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說,中國古典小說一大部類,歷上古到當代,為類型小說里最長壽。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 現存已知志怪者,《山海經》最久遠,素材可遠溯至夏。這本“史地之權輿,神話之淵府,古今語怪之鼻祖”,和《周易》《黃帝內經》并稱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即山海之經紀,講山講海之條理和秩序。 它可能先有圖,后有文。是來自一次地理普查?來自氏族部落的出使?還是遠古全球化的旅行記錄?這本中國式地理志和人文志,記錄了先民眼中的上古世界。那些山川物事,海外大荒,是歲時月令,是古人時間認知的反映,像一本遙遠時代的百科全書。 但在漫長歲月里,在一代一代的圖文轉換中,上古世界在圖像和文字中逐漸變成一個異星世界,原始粗獷,率真樸拙,夸張怪誕,瑰麗妖異。 學者司馬遷最早提到《山海經》。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他說,其內容“余不敢言也”。明代以前,只東晉學者郭璞研究并做注解,留下許多“不詳何物”的字句。 從諸子百家到儒家六經,一些古老典籍逐漸湮滅消失的過程中,唯《山海經》奇跡般歷歲月而留存。 成為一代一代文學作品的源泉。 長卷《怪奇鳥獸卷》,局部 1784年,法國巴黎,圣洛朗博覽會上,展出了一頭來自麥哲倫海峽的怪獸,引起轟動。 一位英國女士在參觀后描述道,這只動物有一個豹子的腦袋,明亮的大眼睛,獅子般的利齒和長長的胡須,頭部下方有一對鰭狀短肢, 肢端的蹼掌就像鵝掌, 爪子長而有力。中部肥大,堪比一只大狗,后部呈魚尾形,兩邊各有一鰭,類似狗的后足。它的皮膚光滑無鱗,恰似鱔魚,呈暗灰色,與其說有斑點,不如說混有黑色。我從來沒見過這么怪異的動物。 英國女士描述的怪獸,混合了豹子、獅子、狗、鵝、鱔魚等各種動物的特征。 十四年前,1774年,也是在巴黎,一頭名為“岡岡”的怪獸,激起巨大好奇。當時坊間的描述,這只怪獸有俄羅斯人的腦袋,大象的眼睛,犀牛的耳朵,蛇的脖子和海貍的尾巴。 法國學者埃里克·巴拉泰在《動物園的歷史》一書中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歐洲探險家、旅行者和博物學者在美洲、大洋洲諸地發現大量前所未見的動物,他們不得不用比擬的方法,借助熟悉的動物向歐洲民眾描述異域動物的各個部位,于是,在18世紀歐洲人的想象中,新大陸成為怪獸出沒的世界。 大量動物或標本被帶到歐洲動物園、博物館、珍寶館,在博覽會、展覽會上展出。甚至有騙子故意用奇異的描述制造怪物,以招徠顧客。有趣的是,有不少學者認認真真繪制怪獸分布的世界地圖,保存至今。 那只岡岡,是一頭駱駝。 來自麥哲倫海峽的怪獸,是一只海獅。 18世紀,還沒有現代博物學,沒有標準的分類體系,形態學術語體系,更沒有博物繪畫術和照相術,要用語言介紹一種陌生動物的長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借人們熟悉的動物作比。 建立現代博物學之前,人類一直在運用此法,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常用這種描述,以至考證這些動物究竟是現實中何種動物,成為日后學者們的難題。 時間更為遙遠的古籍《山海經》,也是如此制造了一個奇異的怪物世界嗎? 長卷《怪奇鳥獸卷》,局部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是數千年前,山海經的世界,有十個太陽。十個太陽在湯谷洗浴,在扶桑樹上居住。 “有獸焉,其狀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鳴如嬰兒,其名曰喵,其鳴自呼,養之可以避鼠。”這是貓,貓的叫聲像人類嬰兒哭泣,人根據它的叫聲稱之“貓”,養來捕鼠。 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一種長相像人的怪物,腦后長著野豬鬃毛,住在洞里,冬天睡覺。其實,這是熊,熊喜歡像人一樣直立,故說它“狀如人”。 丹熏山上,有一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樣子像老鼠,腦袋像兔子,身體像麋鹿,叫聲像狗嚎,飛行不用翅膀用尾巴。 這是鼯鼠,即飛鼠。鼯鼠頭部像兔子, 故謂之“菟首”。所謂“麋身”,指鼯鼠身體的顏色。鼯鼠不會飛,但它四肢生有飛膜,飛膜張開可以從高處向低處滑翔,滑翔時蓬松的尾巴張開,故謂之“以其尾飛”。 鼯鼠有特別的習性。在寒冷的冬天過“情人節”,男女鼯鼠發出“咕—咕—咕”,“空—空—空”的叫聲,所謂“其音如獋犬”,大概是指這個。蕭條的冬天,鼯鼠的呼喚格外孤獨、凄涼。所謂“寒號”,不是凍得嗷嗷叫,卻是鼯鼠在熱戀中的歌唱。 古代博物學的記述方式,把多種形體特征組合成一種。于是,所有的平凡之物皆成為異物。這些奇怪的差異,卻成為了文學、藝術,和想象的大江大海。 長卷《怪奇鳥獸卷》,局部 傳,把口中幻象變為具體形象,最初的形態是圖畫。所以,山海經可能先有圖,后有文。 日本學者松田稔說,山海經中的海外經和大荒經是因圖作文,海外經將一幅巨大的地圖,順次序“文章化”,大荒經根據的,可能是一幅一幅單獨的神人動物繪圖。 