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肖師學中醫2022.03.05年第11期 升降雙軸——脾胃升降與肺宣降,同時驅動,則清升濁降。 兩樞——少陽膽與少陰腎,同時調,氣血雙樞。 少陽樞氣,少陰樞血。大事畢矣! 林佳明: 比如,調膽,降膽的同時,也樞氣了。 講少陽為樞時,別忘了膽降之功能。 又比如,腎陽虛則寒,寒則血凝,少陰腎不樞血了。如果腎陰虛,陰虛則熱,樞血太過,出血了。 講少陰腎為樞時,別忘了腎陰虛時,無陰可升,是同時發生的。 即:腎陰虛時,少陰腎樞血太過,同時又無陰可升。 即:膽郁時,少陽樞機不利的同時,膽也不降濁。 整合到一體,則中醫各種理論在一方中齊放光芒! 少陽樞利表里,可是血寒則凝而不流,血不隨氣行,自己徒勞無功! 雙樞同時樞利。 有位中風后遺癥,脈數有力,脈訣“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心腎火來醫”,這是少陰樞利太過,血流太快,堅決打壓,用竹葉丹參,心氣血雙清,腎陰虛,知柏生地,玄參,氣陰雙治。按排好了,再用桔杏二陳湯,驅動升降雙軸。 再一看,少陽樞也不利,加柴芩,完活了,下班回家! 中醫各種理論都是“零件”,有大有小,組裝起來,才看見雄壯的中醫“大機器!” 中風后遺癥的家屬說:原以為不可能治好,不加重就不錯了,不敢奢望治好,遇見你卻見好了! 這個說我學的開合樞,那個人說我學的是一氣周流。樞機不利怎么一氣周流?一氣不周流,又怎么能開合?根本就不互相矛盾,二合一才對! 樞機不利,里與表不通,怎么能解表?用六經也要知道開合樞,否則不知解表怎么失敗的? 一氣不周流,津液不達表,怎么能解表? 有位病人20后背不出汗,身體感覺熱時,后背猶如用針在點擊扣刺痛。沒有風熱或風寒之表證,怎么治?此為肺肅降太過,把肝都弄郁了,桔梗,杏仁,桑葉,柴胡,黃芩。藥后則熱時后背正常汗。 這病人可有意思了,我問:后背怎么個痛法?他用手指在我后背到處點擊了幾下,并說就這樣痛! 【原文】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其象” 【解讀】 1,圣人:指創作《易經》的人。 2,以:是“原因”、“憑借”、“利用”的意思。“ 3,賾:是“雜亂”的意思。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意思是說在沒有《易經》之前,圣人已經有了《易經》原理在心中,根據心中的易理觀察到了天下紛繁復雜事物背后幽深的內涵、性質、規律。 1,擬:是“比擬”、“比喻”的意思。 2,形:是“形狀”的意思。 3,容:是“容貌”的意思。 “而擬諸形容”,翻譯過來是:而用人們能明白的事物作比喻對象,用接近事實的事物來形容,使人們了解深奧難知的道理。 1,象:是“象征”的意思。 2,物:是指具體事物。 3,宜:是“適宜”的意思,在這里引申為意義的“義”。物宜,就是物義 疾病的規律,正是如此,隱藏在紛繁雜亂癥狀幽深之處,既使用現代儀器,也未必看見。 古人將隱藏幽深的規律,難見的奧妙,用“象”傳承于后世子孫。因此,知象者,方見真機也! 【原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譯文】 人們很少能見到活象,卻能得到死象的骨架。依據死象骨架的模樣來想象活象的樣子,所以人們據以想象的東西都叫做“象”。 中醫的象式思維至今領先世界,將馬王堆女尸復原,即是利用象式思維,仿真達到99·9%。怎么驗證?將狗殺了,用骨架復原,立刻即曉。 那些腦殘者,說中醫的象是胡扯,我看他才是胡扯呢!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 書能把話都寫完嗎?不能!話能把意講盡嗎?不能。咋辦?用“象”盡意。 從此之后,應該知道什么叫象?應該知道中醫為什么設立“象”,還應該知道“知象者,方見真機”,可別聽信三流者胡言亂語,要信圣人之言。 沒有象式思維學不好中醫,首先弄明白何謂“象”? 象是用來表達“意”的,表達什么意?“醫者意也”之“意”。 用麻黃與杏仁,仲師是什么意?宣降肺氣唄,那么我們用桔梗與杏仁,宣降肺氣,就是掌握準了仲師之意。 后背,熱了時不出汗,要不您試試,取仲師麻杏石膏甘湯之意,用桔梗,杏仁,桑葉,甘草,您看人熱了時出汗不?120%出汗。而用麻杏石甘湯太重,不行。咋辦?取其意,減其力度。 因此,經方用到極致是時方! 有形之方變了,而無形之意沒變,照樣好使,并且比原來好用,無弊端! 我治高血壓,用柴芩溫膽湯合四君子湯加珍珠母,就是取師仲柴胡加龍骨牡蠣之意,柴胡,黃芩,半夏,這降膽力度不到位,加竹茹,枳實。 而龍骨牡蠣平肝潛陽,清熱不行,改為珍珠母。人參,桂枝太熱,改為四君子湯。 如兼夾“浮陽”,少加點煅龍骨,煅牡蠣 那陽虛怎么也有高血壓呢?浮陽狂升,浮陽的熱更厲害! 林師,反復講溫潛法,應該會用了! 針與藥不分家,比如八脈交會穴,用手太陰肺經之列缺配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為什么這么配?這是因為手太陰肺經屬金,足少明腎經屬水,金能生水。那我們用藥,就用桑葉配養精種玉湯,這因為桑葉清金,金恢復正常生腎水。 看舌見奇經八脈舌,怎么治?去看針灸唄。 