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坐著一位00后選手,他染著青色的頭發,一臉稚嫩,卻好像對各種事情又游刃有余,我不想承認自己已經不再年輕,盡管我已經28歲。直到他說:馬上要來一位新同事,他們說這么大了,其實他才24歲,你怎么辦啊? 我笑著說:兩年后,你不就也24歲了。在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還有兩年也就是本命年了。也要進入加速發展,成長和接受責任的年紀了。
其實我們在18歲到24歲這個時間段,是相對自在的,沒有那么多的應該,社會對大家的包容也會多一些。24歲到30歲的進程,其實并沒有加速,僅僅是因為我們在這個階段,要面對太多的應該了。
父母認為我們應該成家了,親戚朋友認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了,我們自己認為我們應該要成為更了不起的自己了……于是乎,我們的時間開始變得不夠用,盡管每天都在努力加班加點做事情,但依然跟不上這些應該帶來的壓力。
后來,我聽了李一諾老師的課,她說:兒子十歲時,讓他去學習了鋼琴,過年的時候,就想著辦個家庭音樂會,讓他去表演一下。兒子拒絕了,她很不高興。覺得我花了錢,送你去學了,你就應該表演一下啊,為什么不呢?
而她說的自我審查,我覺得特別好,她問了自己,我為什么覺得是應該呢?我一開始讓他學琴的初心是這個嗎?她想讓孩子能夠享受音樂,所以讓他去學琴,但是家庭音樂會的表演,并沒有給孩子享受音樂的機會啊……
同理而言,我們的父母催婚,這件事情的發心是希望能夠有個人給予自己孩子更多的愛和照顧。希望他的人生是圓滿的,那么他才是這件事情的主角,核心啊。往往就在后續的催化過程中,變成了父母的“應該”。
而真正幸福的家庭,總是給我們的快樂,往往就是接納,就是成全。接納我們的狀態,接納我們對待任何生活的狀態,成全我們對自我的追求。所有的前提是我們作為父母放下應該,才會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里,擁抱更多的自在,擁有更多的人生。
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沒有結婚,亦或者沒有完成絕大多數的應該,而你的內心失去平衡,就去逼迫他急于求成,或許你就是錯了。因為那是你內心失去的平衡,不是孩子,他的人生不應該用來平衡你的內心世界。
所以,你可以換個思維,取舍。適當舍棄那些應該里的虛榮和不滿,而是去關切孩子的感受,用心去體會孩子的需求,成全他的自在。
做個成功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保持一種心靈上的連接。這種連接實際上是孩子成長中所需要支持的一個入口。當我們有這個入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么樣的挑戰,我們都會有一個入口可以去幫助和支持孩子。
說到這里,我就開始期待我未來做父母的樣子,以及我父母看到這篇文章以后能夠察覺到,并且做出的自我覺醒了。我們并沒有學過做父母這個專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么為什么不能在過河的過程中去精進一些呢?
|