山海經圖的來源,卻有幾種說法。傳說大禹治水創夏朝,為第一代君主,令九州牧獻青銅,鑄九鼎。九鼎上刻有圖,以示山川奇異,以表毒蟲怪獸、妖神鬼精,布天下子民辟邪防奸。推測九鼎圖就是山海圖,山海經的母本。這是九鼎圖說。 山野石壁、祖廟神祠上作壁畫,先秦已蔚然成風。有人推測,詩人屈原寫《天問》,是看了楚國先王廟里的山海經古圖壁畫寫出的。因文字山海經成書時間和《天問》是同時期作品。這是壁畫說。 有推測,山海經圖來自古代巫師祭祖祭神用的巫圖。最早的古巫圖是一個謎。山海經第十六卷大荒西經第三篇寫,靈山有十巫,專司求神占卜,往返人間和天上。巫師問神占卜有圖,每圖有神怪故事,也許這是山海圖的出處。這是巫圖說。 現代研究者認為,山海經是地理書,所以最早版本應是古地圖。這是地圖說。 山海經古圖已亡佚不存。六朝畫家張僧繇繪制,宋代畫家舒雅重繪的十卷本,二百四十二幅山海經圖,也沒有流傳下來。能看到的山海經圖,來自明代胡文煥和蔣應鎬的版本。 日本江戶時代,1603到1867年間,出版有《怪奇鳥獸圖卷》,就是據明代圖本來的。清代,以吳任臣的圖本為最早,流傳最廣。吳任臣自敘圖源自舒雅重繪本,不過僅取其“詭異”者一百四十四幅,按靈祇、異域、獸族、羽禽、鱗介五類編排。后來畢沅、郝懿行以此為摹本。 長卷《怪奇鳥獸卷》,局部 巴蜀地域流傳,代表巴蜀文化的作品。四川廣漢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相繼出土有青銅神樹、太陽神鳥、千里眼順風耳青銅像,似乎和蒙文通先生的說法相佐證,因為這些形象在山海經中皆有描述。 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洛邑人。四川學者袁珂先生一生研究山海經,在《中國神話研究和山海經》中認為作者是楚人,因為楚地巫風盛行。 傳下的山海經18卷,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西漢初作品。記載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按地區,不按時間記錄。有地理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制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國家格局,以及神話資料。 按現代學術的分類,涉及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藥學。 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上最早文獻。 山海經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分東西南北中,又稱五藏山經。 五藏山經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某些民族,巫師祀神時,要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辟,人類如何誕生,祖先的事跡和英雄的戰功。初民視之為歷史,可證上古神話和歷史同出一源。山經,像一部基于實地調查、旨在服務國計民生的博物志。 海經分海外、海內、大荒,像出外游歷。記海外各國異人、異物,海內奇事奇物,有古老神話,有神譜,如帝俊、炎帝、黃帝的神譜,歷史書中也記有這些若干上古領袖的譜系,又可見神話和歷史同步。 經中每一小節后,記載對某山山神的不同禮典,如“干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是巫師祠祭的景象。 山神,有鹿身八足蛇尾、鳥身龍首,有龍身鳥首、人面三首者,形態不一,或是動物形體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風雨晦明,帶來水災。 奇禽怪獸,異草珍木,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動物和植物,各有醫療效用,又成了神話的醫藥衛生學。 長卷《怪奇鳥獸卷》,局部 世界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神祇或圖騰,山海經中也有記錄。太陽神、生殖神、火神是上古的創世神,先民最為崇拜的對象。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是太陽神,也是月亮之神。 和太陽神有關的有鳳鳥。鳳鳥又名皇鳥,皇,與光古音相通。所以皇鳥是光鳥即太陽鳥。太陽鳥是生命的象征,生命神鳥。 太陽神,還有一種說法,尊東方氏族崇拜的伏羲、黃帝為太陽神,太陽神的圖騰是龍。龍是蛇的演變,伏羲是人面蛇身。山海經·海外西經說,“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軒轅是黃帝的號,最初黃帝也是人面蛇身。 我們為“華夏民族”。“華”光華之意,表示崇拜光明的民族,夏是禹建的最初國家,所以稱“華夏民族”,或“華夏子孫”。 山海經中記,“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荒之野,橫道而處。”