用一味藥調肺,相當于用針扎列缺穴,可治下列疾病: 1,本經:手太陰肺經,所以用針扎列缺穴能治肺系統的疾病咳嗽,氣喘,呃逆。又因為肺主皮毛,所以用針扎列缺穴還能治皮膚病尋麻珍。 2,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所以用針扎列缺穴能治大腸經所經過之處的疾病下齒痛,項強,口眼歪斜,咽喉腫痛。 3,同名經:足太陰脾經。同名經的經氣相同,同氣相求,黃帝內針常用此法,所以列缺穴能治脾氣下陷導致的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 4,別通經:足太陽膀胱經。這是咱們以前學過的臟腑別通關系,也叫子午對沖。同氣相求,所以用針刺列缺穴能治膀胱經的疾病尿血。又因為肺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所以針刺列缺穴還能治水腫。 5,奇經八脈:通任脈。所以用針扎列缺穴能治任脈的疾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用針扎列缺穴是調肺,那我們用藥也可以調肺,效果是一樣的,針與藥怎么就不能并軌。 《復習·八脈交會穴干貨》 一,【八脈交會穴摡念】 八脈是指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八脈交會穴是指十二經脈在四肢上與奇經八脈經氣相通的穴位。注意!是說“經氣相通”的穴位,而沒有說是“經脈交會”的穴位,這是因為八脈交會穴中只有兩個穴位是經脈與奇經八脈交會處的穴位。 一個是申脈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交會處的穴位,另一個是照海穴,是少陰腎經與陰蹺脈交會處的穴位。 其余六個八脈交會穴,都不是經脈與奇經八脈交會處的穴位,此六個八脈交會穴是通過所屬經脈與奇經八脈在身體其它某處相交會。 二,【奇經八脈主治病】 《標幽賦》云:陽蹺陽維共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魂庈E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這是按部位將奇經八脈主治的疾病分為兩大類: 表(陽)病和里(陽)病。屬陽的奇經(陽蹺、陽維、督、帶)主要治在表(陽)的病。肩、背、腰、腿之處的病,多數是皮、肉、筋、骨的病,都屬于“在表之病”; 屬陰的奇經(陰蹺、陰維,任、沖)主要治在里(陰)的病。在心、腹的病,多數是五臟六腑的病,都屬于“在里之疑”。 三,【八脈交會穴分組】 八脈交會穴一共分為四組,分別列于下: 1,公孫穴—內關穴: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通沖脈,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通陰維脈。 2,后溪穴—申脈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后溪穴通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通陽蹺脈。 3,足臨泣穴—外關穴:足少陽膽經的足臨泣穴通帶脈,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穴通陽維脈。 4,列缺穴—照海穴: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通任脈,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通陰蹺脈。 四,【八脈交會穴配伍】 1,陰經相生配穴的意義:《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說:“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五臟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質,不可瀉,精瀉則陰虛,陰虛則陽失其守,不能化氣,人即不能生存。 八脈交會穴中的屬臟經之兩對配穴,如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配足太陰脾經之公孫,手厥陰心包經屬火,足太陰脾經屬土,火能生土。 又如手太陰肺經之列缺配足少陰腎經之照海,手太陰肺經屬金,足少明腎經屬水,金能生水。兩者均是相生配穴法。此法目的在于不傷其五臟的精氣。 2.陽經同氣相應配穴的意義:八脈交會穴中屬陽經的兩對配穴,即外關穴配足臨泣穴,后溪穴配申脈穴,稱同氣相應配穴法,又稱同名經配穴法,同名經則經氣相同,經氣相同則相應。即手少陽經外關穴與足少陽經足臨泣穴相配,兩經連接于目外眥。 足太陽經申脈穴與手太陽經后溪穴相配,兩經連接于目內眥。足臨泣穴和后溪穴都是輸穴,兩對配穴中各有一個輸穴,這是因為《難經·六十八難》云:“輸主體重節痛”,陽經兩對穴都是主治體表病的,配輸穴可以兼治體重節痛。陽經配穴特點是同氣相應,點連成線,經氣貫通,連線成面,擴大治療范圍,同氣相應配穴是為提高治療效果而設的。 