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華夏文明當中的封建帝王的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遠超過歐洲王室的傳承。 如果大家和國外的小伙伴有過交流的話,就會發現他們對于華夏文明有一點非常好奇:你們為什么沒有血脈傳承,沒有血脈的高低貴賤? 要注意,整個歐洲是存在著血脈高低一說的,王室就是王室,普通的平民百姓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而之所以造就這樣的原因,其主要觀點有很多,我們單拎出一條來,歐洲的王室幾乎是多少年來都不會發生變化,就是那么幾家來來回回的不間斷的交替罷了。 以在歐洲經常探討的可能就是血脈的優勢和劣勢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華夏文明當中不存在。 如果我們說得再夸張一點,大家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往上倒騰上幾代人,哪一家哪一戶沒有出過名門望族? 所以對于我們華夏文明來說,也就不存在血脈之間的壓制,或者血脈之間的優劣與否。 而今天我們這一篇文章重點來講一下,為什么在歐洲王室幾乎是千年不變,而在華夏文明當中帝王的身份卻隨著時代更迭呢? 第1點:華夏封建王朝的周期問題 之前的時候有一些歷史學者得出一個結論來,在華夏王朝統治過程當中,除了南北宋東西漢這兩個特殊階段之外,幾乎絕大多數的封建王朝統治時期都是200年到300年之間。 這幾乎是一個非常要命的關口,是這個樣子的嗎? 答案是也不是。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資源的分配不公平罷了。 我們以明朝為例,在明朝中后期的時候,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整個帝國的錢是越花越少。 為什么錢不夠花呢? 因為財富掌握在一部分極少數的人手里面。 這部分極少數的人,第1部分就是朱元璋的子孫后代。 朱元璋臨死之前曾發布過幾個命令,這幾個命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朱元璋后代子孫可以不用勞作,就可以蹭吃蹭喝,甚至可以免除土地的稅務。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財富的偏移,給整個帝國帶來了偌大的災難。 第2部分就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時候,尤其是江南等地方,出現了很多的大地主。 他們掌握著諸多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掌控了一部分人的門路。 而這一部分人的門路也好,資源也罷,讓這些大地主們不用繳納稅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再加上明朝末期的時候,皇帝不靠譜,滿朝文武不干事,再加上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事疊加在一起,直接推動了一個帝國的消亡。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在早期的時候都是欣欣向榮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導致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權力最大化。 而這部分權力最大化的人,一旦不能及時轉變自己的作風,就會給整個朝廷帶來偌大的危機,之后在朝廷的資源極度有限的前提之下就會出現缺失。 而這部分缺失一旦不可控,就有可能帶來危機,比如宋朝的滅亡,明朝的滅亡,甚至是元朝的滅亡都是如此。 當然這樣說可能太絕對了,比如唐朝也好,漢朝也好,他們的滅亡可能有更多的外在因素關聯其中,但是總歸會存在著一部分不可控的因素。 隨著帝國的推移,導致一些人的權力越來越大,這些擁有權力的人無論是有自己的小想法也好還是不作為也好,對于整個帝國來說都是萬分危險的。 當我們理解完這些之后,就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帝國是不斷更迭的,而且更迭的速度相對較為頻繁。 而一旦更迭的速度較為頻繁之后就會出現一個微妙的尷尬現狀:這一點我們放在第2條來講。 第2點:皇帝年年有,明年到我家 大家在讀中學歷史的時候讀到過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就是陳勝和吳廣。 按理來說,這兩個人物不太成功的起義并不能直接推動華夏文明的進展,充其量就是倒騰一下大秦帝國,給后期劉邦或者項羽帶來一部分機會。 但事情有這么簡單嗎? 答案是并沒有,在這件事情的背后隱藏著很多的貓膩,而這些貓膩是我們要重點剖析的。 最大的貓膩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幾乎推翻了封建王朝統治的核心和本質。 要注意,在清朝之前是我們所熟知的夏商,而周朝的時候還有周天子。 換句話來說,在周朝及周朝以前,皇權和神權不能說合二為一,但是神權也占據著很高的地位。 而現階段秦始皇非但把神權踩在了腳底下,同時還把皇權帶在了自己的頭頂上。 可緊隨其后的陳勝吳廣起義說出來的這句話帶來的影響力極大,這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證明了華夏文明是不需要看血統的。 誰是一出生下來就能當王侯將相的? 并沒有,只能靠自己拼搏。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秦帝國之后的諸多王朝當中存在一些小人物當皇帝的情況,比如說劉邦,甚至還有一位非常偉大的乞丐當了皇帝,那就是朱元璋。 第3點:華夏王朝是充滿斗爭的王朝 仔細看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就不難發現,在有歷史記載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太多太多的農民起義。 而所謂的農民起義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朝廷不作為,讓百姓流離失所不能安家落戶,緊隨其后才帶來的一系列起義以及暴亂。 這種事情在歐洲王室好像很少出現,即便出現似乎也沒有我們想象得多么壯烈。 但是在華夏文明當中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尤其是在元朝的時候。 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直接查看一下歷史文獻記錄,看一下元朝相關的農民起義究竟有多少。 所以華夏文明當中我們會發現,皇權的發展永遠是以服務階層,以及讓百姓安居樂業作為最高標準的。 比如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曾經發布過一個規定,如果發現各地的貪官,老百姓們甚至都不需要去往上報備,直接把這個貪官捆綁運送到京城。 然后由朱元璋直接為老百姓們主持公道。 但是這些事情在當時的歐洲來看是絕對行不通的。 因為當時的歐洲有各種各樣的組織和機構,而這些組織和機構幾乎是跟歐洲的王室形成緊密的捆綁,甚至利益直接相關,比如所謂的教皇。 尤其是在歐洲中世紀的時候,血脈關系幾乎是帝王之位傳承的重要關聯因素。 但是非常抱歉,華夏文明當中雖然也對帝王的血脈有所尊重,但這種尊重的前提是國家安定,百姓也有好日子過。 如果這一條不尊重的前提之下,那可就真成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結局了。 所以這也就造就了歐洲王室幾乎千年不變,而華夏文明的封建統治王朝,卻如同走馬觀花一樣,走過了一代又一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