女媧是生殖神,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人面蛇身,她繁衍了后人。伏羲是太陽神,女媧是月神,日月交輝有了人的出現。 火神是祝融、炎帝,山海經·海外南經中,“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炎帝又是神農,“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他是南方火德之帝,又是醫藥神。 在文學的解讀中,山海經卻是一本文學的、充滿神話小說元素的書。 山海經的神界環境為奇山怪水、奇禽異獸、奇神怪仙、奇國異俗、奇木異草。 這些神界環境,只有神話小說中才會出現。山海經是神和神、神和妖的戰爭,是神與妖的生活,神與妖的奇事、怪事。 大神有三皇五帝,三皇為黃帝、炎帝、帝俊,稱天帝,另說三皇為伏羲、女媧與大禹。五帝,為“東方為太皞,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昊,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又說“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帝中黃帝為最核心。 有大妖。水妖、旱妖、瘟妖,水妖中領頭者共工、長右、軨軨、九頭蛇相柳。 山海經神話小說因素,還在于它的主線,講述神妖間的兩場戰爭,大禹和水妖之戰,黃帝和炎帝大神爭位之戰。 大禹和水妖共工勢不兩立,他降服了長右猿妖,把它壓在淮陰龜山下。又殺死了共工的大將九頭蛇相柳。 殺九頭蛇的情景,山海經第十七卷大荒北經第四篇詳細地描寫,大禹殺相柳,蛇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長,又水澇成災,不能居住,大禹用神土填,屢填屢陷。于是挖成大的池子,用挖出的土建幾座高臺,祭拜天帝,稱天帝臺。便不再陷了。 大神的戰爭,是黃帝和炎帝爭天帝權位的戰爭。山海經記述了這場大神戰爭的極度殘酷。最為有名的是黃帝和炎帝兩位大將刑天和蚩尤的兩場戰爭。 刑天和黃帝爭神位,黃帝砍刑天的頭,埋葬于常羊山上。無頭的刑天,以雙乳為目,以肚臍為口,執盾牌和大斧再戰。于是,魯迅先生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黃帝在岳山大戰蚩尤,蚩尤是炎帝大將,黃帝派飛翅應龍蓄水而戰,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這場風雨大戰,天昏地暗,死傷無數,不分勝負。后黃帝讓天女助陣,蚩尤大敗,被應龍砍下頭顱。 山海經的神話元素遍及全書,內容之奇特,想象之豐富,令人贊嘆。 這些神話故事,有著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形象,孕育著后代小說的胚胎。 魯迅先生隨筆《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這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這書,自然是山海經。 清人編《四庫全書》,說山海經“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入之史部,未為允也”,改列子部,小說家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里記,“小說之最古者爾”。 魏晉南北朝時志怪小說盛行,和山海經有莫大關系。晉人干寶的《搜神記》最為有名,還有《齊諧記》《續齊諧記》《博物志》《述異記》《神異經》等。來自山海經的西王母,出場尤其多。 唐傳奇,是在魏晉志怪小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言短篇小說。唐人李公佐的《古岳瀆經》,由山海經中大禹鎖淮河水怪無支祁演化而成。 明清白話小說的創作也頗受影響。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哪吒,腳踏風火輪,受山海經奇肱國人飛車的啟發。明吳承恩《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又是無支祁形象的又一次演化。 清李汝珍《鏡花緣》寫唐敖、林之洋游歷海外,經君子國、女子國、小人國、黑齒國、淑士國、兩面國、不死國等地,均為擬山海經。 詩人屈原作《九歌》,詩名出自山海經,《九歌》是一組祭祀鬼神的樂歌,祭祀十位上古神。《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史詩,《天問》除問天問地,問宇宙何以形成,也寫周武滅商、齊國興衰的教訓,也寫對大禹和父親鯀治水的感嘆。巴蛇吞象、燭龍、昆侖山皆出于山海經。 晉陶淵明有《讀〈山海經〉十三首》詩。梁蕭統《文選》里,山海經中怪物都是歌詠對象。酈道元作地理《水經注》時,也引用山海經記載107條之多。 或許可以說,缺了《山海經》,中國的古典小說會光色全無。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