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宗龍 離家久了,總會想家;時間越長,鄉情越濃。只是年輕時步履匆匆、感情朦朦,對家鄉的一切來不及回味和細品,又總覺得時光還漫長、歲月還無限,只有奮斗打拼的沖勁,哪來回憶和思念的功夫。 但家鄉的親人、故居、山水、風俗,兒時的伙伴、經歷、玩具、生活,就象嵌入了腦中、印在了心中,是揮不去抹不掉的。日子流逝不能復返,經歷復雜不可復制,對養育我們的村莊,我們總要給自己留下些什么、讓后人記下些什么。 你可以因為一段感情或一個親人,刻意不去想家鄉;你也可能因為一份執著或一個初戀,把對家鄉的親情無限放大。你愛或不愛,家都在那兒;你想或不想,情都那樣真。對一個遠離家鄉的人來說,鄉情越濃郁,感情越有寄托,回憶越豐滿、生活越有意義。 現在人人有手機,可以隨手拍下些家鄉的風土人情;個個會寫文,常常隨時記下些自己的感悟感想。而我們的爺爺輩、父親輩,甚而到了我們小時候,很多村人不識字,無法用文字記載村子的演變;高科技還沒有,不能用圖像記錄原始的生活。從前村莊里存在的一切和發生的故事,只能靠祖輩口口相傳,或者從傳續下來的老宅、家堂、祖墳,讓我們知道祖先的根在哪兒,村莊的魂在何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村莊變化得讓人手足無措,仿佛一忽間,老宅老院不見了,祖宗墳塋消失了,家堂族譜也無人懸掛了。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對家有了新的詮釋,在他們眼中,走到哪兒都是家,心中已沒了老家的概念。從他們出生起,就覺得生活本來就是這么富足、家鄉本來就是這么美好、村莊本來就是這么齊整。 而我們這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注定是還能記得住鄉愁、且有能力記錄鄉情的一批人。我們的前輩深愛著家鄉和土地,但沒文化,之前的村莊什么樣、村人的生活怎么樣,無法以文字記載并傳承給我們。雖省有省史、縣有縣志,但村里難見文字記載的痕跡,甚至一些從前的老照片老畫像,都沒有傳承下來。我們的后輩有能力有本事,卻大多只愛城市里的高樓大廈、寬街美巷,無暇多看一眼早已變化了的村莊。他們的后代,還會不會回村生活?還會不會熱愛農村?我們這輩人無從給出答案。 家鄉的春夏秋冬,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記住的不光是風景,更是歲月的醇濃。家鄉的風土人情,都讓我們倍感自豪,自豪的不光是特色,更是日子的甜蜜。家鄉的方言土語,都讓我們那么親切,親切的不僅是回憶,更是夢中的牽掛。 村頭的小河,每個人都能描繪出不同的風韻,有人記住了春的風騷,有人記住了夏的狂嘯,有人記住了秋的多彩,有人記住了冬的寧靜。村中的池塘,每個人記憶中都有不一樣的故事,有人想起了池中的鴨群,有人想起了池邊的垂柳,有人想起了對面的發小,有人想起了池邊的愁悵。不同的切入點,寫出不一樣的文章;不同的描述對象,記下不一樣的鄉情。 但抒發鄉情總要有渠道,寄托鄉情總要有平臺。特別是普通人,既不是真正的作家也不是專業的詩人,寫出的鄉情文章何以寄托?何處交流?鄉土文學頭條號,就專門收錄一些普通作者的鄉土鄉愁鄉情文章。看到平臺上很多人回憶自己的家鄉,我按捺不住激情,從我的視角、我的生活、我的經歷,全方位展示了我小時候生活的家鄉。兒時的生活貧苦,但那不是村里人的懶惰;兒時的日子很艱難,但卻滿含了希望。把自己的家鄉原原本本寫下來、原汁原味記下來,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樂趣。 我的記錄也許是片面的,但卻是真實的;我的回憶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卻是最真切的。 感謝網絡,感謝平臺編輯,感謝這個時代,讓我拿起手機、打開電腦,就能看到這些圖文并茂的文字,也讓身處天南海北的家鄉人能回憶起兒時的日子。但一個人的回憶總是平面的、膚淺的,要想立體地呈現家鄉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描繪,我期待著有更多的朋友親人加入這個團隊,盼望著更多描寫我家鄉的文字出現。 這個平臺容易讓人上癮,容易使人沉迷,但她卻讓人受益匪淺。在這個平臺上,你可以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家鄉,回味故鄉的生活,也可以體驗別人筆下的家鄉,品味別人過往的日月。這個平臺,就是鄉情的寄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