,我說的這些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寫了就會得罪人,真是抱歉。 不管是血緣的,還是非血緣的,不管是合族、合譜的說法也好、是聯(lián)宗、聯(lián)譜的叫法也好,我個人覺得,他就像拜“仁(把)兄弟”,既然族老頭磕在了那里,論出了世系輩分,族脈之誼該認必須還得認(“共祖”另表),不能影響正常的文化氏韓宗親交流。 關(guān)于棗莊韓氏三修之譜 不建議近年三修族譜! 首先,是近年沒有修譜的必要。修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距離1993年二修譜完成才不到30年,并沒有三臨辛未,最多不過增添兩輩人。一修譜已經(jīng)修的足夠好,二修查遺補缺,補充收族遺漏宗親和增添后世。近年啟動三修意義不大,不要為了自己的垂名,白白浪費社會資源,動用人力物力,與國家號召節(jié)儉、與主義的價值觀也不相符。 其次,是修譜的傳統(tǒng)單一方式已經(jīng)被改變。在分子人類學突飛猛進發(fā)展的今天,DNA技術(shù)已經(jīng)能夠解決問祖和聯(lián)宗之謎了,歷史遺留的問題已不再是問題。時代已經(jīng)完全改變,古法釀制族譜的“冷兵器時代”真的回不去了。隨著人類Y染色體譜系樹的不斷豐富,共祖關(guān)系不斷優(yōu)化、細化,DNA在不可逆的影響著家譜編修的走向態(tài)勢。不要再造無謂的“通天譜”,去創(chuàng)造祖先來對接受姓始祖,我能理解重修譜人總是想超越前人的那份雄心壯志。 從文化文字記載方面,嶧陽韓氏的歷史就這么多了,我已經(jīng)把嶧陽韓氏的文化源流說的明明白白,沒啥需要再研究的了。要比編故事偽造族譜我更能編,而且我一定會注意不讓某個時間節(jié)點不該出現(xiàn)的遷徙村莊或人物,提前出現(xiàn)在特定落款年代的族譜中。 從血緣角度,我能通過DNA樣本,把族譜中埋下的伏筆、疑點等個中環(huán)節(jié)逐一打開,用俯瞰的上帝視角來解讀族譜,這就是科技賦予的力量。雙向溯源,是如今譜牒研究應該具備的基本治學態(tài)度。DNA樣本量,是研究族譜的基石,沒有更多的DNA樣本分析,誰都不可能有對族譜研究的更進一步推進。 修譜要對歷史負責!要對后人負責!要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 修好建業(yè)正兆宜以下的世系,比去追溯一個你靠傳統(tǒng)手段永遠都不可能溯出留城的祖先,要更具現(xiàn)實意義。文字源流不可考就是不可考,傳統(tǒng)修譜修到開明祖就到此為止吧,不要再給祖先亂安排爹,不要再往上修了,請給予棗莊韓氏和開明祖尊嚴吧!??! ——嶧陽韓氏開明祖十八世孫 建瑞 敬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