3.八脈交會穴取絡穴的意義:八脈交會穴中有四個絡穴,即內關、公孫、外關、列缺。絡穴可以聯絡陰陽表里兩經,能擴大治療范圍。絡穴可以治表里經病、絡脈病。 4.在八脈交會穴中,無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為什么只有八條經脈與奇經八脈有交會穴,而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四條經脈沒有交會穴呢?這是因為: (1)見肝之病,當知傳之于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其受肝之邪,所以治肝先實脾氣,取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此外,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都是“厥陰經”,同名經則經氣相同,經氣相同則相應,取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具有疏肝行氣之功,能治肝氣郁解,若肝陰不足,又可取足少陰腎經的照海,因為肝腎同源,滋水則能涵木,能治肝陰不足。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足厥陰肝經穴位。 (2)心包為之外圍,代心受邪,故心有病多取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手少陰心經的穴位。 (3)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肺經循行先行胃腸?!敖浢}所至,主治所在”,故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能治胃腸病。為此,八脈交會穴中沒有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五,【組合穴的主治范圍】 1,公孫-內關:兩穴合用具有理氣降逆、通腸和胃、宣通上下的作用。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例如心悸胸痹、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統病證。此為八脈交會穴歌之言:“公孫沖脈胃心痛,內關陰維下總同”。 2,足臨泣-外關:兩穴合用具有清頭目、利胸脅、理氣通絡、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眥病、耳后、頰、頸、肩、側身部病證、外感風邪所致病證,例如目腫、眼疼、耳鳴、耳聾、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寒熱表證等。此為八脈交會穴歌之言:“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3,申脈-后溪;兩穴合用具有安神志、清頭目、通經活絡之功。常用于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病證,太陽經病證,心、肝、腦病證,例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抽搐、頭痛、頭暈、失眠、癲癇、癔病等。此為八脈交會穴歌之言:“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4,照海-列缺:兩穴合用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腎的病證,例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語言不利、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病、小便不利等癥。此為八脈交會穴歌之言:“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六【八脈交會穴配穴方法】 1、雙側上下取穴:是臨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種情況均可使用,而且效果好。 2、單側上下取穴:屬于腰背、四肢之外經病證,偏于一側者,例如腰背痛、各種扭傷、中風后遺偏癱、小兒麻痹等,可取單側上下一組穴位。 3、左右上下交叉取穴:適用于頭面部各種疾患、內臟疾患及懼針、體弱、精神緊張等不宜多針,又需左右兩側取穴,調整全身者。 4、與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 《用升降大法治眼睛疾病》 一,指導治療的總綱領。 【原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譯文】清陽,是指發聲、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功能賴以發揮作用的精微物質。