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大劇《人世間》昨晚在央視一套收官。 ![]() 該劇開播以來屢屢創下收視新高,收官當晚在愛奇藝站內熱度值突破10000,成為2022年第一個熱度值破萬的電視劇。在電視端,《人世間》同樣保持了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紀錄,并在收官當晚實時收視率突破3%,創下央視一套近五年的收視新高。 這部共計58集,從農歷新年之前就開始播出的開年大劇,用一個多月的熱播和口碑,再次印證了現實主義創作的勝利。 與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振 時間倒回1月28日,剛剛開播的《人世間》雖然陣容強大,但與春節期間的春晚、春節后期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相繼撞檔,《人世間》的口碑和收視走向并非一點即燃的狀態,而是經過緩慢的爬坡,后勁十足。 ![]() 這部原著就過百萬字的小說,在改編成影視作品后沒有放棄原著寶貴的平民視角,而是用深厚的編劇功力將家庭、社會與國家的復雜網絡,以東北江遼省吉春市光字片周家的變遷為窗口,寫盡人間苦難,以真情實意打動了今天的觀眾。 劇中,由周父周母構成的傳統家庭結構下,周家兄妹即便境遇各不相同,但都秉持著善良、美好、樂觀、正義的優良品質。全家人因為歷史原因四地分割,卻始終對家維持著濃厚的情感。周家人與其所生活的光字片的鄰里之間,周家與自己的親家之間,都有著難以述說的情感,每個人伴隨著時代發展所生發出來的人生境遇,折射著中國過去50年所發生的時代巨變。 ![]()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看來,《人世間》之所以受到觀眾的普遍熱愛,是因為它與觀眾達成了強烈的情感“共振”,“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與觀眾所經歷的生活實際達成了一種呼應,如影隨形地映照著現實生活。作品里的人物就好像是你身邊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一回生,兩回熟,三回就得跟著人物走,不知不覺就被帶到《人世間》了。所謂的生活質感,就是真實性、生動性、鮮活性,就是讓觀眾感同身受的那種生活的溫度、氣息和人情,說到底,是一種親切的、樸實的、生活的煙火味道。” 再次證明了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系 梁曉聲的長篇小說《人世間》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小說出版后不久,騰訊影業與李路導演共同決定將其改編成影視作品。2018年11月,騰訊影業從當時幫梁曉聲代理《人世間》版權的一未文化手上,獲得了作品八年的影視改編權。翌年8月,《人世間》以最高票獲得中國文學最高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 在28日舉辦的“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上,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談到,許多人家的壬寅虎年是伴隨著電視劇《人世間》的播出而開啟的,它的熱播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系。“文學與影視,是一種相互區分、相互激勵而又相互啟發、相互成全,最終相互增強和放大的關系。讓文學和影視一起走進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心里,這也是一代代文學人和影視人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指出,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一“爆款”的誕生是一件鼓舞人心、充滿啟發的事情。“在今天,文學創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動地同眾多的藝術門類及文化形態交流互鑒、融合接軌。”他透露,中國作協將在今年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準、有分量的文學力作,為影視和其他文化領域輸送更多更好的文學資源。 ![]() 作為該劇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坦言,他是被原著樸素的現實主義氣質所打動,才決定傾注力量對這部作品進行影視改編。“我們做內容的使命是希望讓好故事生生不息,這需要以文學為起點,以影視創造全民共鳴點,然后再能反哺文學,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獨特IP的中國模式。” 梁曉聲肯定導演和編劇對原作的提升 電視劇《人世間》的火爆出圈,源于原著作者厚重的生活底蘊與主創人員的匠心制作,他們于細微處洞見生活本質,準確捕捉人世間細膩的情感,最終呈現出質樸可愛的人物形象、令人淚流滿面的故事情節以及真實動人的百姓生活,引發了觀眾心底最深處的情感共鳴。 在中國作協的座談會現場,原著作者梁曉聲、導演兼總制片人李路、編劇王海鸰分享了各自的創作感悟。 ![]() 梁曉聲坦言,自己起初并不看好《人世間》的影視改編,直到李路接觸原著后明確表示“這才是我要拍的作品”,兩人最終達成了拍攝一部“向底層人民致敬”的作品的共識。“影視劇對于我想表達的思想,進行了很好的提煉。《人世間》的電視劇將部分角色和情節從概念化變為具象化,更加智慧地進行戲劇展現,例如對于周母這個角色的刻畫、將周父認可鄭娟的情節改為讓鄭娟在門口聽到父子倆掏心掏肺的對話等等,這些改動都證明導演與改編者對原作的提升。如果小說可以重寫,我想將主創們的智慧都融進去。” ![]() “《人世間》這部小說,給改編影視劇帶來非常好的基礎。首先是有一群立得住的人物群像,其次還包含了近五十年的歷史眾生相,有足夠的時代縱深,最后還有鮮活的故事和人間煙火味,這是區別于其他小說的最重要基礎。”李路總結。 ![]() 編劇王海鸰本身也是一位小說家,她深知文學與影視有所不同:“嚴肅文學是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思考,而電視劇是大眾藝術。越是嚴肅文學,改成電視劇就越有難度。小說表達轉化為影視表達,除了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在她看來,影視劇是一門集體的藝術,“這部劇在藝術和市場之間做出了最正確的平衡,是我合作過的原作、導演和影視劇中最好的。” 在苦難中昂揚向上是其重要價值 《人世間》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塑造出眾多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業者等人物群像,從他們充滿悲歡離合的跌宕人生中展現了近5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變,其中既有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榮與夢想”,也直面了改革開放進程的艱難與復雜,堪稱一部“平民史詩”。 ![]()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指出,《人世間》以小說為根基,卻又對這些表現內容、敘事時空與精神視野進行了全面的超越,“故事以普通勞動者為核心,同時輻射到領導干部、知識分子、商人等。自1969年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東北、貴州、北京、海外……建構起恢宏的視野,也讓筆底波瀾更加激蕩。” ![]()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李躍森看來,《人世間》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沒有炫人耳目的視覺影像,卻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美學震撼。“因為它是一部50年來普通人的奮斗史,也是一部50年來普通人的心靈史。它寫了生活中的苦難,卻不靠苦情敘事撩人;寫了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卻沒有販賣廉價的理想主義。它的全部魅力體現為一種敘事上的恰到好處。” ![]() “在苦難中昂揚向上,是文學作品《人世間》所傳達的重要價值。”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電視劇主創的工匠精神讓觀眾透過《人世間》領略50年來中國社會的時代風云和社會變遷,看到了特定文化環境中情感和生活的表達,獲得了精神和思想上的洗滌與滋養。 談及文學作品的IP開發,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副總裁潘凱雄表示,長篇小說《人世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IP,當它的經典性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確定之后,它被闡釋的空間必然隨之不斷放大,也意味著這個IP被開發的空間會更大。“此次長篇電視劇的成功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審美享受,也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藝綻 本期記者:李俐、李夏至 本期編輯:李俐 本期監制:賈薇 流程編輯 吳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