上竅,是指耳、目、口、鼻。濁陰,是指食物代謝產生的糟粕和廢水。下竅,指前后二陰。 二,五輪的經典基石。 【原文】《靈樞·大惑論》 曰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nbsp; 【譯文】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于人的眼部,從而產生精準視物的作用。臟腑精氣匯聚于眼窩,便形成眼睛。其中腎的精氣充養瞳孔,瞳孔又稱為瞳神、瞳仁、瞳人、瞳子。肝的精氣充養黑睛,黑晴又稱黑眼仁。 心的精氣充養內外眥的血絡,即內外眼角內的血絡。 肺的精氣充養白睛,白晴又稱白眼仁。 脾的精氣充養眼胞,眼胞又稱為眼瞼,即上下眼皮。 脾的精氣包裹著肝、腎、心、肺的精氣,與脈絡合并,形成目系,向上連屬于腦部,向后與項部中間相聯系。 三,具體治療之方法。 1 ,五輪與五臟的對應關系:血輪與心對應,風輪與肝對應,氣輪與肺對應,肉輪與脾對應,水輪與腎對應,故某個五臟病變則在對應的五輪上表現出癥狀,導致眼睛患病。當治療眼睛疾病時,將某個五臟病變調理好則對應的五輪癥狀隨之消失,對應的五輪恢復正常就把眼睛的疾病治好了。 2,在實際臨床上,眼睛的疾病常常不是某個臟腑病變,而是幾個臟腑病變。幾個臟腑病變導致臟腑氣機升降逆亂,升降無序。 欲使臟腑氣機恢復正常,升降有序,首先要掌握人體的升降體系。人體的升降體系是心腎為升降的南北兩極,肝肺為升降的左右兩翼,脾胃為升降的中央樞軸。升肝脾以達“清陽出上竅”之目的,降肺胃以達“濁陰出下竊”之目的。 治療同時執左升與右降兩端用中,根據具體情況分清升左與降右的主次,有的病人需要以升左為主,降右為輔,代表方柴芍六君子湯。 有的病人以降右為主,升左為輔,代表方柴芩揾膽湯。病情重者,采用立體式執兩用中,就是執左升與右降兩端用中,用四君子湯合柴芩溫膽湯,同時執陽經(膽胃)之陽盛與陰經(肝腎)之陰衰兩端用中,用柴芩溫膽湯合養精種玉湯。 最終治療方劑是四君子湯合柴芩溫膽湯合養精種玉湯。 《復習·難經的五邪理論》 一,何謂五邪?《難經·五十難》說:“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母病及子者為虛邪,子病及母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徵邪,自病者為正邪?!?nbsp; 二,邪氣按相生規律傳變時,母病及子是虛邪,病情較輕淺,何故也?《難經經釋》說:“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是實邪,病情較深重,何故也?《難經經釋》說:“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必甚”。 三,邪氣按相克規律傳變時,相乘是賊邪,病情較深重,何故也?《難經經釋》說:“所不勝,克我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扶其力而來,殘削必甚”;相侮時是微邪,病情較輕淺,何故也?《難經經釋》說:“所勝,我克也。臟氣受制于我,則邪氣不能深入”。 此理解臨床價值非常大!掌握此理論可以準確判定疾病是易治還是難治?例如見肝癌,望其面色可以判斷出是易治還是難治?如果是易治,不要被“癌”癥嚇退了,勇敢地上! 內傷肺金犯脾土,又疊加濕熱病,雖然是一個普通脾胃濕熱病,比癌癥還難治! 背幾個方證,就想治好病,想的也太簡單了哦! 1,人參加附子(參附湯),提高了救逆效用,可治休克虛脫: 2,干姜加附子(姜附湯),增強回陽之功,用治心力衰竭: 3,黃芪加附子(芪附湯)促進固表之功,治氣虛自汗; 4,白術加附子(術附湯),增強溫中之功,治脾虛泄瀉; 5,地黃加附子(地附湯),增強補血之功,治血虛低熱; 6,當歸加附子(溫經湯),增強溫經作用,治婦人月經愆期,血海虛寒; 7,桂枝加附子,增強通陽作用,治風濕相搏,肢體酸楚; 8,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湯),起到了清熱強心作用,用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有良好效果。 9,亦有取附子之溫以抵消主治藥之消伐作用者。如:麻黃加附子(麻黃附子細辛湯),慮麻黃發汗懼其亡陽,加附子則汗出而陽不脫,治傷寒失表,心為不振; 10,大黃加附子(大黃附子湯),使下不傷中,可治傷寒心下痞實; 11,黃連加附子(附子心瀉湯),取其黃連瀉心,附子護陽,虛人汗出心下痞宜之; 12,龍膽瀉肝嫌其寒,加附子成溫養強肝之方(柴牡附子龍煎),治慢性肝炎有效.此外蝎附同用,治小兒慢驚,虛風搐弱; 13,梔附同用,治寒熱疝病,小腸疝氣; 14,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氣逆吐清水; 15,苓附同用,治陰水浮腫,少腹脹滿; 16,敗附同用(薏仁附子敗醬湯),治慢性腸癰, 17,羚附同用,治偏頭痛久治不效等,在治療雜病上亦均起到相得益彰之功 講述丨肖春宏恩師 整理丨林佳明 編輯丨林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